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这座承载着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文化底蕴浓厚,各县市区名称的由来更是源远流长,今天,玩转君就为大家揭秘宜昌这些县市区的名称由来,快来一起“涨姿势”吧~
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曾是“楚之西塞”,一度为国之边陲,多“蛮夷”聚居,加之东晋夷陵县西陵峡黄牛岩至黑岩子一带是险峻地带,
故祈求“宜于国运昌盛”之意,因而得名宜昌。
宜昌古称夷陵、彝陵。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
宜昌辖三市: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五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
▲西陵区滨江公园
以境内西陵山得名。西陵山面临长江,东面和南面为黄柏河环绕,属巫山,面积1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124米,又称古夷山。
▲西陵区镇江阁
辖6街道1乡:西陵街道、学院街道、 云集街道、 西坝街道、 葛洲坝街道、 夜明珠街道、 窑湾乡。
▲伍家岗区五一广场
▲伍家岗区宝塔河公园
那时,这里荒草丛生,坟包遍野,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解放之初,伍家岗上虽然新添一些人家,但仍然十分冷落。1951年汉宜公路全线通车后,来了一些商贩、农民,这里逐步兴旺起来。辖4街道1乡:万寿桥街道、大公桥街道、宝塔河街道、伍家岗街道、伍家乡。
▲点军区车溪
相传三国时,刘备进川,留关羽镇守荆襄,张飞作为后盾驻扎夷陵。当时,东吴、北魏均觊觎荆襄,关云长为解后顾之忧来夷陵巡防。他问张飞夷陵驻扎的人马有多少,张飞为了不让关羽担心,故意将四千人马说成两万,关羽不信,他知道大队人马已随刘备进川,张飞只有四千人马左右,所以他要亲自点军核实。
第二天,张飞选择此地让关羽点军,并让其四千人马围绕此坡走了五转,于是,四千人马变成两万。这样,关羽才放心地离去。后来,人们就把此地叫点军坡了。军碑立于点军坡顶南侧,碑高320厘米,宽105厘米,厚20厘米。辖1街道2镇2乡:点军街道、
桥边镇、艾家镇、 土城乡、联棚乡。
▲点军区文佛山
桥边镇:
传集镇形成于桥头,名大桥边。后简为今名。
土城乡:
原称土城寺。因四面山形似城,昔建有寺庙,故名。后简为今名。
▲猇亭区猇亭古战场
“猇”据许慎《说文解字》云:“虎鸣也。”意为虎吼声。“亭”则为古代行政区划,十里为一亭。故猇亭为老虎出没的地方。猇亭,始得名于三国时期,刘备伐吴“兵于夷道猇亭”,
在
此建有一造形优美的小亭,亭椽柱上雕成既像虎又像犬兽形,是为猇,即名为猇亭。
▲猇亭区猇亭古战场
辖3街道:云池街道、虎牙街道、古老背街道。
▲夷陵区三峡人家
▲夷陵区三峡大坝
夷陵区地处渝鄂交界区域,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有“三峡门户”之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坐落在区内,三峡工程坝址在夷陵区三斗坪镇,宜昌市夷陵区既是三峡工程坝区,也是三峡库区首区。辖1街道8镇3乡:小溪塔街道、樟村坪镇、
雾渡河镇、
分乡镇、
太平溪镇、
三斗坪镇、
乐天溪镇、
龙泉镇、
鸦鹊岭镇、下堡坪乡、黄花乡、
邓村乡。
▲夷陵区三峡大瀑布
小溪塔:
原名晓曦塔,清曾名新兴铺。1981年改今名。
三斗坪镇:
传昔有人以三斗米作资本开店,故名。1985年置镇。
雾渡河镇:
因雾渡河得名。1985年置镇。
樟村坪镇:
因多樟树得名。1985年置镇。
太平溪镇:
因在镇东有溪河入江,且地势平坦,故名。后演绎为今名。1986年置镇。
乐天溪镇:
唐代诗人白居易(白乐天)在此泊舟而得名。1986年置镇。
分乡镇:
原名枫橡场,后演绎为今名。1986年置镇。
鸦鹊岭镇:
传清建有梅林寺,常有鸦鹊飞来,故名。1986年置镇。
下堡坪乡:
因四面高山环绕,集镇沿河分布似城堡,故名。
▲宜都市奥陶纪石林
