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呼出一口气,闭上眼,摊在凡人咖啡馆昏暗的二楼角落里,告诉自己这篇文章终于完成了。
本周末四处游走并且没日没夜的喝掉太多咖啡和啤酒以至于虽然抱着忙里抽闲的态度却发现无论在哪里坐下都难以面对屏幕打出什么字来。只有等到周日午后此刻才知时不我待,错过了今日便只有等到下个周末才可能进行更新。
其实近两周在新的团队当中忙碌的难以得到空闲去顾及博客和公众号倒是真的。在这里需要向各位说声抱歉,我知道每一次的催更都代表着背后长久以来的支持,真的感谢。新的节奏还需要适应,写字一类事情的方式也有待调整。
这次仍是“有问有答”,从动笔到现在已经超过两周,原本只想简单作答,却一发不可收拾。回头看看之前一篇“
有问有答:一辈子都要做设计师?
”已经是8月10号的事了。好久了。今天的篇幅会更长。下面进入正文。
问题
@Thlakky
:“请问一名做了5年的交互设计师,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快速拓宽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思维方式,从而能从源头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优化整体产品体验呢?”
回复
Hi Thlakky,首先来看问题当中的主体,即“5年的交互设计师”。惭愧的讲,我个人不是很善于通过经验年限来精准的判断一名设计师的实际状况。譬如在这些年中遇到过的一些同事或朋友,有的虽还在实习,却已体现出强大的思考能力以及可以用“老练”来形容的解决问题的技巧;有些还在2到3年的阶段,但无论是多方位的设计能力与相关的兴趣爱好,还是关注、思考问题的高度,甚至包括隐约可见的领导力,都会让我个人感到自愧不如。
反观一些从年限角度来讲更加资深的设计师,包括我自己,却可能已经显现出一些“老龄化”的问题 - 由于所谓“阅历”的提升而导致的思维模式的僵化,常年被现实与职场打磨而越发丧失的锋芒与锐意,包括因为生理年龄的增长而无可避免的在精力、记忆力等方面有所衰退...所有这些问题在实际当中所造成的无力和困顿可能会越发显著,或许只有年复一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才能让情况有所平衡。
所以要对“做了5年的交互设计师”在实际的能力与经验方面进行精准的评估怕是难免有所主观,太多因素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只能大致判断属于“精通于设计相关技术能力,在项目经验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积累,有待将沉淀转化为催化剂,帮助自己突破上升瓶颈”的阶段。
然后来看你通过问题所表达出的本质目标 - “从源头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优化整体产品体验”。以我个人浅薄的理解来看,这也正是UX设计师最本质的职能目标与价值所在,或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要进行更完整的定义,或许需要补充成为“从源头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优化整体产品体验,使其更加有效、高效的帮助用户完成目标,同时促进团队价值及业务目标的实现”)。
于是我想尝试将问题重构为“
在设计技能、方法原则、项目经验等方面有了一定积累与沉淀的交互设计师,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将自己快速提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UX设计师
”。
我个人看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或许值得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
1.追溯问题的本质
其实今天从征集到的问题当中选择这个话题进行探讨,更多是因为看到其中包含的一些关键词,譬如“源头”和“解决问题”等等,意识到这是关于“本质性”的话题,会让自己更加乐于思考和书写。
而我猜,我所回复的内容,截止到实际建议的部分之前,本身就是关于“解构问题,追溯本质”的一次实践。
产品在本质上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UX设计师的职责则在于识别真正的问题,结合业务目标与资源、技术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提供最为适当的解决方案,使产品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目标用户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带来更加高效易用、轻松愉悦的使用体验。
要“从源头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优化整体产品体验”,要成为一名称职的UX设计师,最基础也是最首要的当属识别问题本质的能力 - 大到产品整体层面,小到每一个功能细节,去理解那个“终极”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以此为基础通过恰当的信息与功能形式进行验证,否则一切都是南辕北辙(难以思议的巧合,此时在咖啡店旁边桌的人正在说“你要验证的呀”,虽然是指Wi-Fi连接)。
