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药学进展
《药学进展》杂志是由中国药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医药科技期刊,全面报道医药科研创新链、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的国内外研究前沿与进展。本平台提供稿件查询、投稿咨询,发布医药前沿信息。投稿系统http://www.cpupps.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药渡  ·  好书推荐 | 《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 ·  6 天前  
医药经济报  ·  青海“用好三字经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药学进展

孤儿药研发多方协奏曲—第三届中国孤儿药研发论坛精彩回顾III

药学进展  · 公众号  · 药品  · 2017-09-16 18:02

正文

前言:

   罕见病正是因为其罕见性,极大程度增加了病理研究、药物研发的困难。面对特药高价难入中国市场、医保不纳入、患者不堪重负等问题,青岛政府建立了“青岛模式”,首破僵局。该模式依据“政府主导、医保运行、多方共付、以药带病”的医保思路,由政府出资报销特效药。大病救助模式旨在报销用于治疗重大疾病的高价创新药,且独立于医保报销体制之外,其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和社会救助金。

中国的罕见病保障体系面临着缺乏创新性药物、慈善援助力欠缺、非政府组织功能薄弱等问题。如何克服这些不足,为罕见病患者谋一个美好明天呢?第三届中国孤儿药研发论坛的第三个沙龙议题聚焦孤儿药研发中包括患者组织的多方参与及可及性问题,下面报道与会嘉宾的主题演讲以及从各自角度的深入讨论、交流,希望为解决中国罕见病群体的用药保障问题提供新思路,凝聚多方力量的孤儿药协奏曲更早给中国罕见病患者带来慰藉。

孤儿药研发的多方协作


1. 我们能做些什么?(对于孤儿药的未满足的需求)

2. 患者组织在孤儿药研发中的角色?

3. 孤儿药的界定与医疗保障问题(政策的看法)?

4. 孤儿药可及性问题?


 Part 3  主题:多方参与孤儿药研发(主持人  李林峰 )

 

1.《我与罕见病的十年》

——王奕鸥  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创始人,病痛挑战基金会秘书长


     王奕鸥女士是中国罕见病患者组织建设的先行者,本人也是一位罕见病患者,十年前她与患友发起成立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首次在中国提出“罕见病”的中文概念。在现场,她面带微笑,自然从容地以一种类似TED的讲演风格,和我们分享了“我与罕见病的十年”中她感受到的罕见病患者的忧伤与阳光,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支持的努力与经验。

 王奕鸥从一位粘多糖贮积症患者和一位卡尔曼氏综合征患者的故事讲起,展现他们面对的真实困难与担忧:将来是否能得到药物治疗以及现有治疗药物是否面临停产的困境。罕见病的朋友们往往需要跨越五座山峰:意识到生病 、确诊、 治疗 、遗传(生育) 、与病共处,这个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去年,病痛挑战基金会与腾讯新闻合作联合发布《从不罕见—2016年中国罕见病调研报告》,在公众态度认知篇里显示大多数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处于只知其名,不知其详的状态”,通过罕见病患者生存状况篇展现了在罕见病诊断容易被误诊中的困难。


早在2010年3月,王奕鸥她们到处找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集齐700余签名,提交两会提案,唤起政府与社会对罕见病不仅仅是医疗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的关注。在2011年瓷娃娃关爱中心正式注册后,当年相继有十余家罕见病患者组织成立。2014年瓷娃娃与微博在国内联合发起“冰桶挑战”,获得极大社会关注热度。目前,浙江、上海、宁夏、青岛等13个省市已将部分罕见病纳入政府医疗保障范围;2015年,国家卫计委医政管理局发布了罕见病孤儿药保障的征求意见稿,一些省份专门在医学会下成立了罕见病分会,一个共同为罕见病事业贡献力量的多方协作平台网络渐渐形成。然而,联合协作的前提是相互认知与了解,通过策划拍摄患者与其医生写真图集的事件让人对此感受深刻,为了让病友组织代表有尊严地站在公众面前,邀请病友的医生专家拍合照;请给明星拍照、化妆的人作为志愿者,在给罕见病医生拍摄和交流过程中,会发现罕见病病友与有关医学专家都很孤单,罕见病专科医生在医院申请课题研究也很不容易得到支持,其实罕见病患者与有关医生就像一家人,当我们能互相了解彼此的不易,各自的需求,我们将会形成更紧密的连接与协作。

 

另外我们也注重通过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请Ta们为罕见病患者发声。比如在2016年国际罕见病日我们邀请政协委员、北大第一医院医生丁洁教授、著名节目主持人何炅等人的宣传让更多人关注身边的罕见病人。我们相信每个人“生而不凡”,希望每个罕见病患者即便没有很好的药物治疗,也能享受有尊严的生活,有丰富快乐的人生。

 


