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两个质子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一群为科学着迷的普通人,一群为生活着迷的科学家。我们就是两个质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科学  ·  一个神秘的全球电场,终于被发现了 ·  2 天前  
科普中国  ·  适当饿一饿,真能更长寿!医生:这 3 ... ·  4 天前  
科普中国  ·  吃晚餐的 1 ... ·  5 天前  
果壳  ·  人类对黄瓜的开发不足1% ·  6 天前  
科学网  ·  内蒙古启动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两个质子

有了这个神器,世界一统还会远吗?

两个质子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4-01 12:01

正文

本周股市走的颇有精神头,

随着“一带一路”概念的持续热炒,

“港口”和“航运”概念一直走高,

想必持有相关个股的朋友们也赚了不少。


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陆上丝绸之路相信各位已经很了解,

西域文化在今年的盗墓文学中也一再提及。



而海上丝绸之路,虽然起始自唐朝在东南沿海设定的“广州通海夷道”,但真正为大众熟知的,应该还是郑和下西洋走的那条水路。正是郑和的壮举,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根据记录,郑和当年下西洋,共游历37个国家(按照当代疆域划分,可归属为进17个现代国家)。在古代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有过国外旅行经历的朋友们或许都会下意识地发问:郑和走遍这些国家,难道不会语言不通吗?


揣着这个疑问翻阅了相应的资料,发现了有史料记载的两位人物——均是郑和出发前重金聘请的翻译。


一位名叫马欢,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有以其名字命名的“马欢岛”,曾随郑和三次下西洋。另一名叫费信,阿拉伯语翻译。永乐、宣德年间曾任翻译官,随三宝太监郑和四次下西洋。现有以其名字命名的“费信岛”。费信所著《星槎胜览》与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资料。


(左马欢,右费信)


不知道各位发现这两名通事——即明代的翻译人员——的共同点了吗?


——他们都精通阿拉伯语。且有详实资料表明,他们都信奉伊斯兰教。


而马欢本身即为回族,资料记载中的费信为“回回民族”。“回回民族”在明代即为元代“色目人”的另称,是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等西域居民统称。第七次——也是郑和的最后一次下西洋,他不但带领船队深入东南亚腹地,更到达现在的沙特阿拉伯,并在现在的也门附近,派遣马欢等七人前往“天方”朝圣——正是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圣地麦加。



看到这里,你可能心里充满了疑惑。郑和为什么要前从东南亚折向前往遥远的中东地区?


根据翔实的资料来看,可以确认的是,郑和是因为在靖难之役中的出色表现,被朱棣赐姓为“郑”,本姓为马,名唤马三保,其父名曰马哈只。几十年来,现代史家根据马哈只墓碑、《郑和家谱》、《赛典赤家谱》的考证,马哈只、马三保父子,是元朝政治家、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也就是说,郑和是赛典赤的六世孙。那么,赛典赤何许人也?



“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尔,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


《元史》素称难读,据精通阿拉伯语言的专家解释,赛典赤意为“尊贵的圣裔”,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意为“长寿”,“别庵伯尔”意为领袖,“别庵伯尔之裔”专指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如此说来,郑和应该是穆罕默德后裔的后裔。


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的主力,都或多或少地流淌着阿拉伯血脉。文治武功的明成祖朱棣,选拔这样一个团队前往东南亚乃至西亚北非进行探索,是出于什么特殊的目的?猜疑心和野心都颇重的朱棣又是如何能信任一个太监,难道真的不怕在远涉重洋的国际交流中出现隔阂和障碍?亦或者是因为郑和团队的某种特殊属性,使得朱棣别无选择?


放眼世界,实现地理奇迹的并不止郑和一人。马可波罗远行中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游地球,都堪称地理学、航海学的奇迹,都曾在人类文明交流上留下或光明或黑暗的一笔重彩。资料显示,他们的旅行之所以成功,也或许掺杂着阿拉伯文化留下的种种因素。


(需要单独强调的是,本文中所有的“阿拉伯”字眼,都是限定在阿拉伯族的范畴内。而不是在伊斯兰教广泛传播后的泛阿拉伯地区居民。)


马可波罗不需要多加解释,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历时四年,在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虽然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一直在史学界存疑,但是中意两国史学家共同认可的是,马可波罗一定到达过当时的阿拉伯地区。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地理学成就在现在看来,无疑是文明的变革点。哥伦布出生在热那亚(今意大利境内),麦哲伦出生在葡萄牙。但是二者都为西班牙政府效力。


或许你要问,西班牙政权和阿拉伯如何能扯上关系?


