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求智集
更深刻地理解商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芝能汽车  ·  德系三季度纯电难增长,到底哪里错了? ·  2 天前  
芝能汽车  ·  丰田增资Joby:汽车与航空融合的战略布局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求智集

一封1958年的来信

求智集  · 公众号  ·  · 2017-08-01 20:41

正文

Source: DeviantArt

1958年,美国传奇作家和记者亨特·斯·汤普森(Hunter S. Thompson)在美国空军服役,他的朋友休姆·洛根(Hume Logan)请他提供一些人生建议。

他于是写了一封信回应。这封信被收录在《见信如晤》一书中。

最近在读《见信如晤》时,翻到了这封信,忍不住多读了几遍。希望你和我一样,读这封信时可以产生很多有益的反思。

注:书信的原译文摘自《见信如晤》,我根据英文原文,对译文有修改。


亲爱的休姆:

你想得到建议——啊,这可真是件人人都会做却又很危险的事!因为建议别人过什么样的人生,这行为与自大狂几乎无异。擅自给一个人指出正确的最终目标——用一根颤抖的手指指出「正确的」方向,是傻子才会做的事情。

我不是傻子,但是我尊重你问我意见的诚意。你听我说,在听我的建议之前我请你记住,所有的建议只属于提供建议的那个人。一个人的真理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灾难。我不是透过你的眼睛看人生的,你也不是透过我的眼睛。假如我试图给你“具体的”建议,那就像是向盲人问路一样。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莎士比亚

确实如此,这就是那个最重要的问题:是随波逐流,还是主动游向一个指定的目标?(whether to float with the tide, or to swim for a goal. )这是我们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的选择。很少有人明白这一点!

想想你做过的任何影响你未来的决定,我说的或许有错,但无论多么迂回,我都觉得这样的决定无非就是一个选择——在上述两件事中选择:随波逐流或者决定自己主动游向一个目标。

但你若没有目标,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这是另一个问题。享受随波逐流无疑比盲目游动要好。那么一个人如何找到目标呢?目标不是星辰中的一座城堡,而是一件现实可及的事。一个人如何确定他追求的不是「大糖冰山」,虽然看起来甜蜜诱人,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味道,又毫无意义。

答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生的悲剧——就是我们总是努力理解目标,却不了解我们自己。

我们设立了一个目标,它需要我们做某些事,于是我们就做了这些事。我们调整自身,只为满足一个概念,一个实际上无效的概念。

比方说,你小时候想要做一个消防员,我可以颇为肯定地说,你现在不再想当消防员了。为什么?因为你的视野变了。变的不是消防员这个目标,而是你。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经验的综合体。你不同的经历叠加起来,使你变成了不同的人,因此你的视野也改变了。这件事不断地发生。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学习过程;每一段重大的经历都转变了你的视野。

所以,调整我们的生活,以适应一个目标的需要,这是不是看起来很蠢?因为我们每天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目标。这样做的话,是不是让我们看起来像一个急性发作的神经病?

所以,我给你的答案一定和目标没什么关系,起码和任何可及的目标没什么关系。

要完全阐述这个话题得用掉一大堆纸。只有上帝知道有多少书写的是“人类的意义”这类事,只有上帝知道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要是老生常谈地告诉你答案也没什么用,因为我承认自己绝对没有资格将人生的意义缩略到一两段文字里,我恐怕是天底下承认这件事的第一人。

我打算避而不谈“存在主义”这个词,但你或许可以把它记住,勉强当成一种要诀。你或许还可以试试读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的《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和另一本小书《存在主义—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萨特》(From Dostoyevsky to Sartre)。这些都只是建议。

如果你确实满意自己的现状以及自己正在做的事,那么对那些书敬而远之。(别自找麻烦。)

回来谈谈答案。就像我之前说的,把信念放在可及的目标上,说得再好听,这似乎也是不明智的。因此我们不是要努力做消防员,不是要努力做银行家、警察或医生。我们要努力做回真正的自己。

不过别误解我。我不是说,我们不能做消防员、银行家、医生—我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让目标顺应个人,而不是让个人顺应目标。

每一个人都是遗传因子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有着某些才能和欲望——包括想要使人生过得“有意义”的根深蒂固的需求。一个人必须得做到些什么,必须得有作用。

在我看来,准则大致如下:一个人必须选择一条可以让他的「才能」得到最大化发挥的道路,从而满足他的「欲望」。

这样做,他就能完成他的需求(通过用固定的模式向固定的目标前进找到个人身份标识),避免荒废潜能(选择一条让自我发展不受任何限制的路),并且避免了接近目标时,发现目标凋萎或丧失魅力的恐惧(他没有屈身迎合所求之物的需要,而是使目标顺从自己的才能和欲望)。

简言之,他没有终其一生走向一个预设的目标,而是选择了一条自知将乐在其中的人生道路。目标绝对是其次的,走向目标的过程才是重要的。说一个人必须以他自己选择的某个模式前进,这近乎荒谬。因为让另一个人来设定你的目标,就是放弃了人生极有意义的一面——正是做出决定的意志行为使得一个人成为个体。

假设你认为你有八条道路可以选择(当然全都是预设的道路),假设你在这八条路中都找不到追寻的意义,那么——接下来是我所有话的重点——你必须找到第九条路。

这自然不像听上去这么简单。你所活的人生相对狭隘,它是纵向而非横向的生活,所以不难理解你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感受。而一个拖延着不做选择的人,将无可避免地接受环境为他做出的选择。

所以,如果你现在将自己列入对人生不抱幻想者的行列,那你别无选择,唯有接受现状,或者认真地追寻一些别的东西。但寻找目标时要小心:要寻找一种生活方式。要决定你想要如何生活,然后看看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你可以做什么来谋生。

但是你说,“我不知道该看向何方,我不知道该寻找什么”。

这便是症结所在。放弃眼前的东西去追寻更好的,这是否值得?我不知道—值得吗?除了你,谁还能做这个决定呢?但即使只是做了要去寻找的决定,你已经向做出选择迈出了一大步了。

如果我不就此罢笔,恐怕要写出一本书来了。我希望这封信不像乍看之下那般混乱。当然,得记住,这只是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我碰巧觉得它具有普遍性,但你也可能不这么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创造出自己的信条——只是上面这些恰好是我的信条。

如果信中任何地方读来没道理,务必告诉我。我并非试图送你上路去寻找英灵殿,只是提示你,不必接受现有的生活递给你的选择。

生活远不止如此——没有谁非得穷尽余生做他不想做的事。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最终还是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那么无论如何也要说服自己,你别无选择。你会发现不计其数的人和你一样。

先写到这儿吧。期待你的回信。

你的朋友

亨特
纽约市佩里街
1958 年4 月22 日


如果你仍然感兴趣,在19note.com上可以下载书信的英文原文。同时可以翻一下《见信如晤》这本书。

这是一本名人书信集,全书收录了124封各国名人书信,其中时间跨度从公元前至今,涵盖了历史上许多大事件和政要、明星、文艺工作者、科学家的逸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