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学人,市场经济的坚定代言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财经  ·  双11商家们卖爆了,背后功臣是它 ·  昨天  
第一财经  ·  午后急拉!这一板块带头冲锋! ·  2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牛市投资者求生手册 | 专栏 ·  2 天前  
经济观察报  ·  我在迪拜卖房子 ·  5 天前  
财经杂志  ·  双十一,远去的财富神话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学人

贾葭:勇敢一点,你京沪深的房子该卖了

中国经济学人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29 19:59

正文


作者:贾葭

来源:西洋参考(iwestbound)



题记:因勇敢,得幸福。


今天来说说房事。


北京的房子又涨了,看了看各区价格,深感北京俨然已是宇宙中心。十年前的三五千块的楼盘,现在都是八九万。这些年,要不是房价涨了,真怀疑呆在北京完全就是赔本买卖。


有时候会觉得,你在一个陌生城市打拼多年的一切努力,最终衡量其价值的标尺,居然不是你个人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了什么价值,而只不过是有幸赶上了房价翻番的快车。从这个角度说,你在这个城市,与那些炒房客有什么区别?


▲北京西城区部分楼盘价格表


你的名牌大学学历,曾经鹤立鸡群、挥斥方遒的优越感,在房子面前都是一种优雅而华丽的伪装。我们都曾经半夜躺在被窝里,用手机计算器上的房价来安慰自己的破碎的梦想。回首大学刚毕业北漂时的那些豪言壮语,过去这十几年,就是一场刺激而难受的过山车。


该到终点了。


▲文昌胡同位于北京金融街南部边缘,著名的二小即位于此。曾经34万一平米的天价纪录,早已泯然于过去,取而代之的是40万一平米


假如过去的一切是为了房子,那么,你的房子,就是你未来的一切。京沪深的中产阶级们,时间不多了。


暂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




我一个好朋友,下手早,2006年买了北京东二环的房子,那时候8000块出头,我们都说买贵了。他有着福建人天生的商业敏感,说地段不可复制。



他除了缺一个北京户口,一切都很完美。在与居委会和派出所打过几次交道之后,他非常郁闷地说,我无法理解暂住证这个东西。我掏钱买了房,房产证是我的名字,但是我在法律上是“暂住”在这个房子里的。


这是不是很荒谬?


好几年后,孩子上学,他又没办法让孩子在附近学校上学。因为没有“北京工作居住证”这个东西。原因很简单,我们当时工作的媒体,其本部在深圳,北京只是办事处,严格意义上说,他是工作在深圳的。


我们深更半夜在三里屯把彼此灌得烂醉如泥。这个城市的灯红酒绿似乎跟我们都没有关系。


▲夜晚的三里屯


我们整天在杂志上忧国忧民,以为自己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自诩是这个国家的文化精英,可事临到头,连孩子上学的事情都无法解决。我也不缺钱,我也没少做贡献,我遵纪守法,为什么我的孩子要遭受这样的结果?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吗?


我说这就是天问了。


一个社会因为制度设计的原因,会给个体发展制造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你会被限缩在这个天花板之下,在有限的空间里拼命折腾。你会像一只没头苍蝇,在这个玻璃天花板上使劲的撞,直到撞到头破血流,才相信那个天花板真的存在。然后你的孩子继续去撞这个天花板。


北漂,北京梦,要尽早看到这个天花板。你以为你的努力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尽管你并不贪心),然而,这是错的。南柯一梦,迟早要醒。


这位朋友去年卖了房,办了澳大利亚移民。



时机有多重要




卖房的时候,他太太说还能涨,要等等。问我的意见,我说,钱多少,本身只是一个数字。重要的是,这笔钱能给你带来什么价值。千万的房子,你卖了创业是一种价值,养活几十个员工,做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造福亿万网民,这个概率大概是2%,看你愿意不愿意了。



▲深圳软件产业基地,既有互联网巨头进驻,也吸纳了大量创业公司


房子卖了移民,举家换一个环境,孩子上学也解决了,剩下的钱搞点资产型投资,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至于坐吃山空,做一个无聊但幸福的外国标准中产,也是一种选择,也是看你愿意不愿意。


假如1000万的房子,一年后能卖1200万,这200万就是你为等待一年所获得的收益与奖励。但同时,你的移民计划就要因此延宕一年,孩子学习语言,习惯新的环境,也会晚一年。这就是时间成本,是你的付出。


▲2016年上海各区新房成交数据,来自乐居网


那你是要200万呢还是晚一年?这就取决于你对时间价值的判断。我又问她,假如你早去澳洲一年,用这一年做好相关准备,抓住了什么澳洲的发财机会,日后可以赚更多钱,那么等这200万的收益是不是必要?


对时间价值的判断水平,大体能反映一个人的阶层差别。农民工兄弟愿意花一整天在车站排队买票,你给第三方加三十块就瞬间拿到了。你肯定不会为省三十块去排一天队,因为你认为你的时间值钱。


▲车站排队买票的人


时间是单向的,所谓寸金难买寸光阴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对价值的判断,归根结底取决于对时间的判断。拿钱买时间,大概是这个世上最划算的买卖。比如前一阵要涨价的EB-5项目,如果在2016年办了,那就是省80万美金。你晚一年,虽然人民币收益多了200万,但是你要在2017年多付出80万美金。


所以光有对价值的判断还不行,还有对时机的判断。有人在1949年的夏天入党,可是入了国民党。假如他继续生活在中国大陆,入党这个时机就不是很对。有人在2块钱的时候卖掉了所有的腾讯股票(这个人我还真聊过),时机也不对。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实在太难了。


