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个人体会,我谈几个相信。
第一, 要相信知识的力量。
我们这代人原来都是农民,在中国最贫困的山村,是知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到今天,我们成为一个人,一个开化的人,而不是一个蒙昧的人。我们看了世界,看了书,看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人。所以,知识会改变命运。
这20多年来,因为对外语的热爱,冥冥中使我的命运改变多次。1991年我大学毕业,一汽当年招聘670多名本科毕业生,清华大学、吉林工大、哈工大的都有,大家都住在一汽宿舍里。
正好那年一汽-大众公司成立,来了很多外国专家,需要配翻译。一汽汽研所翻译科把所有人都抽过去,还是忙不过来。后来他们说,到应届毕业生里看看,有没有英语好的。
▲
面对摄像师的镜头,他说,
这是他第一次到一个编辑部分享一个汽车跋涉者的故事。
这届毕业生里过英语六级的特别少,大约只有两三个人,我是其中之一。然后报名面试,考题是发动机四个冲程,正好汽车专业我学过。面试官是个德国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做汽车?我回答的这句话,后来被业界广为传诵,就是我要做中国的艾科卡。
但可能当时英语表达不太准确,我的原意是说,我受艾科卡的影响,很热爱汽车,愿意搞汽车。当年我就做了英语翻译,这是我的第一份职业。
第二次是到德国考察。本来我们带着翻译,翻译讲德语和英语,在德国没问题,到法国后,老外说一句,他说五句。这边越问,那边越解释,弄得很糊涂,越翻译不出来。
同行的有付强和我,我们就帮着翻译。领导说,一汽还有这样的人才,既懂营销,又懂外语。回国后,我和付强形成报告,付强写的是关于经销店的布局,我写的是关于品牌。
那是1997年,对品牌的认识非常初级,而且没有互联网可以查找资料,要到图书馆去查资料。我的报告中涉及到品牌的概念、定位、联想、核心词、传播方式,以及德国大众的做法,中国品牌的传承等。
写完后交给领导,领导把文章下发给一汽贸易总公司的经营层,并且交给了竺延风。竺延风看到后说,一汽还有既懂外语,又懂品牌的人,一查我还是硕士学历。就这样,1999年我被提拔为一汽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这是外语和知识第二次改变我。从我身上可以看到,学会一种本领和学会知识,对我们非常重要。
▲
在
3个小时的分享和沟通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本色的董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