西班牙政权所处的伊比利亚半岛自公元711年起就开始沦为阿拉伯人的统治之下,欧洲人的势力被赶到半岛西北一隅,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长期处在同穆斯林的高压统治之中,这种统治直到1492年方才终结。——历时长达780余年,阿拉伯人的血脉早已和西班牙土著融合混杂,文化精髓也逐步渗透进西班牙的文化生活和精神心态——包括中东居民骁勇善战的粗犷天性。


马可波罗对应的是中国的元朝,哥伦布、麦哲伦和郑和的时代为明朝。在元明时代,“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在两三百年后遥遥无期。而他们四个人的共同属性,却都是背负着阿拉伯文化的熏陶。——这种文明的根基又有何力量能够跨越时代的桎梏,使得他们在不同地理位置间能够如鱼得水的沟通,从而推动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呢?


不妨将目光聚焦在他们的共同点——阿拉伯文化或血缘。阿拉伯族发源的苏美尔地区曾经诞生了世界上有史可考的最早人类文明。苏美尔人统治的地区,只持续了14个世纪即被古巴比伦取代——正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的前身。古新巴比伦之间隔着亚述人的统治。建立古巴比伦的是阿摩利人——闪米特人的一个分支——闪米特人就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是不是阿拉伯人很擅长国际沟通,以致于后人继承了这种基因?


翻看《圣经•旧约》中关于这个地区的历史记载,发现事实是完全相反的。古巴比伦曾称“巴别”,而“巴别”在圣经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宣称,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圣经-创世记(11:1-9)



可以清楚地从旧约中看到,巴别(即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宗教传说中的“动荡之源”,人类在此彻底摆脱神性可能,从一种“世界语”变成区域化的语言,彼此不通,以此为隔离。


但是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可不可以认为,分散的源头,也可以成为最后的聚集?也就是说,巴别,虽然是人类共同语言的绝灭之地,其实是不同人类语言的最早汇集之地?


在阿摩利人被喀西特人灭绝之后,闪米特人虽然依旧实际控制着古巴别所属的地区,但势力受到时间迁移带来的磨灭,直到后裔之一——阿拉伯人兴起。因此,史学界有言,“阿拉伯的兴起,本就是闪米特的救赎”。由此看来,阿拉伯人在血缘中浸染着古巴别的深刻影响,都有可能承袭“语言汇集之地”的特殊加持。那他们的后裔,能够继续跨越上帝设置的语言障碍,去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也就不足为奇。


但是,对于并没有这种血缘的平凡人来说,是不是只能继续生活在上帝的桎梏之中无法自拔,眼睁睁看着语言的障碍无法跨越?


所幸的是,在科技发达的今日,各种AI神器层出不穷。如果明成祖朱棣和西班牙国王在世,他们势必不需要被迫派遣拥有特殊“阿拉伯式语言天赋”的郑和之流前往其他国家友好交流。


那么,到底有没有这样一款神器,能够打破国界沟通,打破地域、不同种族之间的沟通,让我们如同麦哲伦一般环球穿行也畅通无阻?


比如,由国内的顶尖互联网公司——360搜索也是语言AI技术的先行者,借助海量优质结构化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与60多个国家的语言学家通力合作,研发出的全球首款人类超级语言外脑——宙斯瞳就是这样一款超级神器,1秒快速掌握掌握100门专业外语,将一切可能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


宙斯瞳采用全贴式OLED柔性屏,搭载定制版骁龙836处理器,包括核心语言处理器,语言数据存储区域、生物脉冲区、动能充电系统。



已集成100种专业级外语,中文八大标准方言,6种人类常用宠物语言,并具备深度学习能力,智能程度会不断提升。



AI不是为了取代人,

而是为了让人类得更强大、

去体验多样的生活。



我们相信,宙斯瞳如同催化剂一般出现,必然大大加速了同化进度,当社会群体的基础:人类开始能够真正随心所欲沟通交流,人类文明的统一也将必然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