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比表面上的刻板印象精彩得多,它不仅是理工科的天堂,也是广阔的平台,给努力拼搏的人以许多机会和依托。
——女同事说
文章来源:国馆(ID:guoguanwenhua)
作者:山风
不熟悉华东高校布局的朋友,如果去到华东师范大学,可能会奇怪地问:
对面的
庙(不是)
上海交通大学
听了,微微一笑,不可置否。
毕竟,表面是综合大学、内里是老牌理工院校的上海交大,还有个荣誉称号:
上海交大号称
男女比例7:1。
在校园,随时可见格子衫搭配牛仔裤和运动鞋的男生们,让人仿佛身处“连连看”世界。
在深夜的东中院,有缘就能看到两个男生一起自习,一个搂着另一个肩膀,轻声细语地讲解《数学分析》。
在
庙门口
东大门拍照,女生最常被男生问:“你是华师大女生吧?”
得知女生也是交大的后,他们能脱口而出:“交大也有女生?”
以上都是段子,突出的是上海交大的24K理工科气质。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简称SJTU),
看看这座跨越3个世纪仍然熠熠生辉的百年理工大学,究竟有多厉害。
论自黑的精神,在全国高校江湖里,没有谁能比得过上海交通大学。
不用其他人下场,自个学生就能把自家吐槽个遍。
【自黑一:男女比例 】
虽然官方一直拼命找补,宣称交大的男女现在接近1:1、2:1。
但交大儿深知,如果进入的是工科,这种全校的男女比例只能在选修课上看到。
如果进入的是外语媒设等文科专业,一个班十几位女生只有一位男生的情况也不少见。
同学们发现,交大不仅是座和尚庙,其实还是座尼姑庵。
因此有学生作诗云:
“远看是座庙,近看是我交。七千多尼姑,三万多老道。”
一半人找不到男朋友,一半人找不到女朋友,成了上海交大的一大奇特现象。
【自黑二:校名】
上海交通大学,被学生们亲切称为
“上海脚痛大学”
。
占地5000亩的闵行校区,幅员广阔,没有自行车,真的会走到脚痛。
一首《交大赋》,“君住交大东,我住交大西。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交大水”。
生生写出了在交大校园内东西远隔的辛酸之情。
图 | 源于bilibili网站 —— ©RoadTrip_Z
由于闵行校区处于上海西南角,上海交大另有别名“上海西南某高校”。
英文名为“Shanghai Southwest Some School”,简称4S。
不知情的人一看,这汽车经销的4S店名,跟上海交通大学的“交通”二字还挺匹配。
据传该别名来源于上海交大被卷入的一场招生纠纷。
对方不仅以“上海西南某著名理工类学校”指代上海交大,还在采访中说,“上海交大是工科见长的院校,如果你读制造类的专业,在大城市里会很难驻足”。
交大学子在bbs论坛上踊跃创作,正式定下“上海西南某高校”的别名,并把它做成了文化衫,自嘲玩梗不断。
2013年,由于英国前首相卡梅伦访问交大时,为保密行程,称其为“上海的一所大学”。
往后,交大学子开始自嘲
“毕业于(上海)一所大学”
。
好家伙,交大直接连名字都没有了。
【自黑三:校园一切】
每到金秋招生季,当各大高校招生办都在绞尽脑汁宣传自家的优势时,
交大儿倾情制作的土味招生宣传,在招生季成功出圈。
而每到盛夏的毕业季,更是交大儿尽情向母校表
(吐)
白
(槽)
的时机。
下面请欣赏2013级机械动力学院学生会出品的配音剧——《妈妈说名字一定要取得特别长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先笑翻,后泪奔,感受交大儿对母校的深沉喜爱。
视频:交大机械动力学院学生会出品 配音剧《妈妈说名字一定要取得特别长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上海交大勇于自黑,善于自黑,总是带给人无数的欢乐。
这种吐槽向的自黑,一般人做不到。
因为它需要有无比开阔的心胸,苦中作乐的精神,和批判进取的思维。
很多事情,交大人一笑也就过了,然后,再去积极创作更好的未来。
交大人开阔的胸怀,不仅表现在自黑上,还体现在实干上。
那是另一层面的开阔:
任何困境逆境都不怕,埋头苦干就是。
甲午战败后的第二年(1896),著名实业家盛宣怀先生创办了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他坚信国家要自强,首先在于人才,而人才要从办学中来。
少有人知道,南洋公学一开始重在政务商和师范教育,在1907后才改为专办工科。
转折的关键人物,是唐文治先生。
那时正值“工业救国,实业兴邦”思想澎湃,他停办商科,接连创设铁路、电机、船政等工程专科,奠定了上海交大
(时称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工科大学的发展方向。
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上海交大已经被誉为
“东方麻省理工”
。
上海交大人有多实干呢?人称
“北蓝翔,南闵行”
。
40年代,国民党为了压缩教育经费,下令取消交大的航海、轮机学科。