宜都地理位置重要,地处楚蜀咽喉,当荆益要冲,古称楚之西塞、西楚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古战场。刘备占领了此地,西上可打开入川的大门,开拓益州根据地;东进可作荆州的后援,与孙权结好。同时,刘备取“宜于建都”之意、“吉祥颂美”之称,“也有预祝西取益州,出师大捷的意味”。
▲宜都市潘家湾乡
现辖2乡(潘家湾土家族乡,王畈乡)、7镇(枝城镇,松木坪镇,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姚点镇,五眼泉镇,聂家河镇)、1街道办事处(陆城街道)、2管委会(松宜矿区、工业园区)。
▲当阳市玉泉寺
名称取《左传》“天子当阳,诸候用令”之意。 另一说是,当阳整个地势呈一个斜坡面朝东方升起的太阳,“当阳,当阳,正当太阳”。
▲当阳市玉泉寺
当阳历史悠久。古为权国,战国时建当阳县,属南郡,建县距今有2200多年历史,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全市辖7个镇(淯溪镇、河溶镇、王店镇、半月镇、草埠湖镇、两河镇、庙前镇),3个办事处(玉阳街道、坝陵街道、玉泉街道)。
▲枝江市安福寺镇
据清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载:“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而得名。
枝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境内问安镇关庙山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早在6000年前已有原始农业、牧业生产,并形成了原始的社会部落。
枝江市辖1街办8镇,即马家店街办、问安镇、七星台镇、仙女镇、白洋镇、顾家店镇、安福寺镇、董市镇、百里洲镇。
▲枝江市董市镇
马家店街办:
昔为行人歇脚地,1952年陆续兴建学校、粮库。1963年枝江县治设此。1964年为城关镇。1981年改今名。
问安镇:
原名万安寺,1866年《枝江县志》载:问安寺在江口后,传蜀汉刘备驻营于此,关(羽)、张(飞)问安,镇名源此。
白洋镇:
原名白羊,因临江有白色羊形巨石得名。后因滨临滔滔江水演绎为白洋。
董市镇:
古称董滩潮。三国蜀改称董滩口。后演绎为今名。
七星台镇:
传明代七秀才乘船赶考,遇难葬此,墓名“七星台”。镇名依此。
安福寺镇:
以安福寺得名,但安福寺在清代就驻有县辖行政机构,名安福铺。
仙女镇:
因仙女庙而得名。驻地原名顾家场,后更名为老周场镇。仙女庙据传一富家小姐爱上一个农家儿郎,其父不允,小姐便投江口镇北的东湖而死。后有人见其黎明之前在湖畔徘徊,立庙以祀,故名。
顾家店镇:
传顾姓在此开店而得名。
百里洲镇:
因沿洲一圈逾一百华里,故名。
▲远安县鸣凤山
因其地“近瑶而远”得名,其意为此地邻近少数民族而距京城远,祝愿永远安宁相处之意。
远安是黄帝之妻、中华民族之母嫘祖的故里,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古称“临沮”、“高安”。公元559 年更名为“远安”,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史。
远安县下辖6镇1乡:鸣凤镇、花林寺镇、旧县镇、洋坪镇、茅坪场镇、嫘祖镇、河口乡。
▲远安县鸣凤山
鸣凤镇:
以镇西南有鸣凤山得名。
嫘祖镇(原荷花镇):
该地原有东沟、南沟、北沟三水汇而成池,清澈见底,其形似舟,池中有荷花浮出,得名荷花堰。后改为荷花店。据考证,荷花镇是西陵古国所在地,为嫘祖故里,现更名为嫘祖镇。
洋坪镇:
原名洋坪泛,地处沮河弯曲段,因河床狭窄,每遇洪水汪洋一片,后淤成坪畈,故名洋坪。明已成集。
茅坪场镇:
位于九子溪中游弯曲地段,因所处坪坝,地广人稀,坪上茅草丛生,故名。
花林寺镇:
以寺庙而得名。相传此地从前为一片树林,一斋公在此修一寺院,雕墙刻壁粉饰花色美观,供朝鸣凤山之香客往返膳宿,故名花林寺。
旧县镇:
为远安旧县治,故名。
河口乡:
因坐落于东峪沟、高河冲、张桥三溪河汇合口而得名。
▲兴山县最美水上公路
据清光绪年间《兴山县治》载:因“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故名兴山。”
兴山县是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属秭归县。现辖6镇2乡。
▲兴山县昭君故里
古夫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