▲腾讯股价12年涨了近300倍


不过说难也不难。任志强老师提到北京的房子,十几年来就一句话:“随时买。”要说移民这个事情,我也是一句话:“越早越好。”两句话加起来看,假如你在北京、上海、深圳有两套房,随便卖掉其中一套,移民这事儿根本就不难办。只有一套房的,那就看决心了。


中国人的投资方式本来就少,囤房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收益最高的一种。这种收益,现在到了“钢要使在刀刃上”的时候了。你在北京十多年打拼下来,假如你最多的资产就是房子,那么一定是要用房子换一个美好的下辈子。


是轮到中产阶级考虑下辈子的时候了。



克服不确定感




我很多年前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一个典型的中国梦是,乡下人到县城混,县城人到省城混,省城人到北上广混。北上广的人呢,说来说去,还是得到外国混。



这就是阶层的流动与成长,一个家族,一代要比一代好,恐怕是大家都认可的状态。每个家长都会希望孩子比自己过得更好。你从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了北上广深,已经超越父辈,是时候考虑把孩子放在一个更好的起点了。


▲高考考场外等待的家长


在两次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后的黄金十年中,获益最大的群体是六零后和七零后,现在这两代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掌握着资产与资源。他们的下一代,九零后,如今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与上一代人不同的是,城市的九零后不需要房子,父母早就有好几套房子等着。


不论如何,得承认北京的房子短期并不会降价,甚至,连“增长放缓”这样的描述也不要相信。未来除了北上广深这些特大中心城市外,别的城市对房子的总体需求是下降的。一方面中国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人们的房子亟待消化;另外,一胎政策使得人口在二十年内不可能有增长(比如上海生育率不到1.0),那么可预见的趋势就是,房价不可能一直上涨。


▲2016年10月深圳南山区部分楼盘价格表,来自咚咚找房


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浪花,可是如果能看清楚整体的、长程的趋势,那么安身自保是不成问题的。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长程的历史时段里去看,到底未来与自己的关系是什么?在迅速的变革中,到底自己能不能一直像过去那样顺利呢?


其实,能抓到机会的人总是少数。我跟很多移居海外的朋友们聊天,他们出去除了因为孩子教育、生活质量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要克服对未来不确定感的恐惧。这个我以为是中产阶级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前几天,甲骨文北京裁员,希捷也在苏州退出;去年飞利浦照明关闭了深圳工厂。种种迹象显示,有大量外资在撤出。自入世以来,中国是贸易全球化最大的受益国,黄金十年中,相当数量的外企和大型民企中,诞生了一大批中产阶级,托全球化之福而富裕起来。


▲新年将近,全球最大硬盘制造商之一的希捷集团旗下希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却突然宣布关闭了


请想一想,这样的状态是一直可持续的吗?


黄金十年中,有一个巨大的隐忧:中产阶级养成了一种思维假象,认为高增长和高速发展是必然的,薪资和收入会逐年增长,房价也会不断上涨,高消耗的生活也会一直持续。于是就有人敢买月供三四万的房子,做十几倍于年薪的房贷。


如果我们遇到了萧条期呢?失业了呢?我常常觉得中国的中产阶级的危机感不够。一是大部分人对未来的判断过于乐观认为还会有黄金年代,二是对自己生存的状态过于乐观,为营造了一个楚门的世界。



▲兰州取消限购,现数千人排队抢购新楼开盘


雾霾来了,买五六个空气净化器,戴最贵的口罩。三鹿出事了,为孩子买进口奶粉。食品安全堪忧,只去进口超市。学区房买不到,送去国际学校。满以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没有人可以置身世外。


最近两个月的新闻,不管是什么足浴店人命案,还是外汇政策,足以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下,是不是可以用钱买到一个安心的下半辈子?那种强烈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怎么化解?


最近半年,我读了很多关于移民的书籍,都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写的。我发现,移民的人群,才是最有创造力和勇气的一群人,真正有判断、识时务、懂趋势的。比如印度的理工科人才,在互联网经济崛起前,移民到加州,见证了硅谷的成长。二战后的百万英国人,远涉重洋在澳洲奠定了这个发达国家的基础。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勇敢。他们对过去的生活与环境不满意,于是就换一个环境,这期间克服了很多常人很难面对的障碍,但也因此换来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值得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配得起他们曾经的努力与勇气。




亲爱的读者:推荐同时关注我们的备用微信号“经济学人”,ID:zhongguojingjixueren。(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关注)

扫码关注▼

另外欢迎大家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有意进群者请添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再受邀入群。


小助手3▼


* 每晚十点,群内会额外推送2-3篇好文,群友专享~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ID:economistchina


热文推荐:(关注公众号后回复数字)

回复95☞ 乱 世 生 机 

回复96☞ “认房认贷”的惨痛记忆

回复97☞ 中国城市格局重大转折:内陆城市复兴 

回复98☞ 比北京房价更意外的事将连续发生

回复99☞ 谁 的 雄 安   ?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更多文章

推荐文章
凤凰网财经  ·  双11商家们卖爆了,背后功臣是它
昨天
第一财经  ·  午后急拉!这一板块带头冲锋!
2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牛市投资者求生手册 | 专栏
2 天前
经济观察报  ·  我在迪拜卖房子
5 天前
财经杂志  ·  双十一,远去的财富神话
6 天前
七叔漫话  ·  夫妻就是十分钟
7 年前
机器学习研究会  ·  重磅 | SSIST演讲嘉宾简介大放送(一)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