近3000交大学子出发前往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抗议。
但来自政府的阻力层层叠叠,他们进了车站,空无一车。
形势越是不利,交大学子越不认输,自己要干出一条路来。
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沿各条路轨寻找机车和车皮,找到后,自己开着就驶进了月台。
车厢不够,就拿闷罐车来凑,务必要让所有学生都能上车。
“火车不开,火车不开,自家开,自家开!交大同学真正崭,交大同学真正崭,真正崭,真正崭! ”
唱着歌,交大学生们前进了。
行到半路,一段铁轨被拆除扔在路边,土木系学生下车,把路轨重新铺好,继续向前。
很快,又有一段铁轨被拆,这次连铁轨都不见了。
土木系学生见招拆招,拆下列车后面的铁轨,铺到列车前方,再次前进。
就这样,一路坎坎坷坷,交大学生自己开的火车顺利到达了南京。
请愿,抗议,最终迫使南京政府承诺:
交大校名不更改,航海、轮机两科不停办。
十多年后,毛主席到上海视察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时,得知火箭的工程师潘先觉先生是交大毕业的学生时,立即说到:
“啊,交通大学!是不是那个学生自己开火车到南京请愿的交通大学?”
困难来了,就迎难而上;
没有路,就自己开出一条道来。
什么都难不倒交大人。
靠着笃实苦干的劲头,上海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
最早的内燃机
最早的电机
最早的中文打字机
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
第一艘核潜艇
第一艘气垫船
第一艘水翼艇
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
第一枚运载火箭
第一颗人造卫星
……
到了60年代,因国家需要,上海 交大的主要任务变成了为国防工业服务。
之前我曾写过哈工大,提到1970年发射的东方红卫星的技术负责人孙家栋先生,是哈工大毕业生。
但其实,
东方红卫星的最高技术负责人钱学森先生,是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的校友。
东方红发射当日,倒计时2小时,离发射塔架只有300米的地方,钱学森先生慢慢地踱着步。
距离如此之近,燃料一旦爆炸,相当于好几吨炸药的威力,相当危险。
但钱学森先生就在那里,坐镇前方。
现在无从得知当时钱学森先生在想什么,但我想他那种开阔自信的心胸一定帮他战胜了死亡恐惧。
此外,东方红卫星的发射,除了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同样重要。
这背后,也少不了交大人的身影。
1958年,钱学森先生指导上海筹建上海机电研究院,交大船舶动力系主任王希季先生任总工程师,教师潘先觉先生任首枚探空火箭主任工程师。
王希季先生被调到上海机电研究院,是很突然的。
去了之后,他才知道,是要他研制运载火箭“长征一号”。
图 | 王希季年轻的照片
在此之前,没有人做过运载火箭,他们决定从探空火箭开始。
条件简陋,这些老交大人只能用很多“土办法”来进行艰苦的研制工作。
实验室来不及建,就把厕所改装成测试室;没有吊车,就用轱辘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
终于,1960年,我国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发射升空。
图 | 中国第一枚T-7探空火箭在603基地发射升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供图
后面又陆续试验成功了18种探空火箭,为“长征一号”的研制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但就在“长征一号”初样就快完成时,王希季先生又突然被调离。
“很长很长时间,没有人提到我为‘长征一号’做了什么工作。”
王希季先生曾说。
1970年,当“长征一号”运载“东方红一号”升空,收音机传来“东方红”乐曲时,
王希季先生只是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图 | 历史瞬间:1970年东方红1号升空记录
与探空火箭研制同年的1958年,另一件对中国国防发展至关重要的大事开始悄悄进行。
黄旭华先生被任命进行核潜艇的研究,这是他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的第10年。
当时只有美国、苏联等发达国家拥有核潜艇,核心技术在中国为零。
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器,庞大的计算量,却生生被科研人员用算盘打出来了。
核潜艇研究是国家军事机密中的机密,接到研究任务,黄旭华先生轻描淡写地跟父母说,自己去外地工作了。
却不想,这一走就是30年。
