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是经济研究平台,于2014年10月9日成立。平台主要为读者推送经典经济学术论文,发布“香樟经济学论坛”、“CEC Workshop"和学术研讨会等相关公告。希望平台能够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贡献微薄之力,感谢您的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度房苏州  ·  关注!姑苏区留园西园控规有变! ·  2 天前  
偶俚张家港  ·  -5℃!有严重冰冻!接下来张家港…… ·  昨天  
南京日报  ·  最新!南京中小学、高校开学时间 ·  2 天前  
南京日报  ·  最新!南京中小学、高校开学时间 ·  2 天前  
姑苏晚报  ·  刚刚,预警!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推文3412】区域网络协作大变局:从数字分化到融合发展的转型之道

香樟经济学术圈  · 公众号  ·  · 2025-01-07 07:30

正文

图片来源:GPT-4

原文信息:Kryzhanivska, K., Albats, E., Blomqvist, K., & Mention, A. L. (2024). Transforming inter-organisational collaboration dynamics in regional networks through digitalisation. Regional Studies, 1-17.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80/00343404.2024.2416225



01

引言


研究背景


在当今时代,组织间协作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而区域网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区域网络通常依赖地理邻近性和面对面互动来构建协作关系,这种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内组织间的合作与知识交流。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数字化浪潮逐渐兴起,为区域网络中的组织间协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技术在工作和组织中的广泛应用,如数字通信工具、在线协作平台等,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协作模式。尽管数字化的需求并非始于今日,但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有可能提升现有组织间关系的效率,还可能打破地理限制,创造新的合作机会,从而重塑区域网络中的协作格局。


尽管如此,区域网络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不同地区在数字化进程中呈现出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 “数字鸿沟”,包括互联网服务接入和有效使用技能的不同。部分地区或组织可能在数字技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上存在不足,而另一些则更为先进。另一方面,区域间的 “创新鸿沟” 也较为显著,即研究与创新绩效存在差距,这影响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我们对于数字化如何具体影响区域网络内组织间协作的动态变化缺乏深入理解。特别是在协作的地理规模(从区域到国家乃至全球)、空间(从物理到数字)和范围(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以及个体在区域网络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研究尚不充分。这就迫切需要深入探究数字化进程中区域网络组织间协作的变化规律,以更好地应对发展中的挑战,推动区域的协同发展。


Research Gap


现有研究在区域网络组织间协作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其一,对协作动态变化机制研究欠缺,未深入剖析数字化进程中组织协作策略与行为模式的调整及影响。其二,虽认识到地理邻近性重要,但对数字化如何改变其作用缺乏深度探究,且对其他邻近性因素及跨区域协作研究不足。其三,个体层面关注不够,个体在数字化中的适应、技能提升、信任建立等与组织协作的相互作用有待深入。其四,未深入分析数字化协作模式与创新、区域韧性关系,以及如何解决数字化带来的协作不平等问题。


本文的主要贡献


本研究通过深入剖析芬兰某区域网络在数字化浪潮中的组织间协作动态,为区域发展相关研究和实践贡献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丰富协作动态理论 :针对当前研究在组织间协作动态变化机制揭示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四种组织间协作动态模式,包括 “坚守区域壁垒”“沉浸数字空间”“跨越数字网络” 和 “驾驭混合模式”。通过纵向过程研究,详细阐述了区域网络在数字化进程中的协作轨迹变化,填补了以往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为深入理解组织间协作动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2. 揭示协作鸿沟概念 :鉴于现有研究对数字化进程中协作不平等现象探讨不够深入,本研究引入 “协作鸿沟” 概念,将其定义为区域网络内组织间协作模式的不平衡分布。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数字化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导致部分组织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全球机会,而另一部分则受限。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数字化对协作的分化作用,为后续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网络中的协作不平等问题。


3. 明确创新与韧性条件 :针对以往研究缺乏对数字化协作模式与创新和区域韧性关系深入分析的情况,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系统地识别了不同协作模式下促进或抑制创新与区域韧性的条件。例如,在 “跨越数字网络” 模式中,数字技术促进了全球资源连接与创新生态构建;而在 “坚守区域壁垒” 模式中,过度依赖传统方式抑制了创新与韧性发展。这些发现为区域网络中的组织提供了实践指导,有助于它们在数字化进程中选择更有利于创新和增强区域韧性的协作模式,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参考,以便制定针对性政策来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 提供政策实践启示 :本研究基于实证分析,为区域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例如,强调应优先推动有利于增强区域韧性的协作模式(如 “沉浸数字空间”“跨越数字网络” 和 “驾驭混合模式”),通过促进数字技能培训、建立全球合作链接等方式,缩小区域内的数字、协作和创新鸿沟,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这些建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力依据,有助于引导区域网络在数字化时代实现更加公平、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主要结果



02



协作模式分类及特点


坚守区域壁垒(Pattern 1) :部分成员仍坚守传统沟通方式,如电话或面对面交流,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强化组织内部运营,对新兴数字工具和平台持谨慎态度,甚至表现出抵触情绪。他们坚信物理空间和传统方式更有利于构建稳固的信任关系,以维护组织间的协作。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迫采用数字手段开展工作,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并且在数字技能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对变革的适应能力较弱。


沉浸数字空间(Pattern 2) :对于这部分成员而言,数字空间已成为日常协作的新常态,他们积极跨越组织和地域的界限,充分享受数字协作带来的高度灵活性。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掌握了通过数字渠道建立信任的技巧,尽管相较于传统面对面方式,所需时间可能更长。例如,他们频繁运用线上会议进行高效的知识共享,不仅显著节省了个人时间和组织成本,还创新性地发展出诸如线上咖啡休息时间讨论等别具一格的协作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协作形式。


