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两年的模拟运行,广东电力现货终于进入到真枪实弹阶段。
根据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此前发布的《关于开展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按日试结算的通知》,广东将于5月15日、16日两天开展按日结算试运行,为下一阶段进入正式长期结算运行做好准备。
“试结算就是要引导发电侧按照真实成本报价,发现真实的价格。但是估计很不乐观,价格还是会偏低。”试结算开始前,某售电公司负责人柳絮对模拟结果并不乐观。
15日,日前市场结算日,官方数据显示:综合节点电价的最低点出现在夜间负荷低谷时期,为81.9374元/MWh;最高点出现在上午负荷高峰时期,为362.0041元/MWh;日前市场平均综合节点电价为260.56元/MWh。三峰三谷,与预测统调负荷曲线完美契合!
“跟我昨天的判断一致,煤机保开机,价格比想象中要好一些。”柳絮解释,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电厂不愿意停机,还是想低价中标,一天结算电厂也亏得起。“如果测试时间拉长,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首日试结算结束了,官方的说法也有了。但关于现货市场下,发电企业应该如何报价,售电企业应该怎样获利的争论仍未结束。
“发电侧希望高价的时候合约分到的电量尽量少,增量放在高价处;更多的合约电量分到价格低的地方去,这样的话卖出去的电,不用合约价格来结算,而是用实时高价来结算。用户侧则相反,两者博弈。”有人认为,电厂希望合约在高峰期少,用户则希望多,所以只有用户和电厂预测不一致的时候,合约才拿得下来,即一个看涨一个看跌,才能成交。
对于这样的说法,有人不认同:“现行试结算情况下,售电公司的交易电量由长协电量和月竞电量组成,再分解到时,而日前电价只影响售电公司当日交易电量与日前电量的偏差,至于能不能获利还要考虑实时电价电量与日前电价电量的差异。所以不存在售电公司和发电企业的博弈问题。”
“广东市场还得运行相当一段时间,各方才能真正搞明白其中的利害得失。”曾参与过第一次电改规则设计的业内人士高鹏表示,现货市场和现行市场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发电企业用现行市场的惯性思维在现货市场报价,是行不通的;而售电公司在试结算初期找不到盈利点也属正常。
从现行过度到现货,售电公司的月偏差考核难度会增加。为什么?,举个例子:
选1个月30天来计算,其中2个工作日要做现货结算,不算偏差考核,而剩余的28天按原有规则被偏差考核。
而售电公司电量按月买,偏差考核都按满一整个月算的,客户本身的用电习惯是节假日少用,工作日用电多补充。而现在月偏差考核要按28天算,少了量大的2天作为分母分担偏差率,工作节奏可能被打乱。“为了控制偏差率,我们可能在这2天不出手。”有广东市场售电公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