在那隐姓埋名的30年,黄旭华先生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
但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核潜艇。
图 | 黄旭华
这些老交大人的故事,总是让我想起彭康校长曾说过的一句话:
“交大是国家的交大,是社会主义的交大……”
这些背后,是交大人为国家和人民日复一日的拼搏,年复一年的苦干。
轻描淡写,没有举重若轻的能力,是表现不出来的。
现在我们提起中国高校前列,会习惯性说“清北复交”。
跨越3个世纪,历经125年,某种程度上,上海交大做到了20世纪初唐文治先生提出的宏伟愿景:
“本校将来须成为中国第一大学,校旗所到之地,即中国国旗所到之地。
”
不久前艾瑞深校友会发布的2022中国大学排名中,
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三,当之无愧是中国第一梯度大学。
(另,排名第12的西安交通大学,这两所学校都起源于当年的南洋公学。)
据统计,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交大校友有
200余位
;
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
6位
是交大校友;
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
5位
来自交大。
民间还有个说法,中国船舶和中船重工的领导,基本上就没其他学校的,大多数都毕业于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不仅在学科方面实力强劲,体育方面也锋芒毕露。
几十年来,上海交大运动健儿为国斩获国际性奖牌
30余枚
。
光是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就拿下
6金3银2铜
。
关于东京奥运的的乒乓球赛事,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
孙颖莎、马龙、许昕、刘国梁,都出身于上海交大。
还有其他我们很熟悉的运动员或教练,姚明、刘国梁、秦志戬、张军、李菊等,也都来自上海交大。
每当交大体育健儿在国际赛事上拿下奖牌,中国国旗就会在那里升起。
唐文治先生所言不虚。
图 | 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
另外,上海交大甚至改写了中国甚至是全球顶尖大学科研设施的技术格局。
2021年12月14日,上海交大1981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校友、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先生为母校捐赠的绿色水冷高性能计算中心“思源一号”正式启动。
“思源一号”每秒6千万亿次的超高浮点运算能力,在中国高校算力中排名第一,并碾压哈佛、剑桥等一众名校,在全球排第五。
超级计算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科研、国防、航天航空都意义非凡。
“思源一号”的落户,使上海交大实力更强劲。
图 | 在中国高性能计算TOP 100榜单上,它排名12位,中国高校高性能计算排名第一。
母校太强太优秀,在学海中挣扎的交大儿总有种“校强我渣”的感觉。
虽然华东高校圈,一直流传着一句话:
学在交大,玩在复旦,吃在同济,爱在华师。
但一入学的《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就已经让交大儿头秃。
“每逢期末考试的时候,同学们就会在思源湖底欢聚一堂”,不断祈祷:老师,捞捞我。
能顺利上岸
(及格)
,感谢老师温柔善良力挽狂澜。
图 | 源于上海交通大学网——摄影金晓晖 等
来自课程的降维打击还不算,同辈学霸才是让人压力山大的罪魁祸首。
在交大,你前面永远有人,不担心没有追赶的目标。
上早八的课,提前一小时也可能坐不到前几排;
以为自己早上6点半起床已经很牛,却发现有同学6点就已经在学习了。
图书馆总是满座,热爱学习的情侣占了一大半。
走在路上,经常能听见有同学在讨论函数重载和各种连续性问题。
即使要学的很多,时间总是不够用,但忙碌充实的感觉很棒。
熬过去,就会发现,在交大学到的所有东西都受用无穷。
平时写个抢课插件,坐等抢到自己心仪的好课。
经历学校工厂的金工和电工实习后,用车床/铣床/数车/数铣/电焊/电烙/松香/二极管做个手工不在话下。
最实在也最让人安心的,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毕业去向。
因为上海交大的就业率能达到98%,剩下的2%是去创业了
(大概)
。
只要肯努力,踏实学,就能接住交大给与的机会,把握住自己的路。
当然必须要为上海交大澄清的一个误解是:
虽然校名有交通二字,交大学子毕业后真不当交警。
他们最常去的领域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