不过在很多时候,与“目标探索”相关的概念往往会让人感到成本高昂,可能涉及到高昂的成本以及拖沓的周期;一些现实因素致使我们不是不愿而是无法真正投入成本去做相关的探索研究工作,例如急迫的项目周期或利益相关者的意志等等。
所以我的第一点建议同时也包括学会以灵活、机动的方式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贯彻“追溯问题本质”的思路,在必要的时候化整为零,将方法打散,运用到每一次和产品经理及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协作、交流当中,运用到每一次使用产品或竞品的同时所进行的体会和思考当中,运用到每一个大大小小的需求分析与设计决策当中。一系列方法论和思维框架摆在那里,能否结合项目规模、资源配比、人员素质等实际状况进行拆解和重构,以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运用 - 这是考验一名UX设计师实战能力及全局观念的重要标准。
2.完整丰富的设计产出
要更有效的解决本质问题、打造上乘的产品体验,设计师个人层面的能力与价值提升必须同时作用到团队层面,助力设计团队影响力的构建,最终推动整个产品设计开发团队实现产品目标。
从辅助产品经理及利益相关者探索产品定位、目标用户、功能范围、体验策略,到梳理信息架构、功能流程,到设计实际界面的信息呈现逻辑与行为方式,到配合视觉设计师打造层级分明、样式美观、调性明确的界面外观,再到协同开发人员实现互动效果与性能表现之间的平衡 - 交互设计师在整个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当中所做的工作不可谓不多。
然而直到如今,我仍能亲耳听闻一些老资格互联网从业者将交互设计师亲切的称为“画线框图的”,也曾亲身体会过将“UX设计”理解为“以(符合设计师个人审美标准的)外观设计为主,少许(符合设计师个人使用习惯的)行为设计作为补充”的团队对于交互设计的忽视程度。造成这些状况的因素固然是方方面面的,但我相信“交互设计师没有将自身多层次的工作及价值以实际产出的方式呈现出来”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很多时候,交互设计师在项目当中的“实际产出”通常只包括线框稿,以及必要情况下的交互原型;而其他一系列贯穿于流程当中的工作则相对隐性甚至完全不可见,包括产品层面的思考及交流内容,随手落在纸面上的信息架构及流程探索,缺乏整理归纳的草图等等。
不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或即便不允许也硬性要求自己)试着将所有这些工作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 将日常当中散碎的思考与交流内容以日志的形式简要记录下来并提炼要点,将所有的草图拍摄成照片存档,将信息架构与逻辑流程以脑图、树形图、流程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 结合线框稿与交互原型等等,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多层次的、实际可见的交互设计产出。这些工作固然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与精力,但这样做一方面更益于团队内部的交流沟通,一方面能够在协作过程中提升设计决策的说服力,同时充分展示交互设计跨岗位、跨流程的工作价值,以及UX设计的完整意义所在 - 如果整个产品团队都能统一认知,理解并认同UX的意义,那么我们便能成功的站在产品层面去实现设计目标了。
3.是多面手,更是专家
通常情况下,如前面所定义的“在设计技能、方法原则、项目经验等方面有了一定积累与沉淀的交互设计师”,以及处于相似阶段的视觉设计师,在设计意识与技能范畴方面已经不会仅停留在自己所在的职能领域里了。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初入行的几年里都会同时或相继承担多种职能角色,随着经验的积累,理解的加深,专长与意愿逐渐明确起来,最终才得以稳定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一些朋友在校期间的专业偏向艺术设计,入行之后却在交互领域做的风生水起;有些设计同行通过自学开发技术甚至可以达到自制产品实际上架的程度;包括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很多交互设计师与视觉设计师可以很好的互通到彼此的领域当中提供实际支援。类似的例子太多,拥有全方位能力的设计师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浮现出来,包括近来一些热门的行业观点也在极力追捧和推动这样的趋势。
全面、多面的设计能力集于一身 - 无论对于设计师个人,还是团队,其价值和优势自不必说;我对这次的问题进行重新定义时,用到的也是整合的“UX设计师”概念,而非独立的“交互设计师”或“视觉设计师”。只是关于“全面”的程度及方式问题,我个人始终感到有待讨论与验证。
去年第一轮“有问有答”当中,一位朋友提到:“
请问对于现在视觉和交互逐渐融合的UX/Product Designer岗位有什么看法?
”,我将当时的一些回复内容摘引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