自从冯小刚演完《老炮儿》之后,大王发现他“小钢炮”人设愈发的「立体」了。
撕完影院撕演员,现在连观众也不放过了。
前些天,冯小刚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发表了「观众是垃圾」的言论。
此言一出,网友们自然分成两派——
一派站冯导这边,认为现在烂片泛滥和观众的盲目追捧有很大关系;
另一派则是正面刚回去,你一个厨师做菜不行,反过头来怪顾客的要求太低,还有没有天理了!
而我个人也不大认同冯导这个观点,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垃圾观众导致了垃圾电影的形成,
那谁又该为垃圾观众的泛滥负责呢?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一出生就是垃圾吧......
这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二者相互依存,单拿其中的一面来讨论显然是欠妥的。
所以,今天大王就跟小伙伴们聊聊是先有鸡...不对,是先有垃圾电影还是先有垃圾观众。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电影才是「垃圾电影」。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每个人对烂片的标准也各有不同。
站在冯导的立场,《私人定制》肯定不是烂片,而他炮轰过的《速7》八成就被他划进了“垃圾电影”的行列。
或许在一些人心里,那些以讨好观众为目的的商业片,都是垃圾电影。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看未必。
现在市面上太多不成熟的商业片把这个类型给污名化了,而国内算得上成熟的商业片本就不多,因此观众就形成了「商业片都是垃圾」的印象。
(富春山居图)
毕竟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电影是艺术,是阳春白雪。
既然是艺术,就必须得直指人心,要是顺带能批判一下现实那就再好不过了。
比如14年的《闯入者》,历史与现实的对冲将这部作品带进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闯入者)
很多人坦言这是王小帅导演的巅峰之作,但它在国内票房仅仅只有一千万。
说到底,电影是高投资、高风险项目,如果满脑子都是阳春白雪,却没有真金白银的回报,估计这个行业也撑不到现在。
换句话说,商业片才是电影走向良性发展的基础。
但请注意,大王这里指的是成熟的商业片,一部赚得盆满钵满却被骂得狗血淋头的电影还当不起成熟二字。
这类电影只不过是在透支观众的信任,其实干的就是“杀鸡取卵”的勾当。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综艺大电影,自从《爸爸去哪儿》狂揽7亿票房之后,这类中国独创的“新片种”就多了起来。
15年的《奔跑吧!兄弟》上映三天,收获2.3亿票房,累计票房接近4.5亿。
去年上映的《极限挑战》大电影虽然票房没有前两位那么夸张,却也轻松入账1.25亿。
这些电影几乎就是为圈钱而生的,它们凭借巨大的粉丝基数,用极短的拍摄周期换来巨额的票房回报。
这种“粉丝经济”下催生出来的不良产物,真的能叫电影吗?
真正成熟的商业电影至少应该像《捉妖记》、《美人鱼》那样,收获高票房的同时,保证作品水准在及格线以上。
诚然,这两部还算不上优秀,但这种「站着挣钱」的姿态还是值得鼓励的。
观众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挑剔,只要演员演技在线,故事情节尚可,谁也不会特意去黑一部电影(水军除外)。
但现在很多国产电影连这两点都很难做到,所以才让《美人鱼》这样的商业片显得弥足珍贵。
除此之外,行业内部发展过于“畸形”,也是产生烂片的另一大原因。
要知道,电影不同于文学、音乐、绘画,它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产物,而不是某一个人的灵光乍现。
可如今大家往往只能看到台上光芒万丈的明星,却忽略了明星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
这种“唯明星”的行业现象,必然导致幕后从业者大量流失,因此产生烂片也就不足为奇。
当然,观众作为电影消费的最后一环,对垃圾电影的产生也是有责任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是不愿意看烂片的,可为什么最后还有那么多人去看?
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是影院排片的问题。
现在大家的观影时间相对集中,有些人只能选择一部「合适的电影」看,而影院的排片一定程度上帮观众做出了选择。
正是这种变相的“绑架”,增加了观众看到烂片的几率。
其次是电影公司的过度营销。
如今早已经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观众看不看一部电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宣传。
所以现在只要一有电影上映,那宣传肯定是无孔不入,这就加大了观众识别烂片的难度,自然会有观众被“骗”进影院。
以上两点,都属于被动成为“垃圾观众”的情况,下面我们来说说主动的。
如果问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爱看烂片,那当然是有的。
不过他们看的不是电影,而是明星。
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拿小四老师的作品来举例(粉丝们不要打我....)。
当初,不知道多少人是冲着演员阵容去看的《小时代》。
他们不在意演技,也无所谓剧情,只要能看到自家爱豆那张脸,就算值回了票价。
正是在这种“粉丝经济”推动下,一个大家公认的烂片被炒成了大热IP。
更可怕的是,因为这种现象,让投资方产生观众喜欢看烂片的错觉,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市面上烂片横行。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观众只能沦为烂片的“垃圾桶”吗?其实不必如此悲观。
当年票房惨淡的《大话西游》时隔两年才被观众发现它的价值,现在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经典。
而《肖申克的救赎》更惨,当年甚至连首映都没有,却硬是凭着口碑坐上了影史第一的宝座。
可见优秀的作品终究会被时间挑选出来,那时候既没有资本的影响,也没有鲜肉的流量,有的只是沉甸甸的作品本身。
《大话西游》是如此,《肖申克的救赎》亦是如此。
所以,对各位导演来说,与其纠结“垃圾观众”的问题,不如把心思放在打磨作品上。
而对广大观众而言,确实也需要提升审美趣味,否则等到被烂片围绕而不自知,那就真变成别人口中的“垃圾观众”了。
或许只有双方共同成长,才能还国产电影市场一片净土。
今晚的推送到这里,大家晚安~
▼
|点击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