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地质学》期刊发表文章,
研究了全球138个金矿的岩浆成分,并与不含金的岩浆进行了对比。
研究发现,形成金矿的岩浆
来源于相对低程度部分熔融的富集地幔,并且受到了富含挥发分的流体交代作用,
这与不含金的岩浆截然不同。这一发现为寻找金矿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通过分析岩浆的成分来预测金矿的存在。
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构造、岩浆和热液活动等多种因素。此前,关于金矿成矿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幔交代作用、金的迁移和沉淀等方面。然而,岩浆本身的性质,特别是其来源和含水状态,对金矿形成的影响却鲜有研究。
是什么样的岩浆能够形成金矿?金矿成矿岩浆与不含金的岩浆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是本研究试图解答的核心。
研究人员收集了全球138个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中岩浆的成分数据,并将其与不含金的弧岩浆的成分数据进行对比。他们重点关注了岩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例如钡(Ba)、锆(Zr)、铌(Nb)、钇(Y)、铀(U)和镱(Yb)等。这些元素的相对丰度可以反映岩浆的来源、部分熔融程度以及含水状态。
科学家们用一种叫做“蛛网图”(spidergram)的工具来分析岩浆的微量元素组成。蛛网图就像岩浆的“基因图谱”,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岩浆的微量元素差异。
另外,科学家们还用V/Y 和 Ba/Zr 的比值来判断岩浆的含水状态。V(钒)和Y(钇)的比值反映了岩浆中磁铁矿的含量,而Ba(钡)和Zr(锆)的比值反映了岩浆中锆石的含量。通过这两个比值的比较,可以判断岩浆的“水分”多少。
研究发现,形成金矿的弧岩浆与不含金的岩浆在蛛网图上的斜率不同。形成金矿的岩浆蛛网图斜率更陡峭,表明其来源于相对低程度部分熔融的富集地幔,并且受到了富含挥发分的流体交代作用。
此外,在V/Y 和 Ba/Zr 的比值图解上,
形成金矿的岩浆“水分”更充足,就像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更容易孕育出生命一样,更容易形成金矿。
这项研究揭示金矿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岩浆的“出身”和“水分”决定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岩浆的成分来预测金矿的存在。这对于提高金矿勘探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本文由"地刊速览"创作,转载请在文章开头醒目位置标注"
本文来源:地刊速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