2.《罕见病数据库与孤儿药开发》

—— 谢冰洁  北京药伙伴罕见病数据研究院 院长

从什么罕见病这一问题出发,谢博士结合自己做罕见病伙伴做数据库的经历,追溯了罕见病的源头,在了解罕见疾病现病史与疾病的医学研究分类方法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罕见病是疾病细分的结果。目前这些疾病只有495个是被人类疾病ICD编码系统编码。此外,罕见病的一大特点是动态性,随时时间发展罕见病种的界定也有所改变,如有些疾病因为流行,变得不再罕见(艾滋),有些因为人类的努力而消减。(遗传消减,天花);同时存在地区特有罕见病,如肝脏癌肉瘤这种罕见病在中国日本相对高发,却并没有列入欧盟罕见病数据库。

关于孤儿药的界定,主要有流行病学,严重衰弱并危及生命、更加倾向于没用治疗手段医学上治疗特点的适应症对其他人群无效等参考因素。孤儿药资质的认定,对于临床医学、疾病基础数据、临床研究要求很高,同时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学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高度相关的社会学问题。临床上对罕见病的研究分类主要分为四种:1.Orphanet分类为代表的国外临床专家的分类方法;2.依托于ICD编码的分类体系(例如在全球范围内比较知名的疾病分类数据库Orphanet对收录的罕见病进行ICD初步编码);3.依托文献的科室分类体系,也即便于对应医院的实际分类(例如中国医生分类习惯,涉及1500种,最多是儿科);4.基于基因病因染色体的分类(基于基因突变在染色体的位置分类)。其中ICD分类依据疾病的4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及临床表现。每一特性构成了一个分类标准,形成一个分类轴心,因此ICD是一个多轴心的分类系统。 

罕见病疾病产生的原因方面,病因多数为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临床变现为综合症,需要用基因、蛋白、小分子等检测手段进行病理分析。少部分病因是中毒或其他外因后果,临床表现为某些体征、症状,一般可用实验室检查做病理分析。可见,随着人类对疾病病因认知的逐渐深入、先进诊断技术的出现、现代遗传理论与遗传医学的应用发展乃至包括人类发展环境变化、医疗手段的副作用等都可能导致新疾病增加。

       在罕见病数据库开发过程中,谢博士总结的疾病等级包括:疾病(5930推荐罕见病目录)-亚型(2266疾病亚型)-963个并发症-1604个综合征;为保证较严重的罕见病患者优先享受到政策支持,可考虑建立有效的分级指标体系。中国数据库罕见病用药的情况总共涉及2500种罕见病,涵盖600多种孤儿药、超过1446种在研药物以及4824类临床用药。

 

 谢博士对此补充说道,罕见病人其实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瑰宝,每个罕见病人都是一把打开生命奥秘的钥匙。他们是人类进步的先驱。他们用自己的病痛和不便指引我们发现疾病的机理。其实,研究罕见病其实就是研究疾病。 

然后,谢博士介绍了罕见病数据研究院的工作,通过编制罕见病目录做整体罕见病跟踪,在收集罕见病例基础上做好文献为依托的病例数量以及针对中国患者组织情况调研,以此来侧面反映中国罕见病的流行病学情况,补充中国罕见病流行病学数据的缺失。此外,通过构建罕见病知识库-中文百科、罕见病专家医院库,并在罕见病治疗方面写了300多种罕见病用药、治疗、康复方案综述。最后,谢博士在此表达了罕见病伙伴的宗旨,期望推动罕见疾病科学研究,提高罕见疾病诊疗水平,促进罕见病药物研发,在罕见病患者、医生、科研人员和医疗机构等参与下,共同探索罕见病的解决之路。

 

3.《让罕见病患者获得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

  ——宋海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 主任


 宋海主任认为罕见病诊疗的关键在于医生与患者及家属的高效连接。通过对区域样本医院的临床医生开展罕见病诊疗情况调研,发现罕见病患者误诊率很高,罕见病患者医疗可及性现状亟待改观。在针对河北省唐山市所有临床科室调研目标医生约2000人(现已经完成400份)之前,曾在 124位医生的小规模前期调研测试结果中发现,在有关罕见病的遗传比例 一项,大部分人可能仅仅知道,没有深入认识。很对医生对于复杂疾病,不知道罕见病的典型症状,就直接转诊了,其实通过互联网医疗,在怀疑是罕见病时,可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帮助诊断,提高正确的诊断率。在对医生的罕见病认知调查后,可见对医生的有关培训显得十分必要。另外,科普宣传方面,通过组建罕见病医生团队,增加多公众的宣传,包括让更多政府决策部门负责人士,聆听罕见病患者心声,给专家、政府官员讲述罕见病患者故事 ,往往可有效影响政府机构及决策高层,为罕见病患者建设绿色就医通道。目前,利用互联网平台罕见病患者诊疗信息集萃 ,网络公开可以减少医患诊疗的信息不对称。最后,宋海主任也介绍了中国罕见病名录、学术团体,展示了他在推动罕见病治疗可及性上的种种探索与未来计划。

