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不失望吗?你们不后悔吗?你们就没有绝望过吗?”——一个没走上讲台的师大毕业生总想得到一点被别人比下去之后心理补偿。
“孩子们的基础太差了,六年级了现学拼音。之前都不学的。英语也提不起兴趣,真就跟讲外国人的事儿似的,眼神全是飘的。”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毕业生的赵静说。
“失望,这里真是太穷了。观念落后啊,家长都是文盲,对教育一点也不看重。送孩子来这儿是因为学校比家里条件好,有吃有喝,还有人给他们看孩子。一遍一遍的家访,要改变他们太难了。”来自兰州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毕业的志愿者唐祉星跟我说。
“有一次对自己绝望,因为没有察觉到班里也有霸凌现象。发现之后,气这些孩子竟然觉得弱肉强食是正常的,逆来顺受。没能给孩子们一个正确的道德观,觉得自己没用。”来自重庆理工大学的乾隆说。
“最绝望啊,好不容易教到小学毕业,盼着孩子们可以去县里上中学了,结果她们中有的竟回去嫁!人!生!孩!子!了。教了他们要有理想、要有作为、要报效祖国,完全拧不过这里的环境和观念。绝望到大哭。”来自河南大学的法学系毕业生苏佳阳说。
失望和绝望,答案各个不同。
而不后悔,是八个人给我的一致答案。
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不只教授知识这么简单,他们要与贫穷落后为敌,营造新的教育生态,把先进的观念灌输给孩子,改变他们的阅历、学识、认知,甚至是阶层,帮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与这个时代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们是这些孩子的人生启蒙者。
他们是孩子们心中的“男神”和“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