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僧活
小僧不二的僧活、僧悟、僧诗、僧歌、僧段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小僧活

我一点也不相信这幅画里包含“三藏十二部”

小僧活  · 公众号  ·  · 2018-07-22 17:4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SANGHATALKS EP292




近几日得有空闲,虽然天气又闷又热,一出门就挥汗如雨,但仍然无法阻挡学僧外出的热情。此次外出不是去避暑山庄,是去感受艺术“清凉地”的熏陶。这个时代并不真的需要避暑山庄,再说了,一个连头发都没有的人,哪里还能享受得到山庄微风拂秀发的感觉呢。如果有的话,那他的头发一定藏在发亮的头皮里。

帝都确实是个好地方,要不然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忍常人不能忍,前赴后继的到这来呢?帝又是个破地方,要不然为什么很多人提到这里都咬牙切齿、长吁短叹呢?环境就是这样,总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一个出家人来说,心的修习很重要,但对心的修炼难能离开外境,如果没有外境对心产生各自各样的作用,那么心的磨砺将会缺乏一块有力的磨石,对心的检验也会缺乏一个很好的验证方式。

说了半天也没说到正题。到了清凉地,清凉的不仅是身体,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清凉,身体与精神的共清凉则是世间难得的清凉处了。博物馆无疑是夏日里一块双料清凉地。

好,那就故宫看展览,看八大山人 (文末有简介) 的画


八大山人的画总是给人一种“你们这些庸俗的人类,我都不拿正眼看你们”的感觉,不信诸位看。







确实,乍看八大的画,会有一股“高冷”的冰凉感,那些翻着白眼的各色动物总是在提醒你,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多牛X,我都不会正眼瞧你一下,继而在这种白眼面前,你就不会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产生傲慢的姿态。


每个时代大不乏温情满满,因势利导,顺势而行的时代佼佼者,这些佼佼者可以给大众带来很多利益,但在很多时候无法给人太多深刻,无法治疗顽疾的病灶,而那些看似“冷眼旁观”的人,在时代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让自己不随着时代的浪潮忽东忽西,为享受歌舞升平的大众未雨绸缪,在安乐中保持警惕。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冷静甚至冷漠,其实是给予大众最真切的温暖,这种温暖也许不是让人感到最舒服的,但它绝对是最能让安乐稳健铺展开来的。


学僧不懂书画,什么布局、用笔等等一概不懂,但是作为一个出家人,面对一个出家人的画,会有作为一名僧侣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触,也许这种解读和感受并不是所谓正统的、正确的,这种感触更多的是基于佛法带给生命的滋养。在这里跟诸位分享的八大山人的画,是现在正在故宫展出的这一副。


这幅画最醒目的就是下面那只抬着头、翻着白眼的鸭子。下面的鸭子,中间的莲叶和莲花,再上面八大山人的“签名”,构成了画的全部。这画看上去给人一种极其倔强的感觉。一位法师说这幅画把三藏十二部都讲完了。What?一幅画涵盖了三藏十二部的内容,学僧心里默默言语:胡扯!法师看我一脸不屑,便娓娓道来:

佛陀开显的一切法皆是为开显众生本自具足的佛性的指导方法,而这幅画里的内容就阐述了修行的方法。 (学僧听了还是一脸不信,心里默默地……) 法师继续他的话:

有句偈子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首偈子就清楚明白的讲述了佛法修行的次第。所谓诸恶莫作,是止的层面,舍弃对恶法不善法的造作,让修行人摆脱恶道轮回的因;所谓众善奉行,是行的层面,多行善行,种下善因,让生命的层级得到清净提升;所谓自净其意,就是不仅要舍弃恶法的造作,连对善法的执着都要舍弃,其心不染不住,舍弃人法二执,最终达到清净无染,涅槃寂静的境界。

这幅画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下面的小鸭子就是修行的初级阶段,它抬头仰望着天空看着头顶的莲花、莲叶,它想要离开泥淖追求清净的莲花,这就像修行刚开始的时候,发大愿、善愿,想要挣脱“泥淖”的束缚,改变“鸭身”这不好的生命状态,从这个世界出离,去追求洁净“莲花”的境界,等自身依于法道修行,达到对不善的完全舍弃,对善法的不舍行持,变成洁净的“莲花”,这个时候还需“百尺竿头更进步”,不能满足于这种“舒服”的状态,因为所谓的善与不善还是二元对立的状态,哪怕是那“清净的莲花”也是从污泥里生长出来的,没有污泥也就没有莲花,它们之间依然是相待的、不究竟的,有为的状态,所以要继续“出离”,舍弃所有的执着,哪怕是对清净法道的执着,再向上一着,回归到“八大山人”这个本来清净、孤零零的“我”,无有什么清净与污浊的纷扰,无有相待,直临如如不动的自心,让佛性的光辉得到淋漓尽致的显露和绽放。


法师说完眯着眼看着我。

我……我……服气!!! 真是佛眼观众生,无一不是佛。法师看画看出的也都是佛法的内涵,这也许就是如理思维,如理作意吧。

但是……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

每个人看一样东西,就算没有自己独特的洞见,也至少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许这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的看法有太多的“我见”而被称之为偏见,但由此而形成的偏见并不一定全是坏的,因为如果我们从来都没有偏见,又何来舍弃偏见后的正见?


八大山人简介:

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朱统託,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选择背过身去,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不要期待外面有救世主,除非你自己已经在努力

从粉丝到净信佛弟子还有很长路要走

一群发好心出家年轻人内心的不安和飘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