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空与网络
卫星与网络专注军民融合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力量,为推动我国航天技术民用和卫星网络通信的规划、建设、应用以及研发、生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航空工业  ·  “新春”饺子藏玄“机”?一起揭秘! ·  2 天前  
航空工业  ·  魏应彪一行春节期间赴驻蓉单位慰问调研 ·  3 天前  
航空工业  ·  金蛇呈祥 迎春送福 战机国潮海报来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太空与网络

龙乐豪:长征八号、长征七号A启动研制,2020-2021年相继首飞

太空与网络  · 公众号  · 民航  · 2018-06-26 21:09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15


来源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ID:cascwx)


火箭有多重要?重型火箭能干啥?我们国家会有可重复使用火箭吗?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系列型号总师龙乐豪应邀赴清华大学,以“中国的火箭与航天”为题,为在场的学者、学生以及央视网络直播平台的数万观众,讲授火箭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龙乐豪院士清华开讲(视频截图)


火箭技术门槛高
只有少数国家玩得转


运载火箭在整个航天技术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龙乐豪把运载火箭的特点概括为“四高”:高门槛、高能量、高效率、高耐力,世界上能独立研制运载火箭的国家不多。


运载火箭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龙乐豪分系统讲解运载火箭的构成,举了一些很直观的例子。


譬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上有设备近3000台,电子元器件近19万只、电缆长近329公里、从0秒到入轨共有2000多项指令……



龙乐豪讲解运载火箭构成


火箭技术很关键
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数十年来,我国研制了10多种运载火箭,低轨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级,发射270多次,将400多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入轨精度、发射成功率位居世界前列,既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需要,又为20多个国家提供60多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


龙乐豪回顾我国运载火箭远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历程(视频截图)


2006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立项研制,随后,长征六号、长征七号以及远征系列上面级也开始研制。如今,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多型上面级已首飞成功,长征八号,长征七号A也已开始研制,预计2020-2021年相继首飞。此外,我国还研制了快速响应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已成功飞行4次。


回首几十年的历程,龙乐豪感慨,我国发展运载火箭技术的特点,就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龙乐豪讲解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


重型火箭长征九号
可用于造“太空电站”


同时,龙乐豪也坦言,我国材料、工艺等基础技术水平比较薄弱,运载火箭运载系数相对来说不太高,重型运载火箭、低成本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智能控制等技术还处在初期阶段,还需要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由此,他谈了对我国运载火箭未来发展的构想。



龙乐豪谈对我国火箭未来发展的构想


首先是重型火箭长征九号。长征九号芯级最大直径达到10米级,捆绑4个5米直径的助推器,起飞重量4000多吨,起飞推力将近6000吨,高度93米,低轨运载能力达到140吨。此外,还有捆绑两个助推器、不捆绑助推器的构型。


目前,长征九号的关键技术攻关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世界第一件采用整体锻造技术的10米级铝合金环件,500吨级推力的发动机燃烧室试验件已诞生。


龙乐豪讲解长征九号系列运载火箭方案(视频截图)


除了人们熟知的载人登月、深空探测发射任务,长征九号还可以用来造“太空电站”,即“空间太阳能电站”。龙乐豪介绍,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每平方米太阳能可产生约1300瓦热能,可将其收集、转化并传输到地面。理想条件下,在地球同步轨道部署1公里宽的太阳能电池环带,则一年接收的太阳能等于地球可开采石油的总量。


长征八号A“整体回收”
高可靠、低成本


龙乐豪在讲座中展示了我国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三步走设想。当前要做的,则是通过伞降实现采用常规推进剂的火箭子级落点精确控制;与此同时,完善、优化新一代运载火箭。他介绍了长征八号和长征八号A的构想: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计划于2021年首飞,其芯一级和助推器将进行整体垂直回收。


龙乐豪介绍长征八号回收方案(视频截图)


长征八号A运载火箭采用新概念设计研制,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两个2.25米直径助推器换成3.35米直径助推器,再搭配一个先进低温上面级。


长征八号A运载火箭的高轨运载能力与长征七号A相同,但少了一级、两个箭体模块、五台发动机,既省钱又可靠。


龙乐豪设想,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拥有由小、中、大、重约10型运载火箭组成的完整的新一代长征系列火箭,其近地轨道、火星转移轨道、地月转移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分别达到140、44、50、66吨,支撑航天强国战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ID:cascwx)”,原标题《龙乐豪:长征八号、长征七号A启动研制,2020-2021年相继首飞》,素材 |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央视新闻+平台,编辑 | 杨成,监制 | 黄希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新技术将是GEO的定海神针 | 产业观察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序):建设空间实验室,为全人类谋福祉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一):航天是人类寻求未来的唯一手段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二):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尚在萌芽期,实验室的建设极为必要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三):历史节点上的失误和遗憾——尼克松政府的决策失误对美国空间站计划的负面影响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四):中国空间实验室的科学意义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五):中国空间实验室的文明效应

社论:

苏联N-1F火箭历史事件的背后……

非洲:中国商业航天的勃兴之地

请为中国航天献出耐心和坚守

创新是一种态度 ——国外国防航天领域的成功创新案例与机制探讨

刘雨菲:我为什么给“商业航天”泼冷水

一个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的家伙:OneWeb和它的老板格里格·维勒

中国的商业航天创业者与马斯克的不同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浅谈军品、民品市场打法的异同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卫星与网络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