跨越数字网络(Pattern 3) :此类成员深刻认识到数字网络在协作、共创和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积极加以利用。部分原本就数字化运营的公司更是乘势而上,不断拓展在线连接,实现了从物理和区域协作向数字和全球协作的华丽转变。例如,芬兰与瑞典之间通过Teams平台达成了100%的协作成效,成功吸引了国内外企业参与合作项目,甚至激发了在芬兰建立新制造工厂的构想。此外,企业还通过数字方式与英国伙伴成功签署重要分销协议,展现出数字协作在突破地域限制、拓展业务方面的强大力量。


驾驭混合模式(Pattern 4) :这类成员巧妙地在混合工作环境中穿梭,灵活运用数字和物理会议两种方式,通过广泛的网络连接解决复杂问题,积极开展跨区域合作活动,如策划吸引全球人才到本地的活动,有效扩大了协作范围,提升了协作深度,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然而,这种模式对组织的协调资源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不同空间和规模的协作中寻求平衡。


协作鸿沟的出现


2020年前,区域网络内就已存在数字工具使用上的显著差异,多数成员倾向于物理协作空间,对数字协作的重视程度较低。20-21年间,数字工具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协作门槛,为组织间合作提供了新契机,但并非所有成员都能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导致协作模式分布失衡,从而形成了协作鸿沟。这一鸿沟主要体现在物理和数字协作空间的差异上,进而影响成员获取全球机会的能力。例如,部分成员因数字技能不足或对数字协作的不适应,无法像其他成员那样通过数字方式拓展业务范围,这可能进一步加剧数字鸿沟和创新鸿沟,因为不同协作模式在创新资源获取和利用上存在明显差异。


创新与区域韧性的条件


1.创新条件 :在面对面会议难以开展的情况下,数字技术成为推动创新的关键要素。在Pattern 3中,数字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研发创新连接,为组织创造了更广阔的创新生态;Pattern 2中的线上匹配和展示活动则有效降低了创新成果推广的成本,提高了创新的传播效率。然而,Pattern 1中依赖物理空间的成员在创新方面遭遇诸多阻碍,如难以建立新的连接和拓展创新网络,限制了创新思维的碰撞和创新资源的引入。


2.区域韧性条件: Patterns 2 - 4中的一系列条件对增强区域韧性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例如,在线建立信任机制有助于在虚拟环境中稳定协作关系;接受数字工作模式为组织适应新环境奠定基础;提升数字销售技能有利于开拓市场;利用数字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了组织竞争力;利用混合空间展示技术产品和服务提升了区域吸引力。这些条件推动组织内部积极变革,显著提高了生产力,使区域网络在面对危机时更具适应能力。相反,Pattern 1中坚持传统模式的成员在相关限制下,难以建立有效的连接和开展创新合作,导致销售业绩下滑,新合作机会匮乏,表现出较低的区域韧性,在应对危机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03

进一步讨论




图2直观呈现了区域网络中数字、协作与创新实践和各类鸿沟的关联,以及政策建议对改善实践、弥合鸿沟和增强区域韧性的作用路径。数字、协作、创新实践紧密相连,影响区域发展。数字鸿沟限制技术利用,削弱协作与创新能力;协作鸿沟加剧不平等,阻碍资源与机会获取;创新鸿沟影响成果产生与扩散。在数字实践上,专项数字政策可引导技术应用,如推动数字基础设施投入,缩小数字鸿沟。技能提升和再培训项目能增强成员数字与协作能力,从人员层面弥合协作鸿沟。协作实践中,试点新数字参与体验活动意义重大。例如在全球多利益相关方协作里,创新数字互动可打破局限,减少协作障碍,缓解协作鸿沟。提升区域创新可见性,通过宣传推广与建立展示平台,可吸引资源,激发创新活力,转化创新成果,缩小创新鸿沟。


结论


04


本研究通过对芬兰区域网络的深入探究,得出了关于组织间协作动态的重要结论,这些结论对区域决策、政策制定以及未来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研究表明,数字化进程促使区域网络内形成了四种独特的组织间协作模式,反映了协作在规模、空间和范围上的变化。然而,部分成员对传统协作方式的坚持导致了协作鸿沟的出现,这一鸿沟进一步加剧了数字和创新鸿沟,造成了不平等现象。对于区域决策和政策而言,为增强区域韧性,应引导区域网络成员优先采用更具适应性的协作模式(如 “沉浸数字空间”“跨越数字网络” 和 “驾驭混合模式”)。决策者需关注数字、协作和创新实践的发展,例如制定专项数字政策、提升数字技能、推广新兴技术应用等,以减少社会不平等,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应重视全球多利益相关方协作中的创新展示,提升区域创新的可见性,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



Abstract

Digitalisation in the wake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significantly transformed inter-organis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regional networks. By analysing a regional network in Finland, this study unveils how the dynamics of inter-organisational collaboration have evolved over time. Based on longitudinal process research conducted during the period 2019–21, we find four major patterns of inter-organisational collaboration dynamics occurring in regional networks, thereby suggesting changes in scale, space and scope of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s. Our research highlights how an imbalance between these patterns may culminate in a new collaboration divide alongside pre-existing digital and innovation divides. From this we propose conditions within those patterns that support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resilience in times of a crisis and develop suggestions for regional policy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on how to bridge burgeoning divides within regional networks.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