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书画最为主要会使用到的材料是纸绢,从纸绢到底是新还是旧的,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断代判断。绢布有材质、制作规格、尺寸形态、品质等方面的优劣,需要综合考察,才能辨别其时代和真假。
1:徐悲鸿1945年作松鹤延年立轴,尺寸:82×32厘米,估价:RMB 2,200,000 ~ 3,200,000,成交价:RMB 3,967,500 ,成交时间:2020-10-17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一、纸绢
唐宋时期,绢流行,纸也很少,并用元代纸绢,至明已出现素绫、花绫等品种。西晋以后,纸才用于书画。宋初大量使用贝皮纸、桑皮纸、竹纸等,南宋大量使用桑檀合纸,品质极佳。元代的纸一般都是装的,出现了生纸。明以后,纸张种类繁多,如藏经纸、宣德纸、花笺、洒金笺、泥金笺、高丽镜面笺等。清康熙以后,出现了大量的粉纸、蜡纸等特种纸。明清初的字画,也因年代较长,纸绢会自然泛黄,并有纹饰。
而假造的古式字画造旧的绢常以赭石、藤黄加墨,或以茶水、烟灰水刷染纸绢,或以墨董等方法。但常常会有水渍,或纸色不均,且没有包浆。至于用纸或绢来判断绘画的真假,以及鉴定作品年代,现在也是和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了。通过对部分古绢、古纸的高精度电子显微摄影,用各种绫锦纸绢装饰、美化、修复古今中外各种彩绢纹理的书画作品。
2:潘天寿1963年作新晴立轴,尺寸:52×60.5厘米,估价:HKD 700,000 ~ 900,000,成交价:HKD 3,960,000 ,成交时间:2018-04-02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二、装裱
用于宣纸和绢素上的书画作品,由于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易碎,不利于观赏、传播和收藏。惟有将画心托裱,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浓淡、构图简练、画幅窄长等情况。
在南北朝时期,书画装裱多为赤轴青纸,有名的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等人。从唐代开始,织锦装以书画为主,风姿绰约,才华横溢。在《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设
“论装裱轴”一章专门论述了装裱的问题。
由于书画艺术的繁荣,宋代的装裱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多用绫绢做裱,装裱风格丰富多彩。北宋宣和年间,装裱多为画心上下镶界,无绫边,周以古绸绢边,称为宣和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