 

4.《中国尼曼匹克关爱中心发展历程》

—— 张爱军  中国尼曼匹克关爱中心负责人

 

        张爱军女士首先介绍了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的基本情况,其又称鞘磷脂沉积病,属先天性糖脂代谢性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是全单核巨噬细胞和神经系统有大量的含有神经鞘磷脂的泡沫细胞。随后,张女士讲述中国尼曼匹克关爱中心的发展历程、逐步完善形成的组织架构以及中国尼曼匹克患者的根据年度、省份的统计数据,并重点谈了尼曼匹克群体的困难,尤其是在社会关爱与精神压力方面,也是其他很多罕见病患者群体普遍面对的问题。

      2016,中国尼曼匹克关爱中心筹资拍摄了国内首部尼曼匹克宣传片,增进社会公众对该类罕见病患的了解与关爱,并在北京举办了第四届病友会及国际尼曼匹克交流会,参与人群包括患者及家属150人、国际尼曼联盟代表、国际5大制药公司以及数位医生代表。 2017,印刷了尼曼匹克护理手册,通过传播康复知识切实帮助患者群体,这些在公众宣传、对外连接、患者联系、医疗合作方面的努力陆续有了收获,为罕见病患者组织树立了榜样。

     随后,张爱军女士展望了中国尼曼匹克关爱中心的未来发展计划,包括加强与CORD及其它患者组织合作推动罕见病保障政策;推动成立中国尼曼匹克医疗科研组(治疗、产前检查);搭建医疗与制药企业合作的桥梁;及时更新患者信息,建立尼曼匹克数据库;定期开展家庭联谊会,关爱尼曼匹克群体。最后,张女士表达了愿与各方携手合作的期待,“为了陪伴父母的天使们,我们一起努力”

    

沙龙三  患者组织在孤儿药研发中的作用与用药可及性

 

 


       沙龙由王奕鸥女士主持,针对患者组织在孤儿药研发中的作用与用药可及性问题,宋海主任从孤儿药进入医保和孤儿药进入医院的角度进行讲道,患者组织可通过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发声,让社会公众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感受到患者家庭的病痛与诉求,作为影响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被重视。呼吁国家为孤儿药的可及性提供政策上便利,建议患者组织在这一过程积极发挥合理作用。谢冰洁女士则表示,自己正在从事罕见病数据库建设工作,也在与罕见病患者组织建立各种联系,通过数据库平台能够链接各方,为罕见病患者,药企以及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支持。

       随后,各位嘉宾与现场观众就罕见病患者面临的药物短缺问题、孤儿药昂贵等问题深入交流讨论。付四海博士认为孤儿药只是罕见病治疗过程中最基本的保障,设想中国传统医学也许能够在部分罕见病治疗过程中发挥调理缓解病症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建议罕见病患者组织可以与医院、药企积极合作,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支持孤儿药研发。张爱军女士则从自身参与患者组织中国尼曼匹克关爱中心建设运营的经历的角度,表示患者需要抱团发声,积极与利益相关方沟通连接,正是因为最近几年该患者组织的发展壮大与有效运营,才引起几家国际药企重视到中国患者群体,主动与其联络,同时也与多方合作推动有关孤儿药在中国的引进与本地化生产供应。


后记:

会议间歇,嘉宾与观众在积极交流

      “罕见病有你我,孤儿药不孤独”, 在为期一天的“第三届中国孤儿药研发论坛”会议中,演讲嘉宾背景多元,各抒己见,沙龙互动精彩不断,不仅嘉宾与参会者交流氛围融洽,热情满满,患者组织也都互助互爱,抱团同暖。Ta们虽身怀病患却积极自救助人,面对生活的乐观与坚韧,阳光与自信无不令人感动敬佩,彰显着各自的独特性与罕见病患者的“生而不凡”,这些一幕幕故事与现场景观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励着我们为罕见病事业并肩推动中国孤儿药研发向前加速发展。罕见病有可能是人类在进化发展过程难以避免的代价,也是医学实践中最终要克服的疾病诊疗难关,相信本届论坛以及之后的十二届国际罕见病与孤儿药大会暨第六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等会议的问题聚焦与议题研讨,会为今后的孤儿药研发与罕见病事业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一起为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社会福祉携手合作,共创人类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明天。


第三届中国孤儿药研发论坛观点集萃,点击"阅读原文",回顾更多精彩内容(Part 1 主题沙龙 孤儿药研发

《孤儿药的忧伤与曙光—第三届中国孤儿药研发论坛精彩回顾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