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分析沙龙
为您提供专业的商业模式、产品、数据、用户、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深度分析的信息网站!秉承“信息交流、深度分享”的理念,是为用户缩短获取信息途径,提升阅读质量的深度分析网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级高新 ... ·  16 小时前  
DeepTech深科技  ·  DeepSeek到底是真开源还是假开源?业内 ... ·  昨天  
雷科技  ·  无边框手机,来了?! ·  昨天  
科技每日推送  ·  DeepSeek遭饱和式攻击,老板梁文锋回湛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分析沙龙

烧掉380万后,我们决定要做一家可以传世的持续发展301年的企业

互联网分析沙龙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5-17 17:58

正文

|沙龙精选自大树Steve(ID:mojijingdu)

文|大树Steve


纪念九周年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汶川大地震,这是大家都记得的日子。转眼九年整。


地震半年后,我和几个同学因为以汶川萝卜寨为试点调研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为课题,第一次踏上了驶向天府之国的列车,那是我这辈子坐过时间最长的一次火车。此后大学毕业前,我们又先后几次深入川西腹地。


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那里的见闻彻底改变了我之后的人生轨迹。太多细节就不在这篇文章里讲述了,我在很多次采访和文章里都有提到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大树Steve”的公号底部菜单栏去看下。


作为一个从小到大被身边老师同学朋友公认的文艺青年,我也确实始终对文史哲学艺术音乐有着近乎痴狂地喜爱,即便这几年从事科技产业的创业,我依然不曾停止地从其中汲取营养。


但汶川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耳闻目睹当地孩子教育资源超乎想象的匮乏程度,在邻近毕业前让我开始很认真地思考自己未来究竟要做些什么。此前的理想不曾动摇的是成为一名文人学者,大学讲师,而汶川的实践,让我意识到,要去做一些可以产生更多现世价值的事情,那对自己也会是一种更大的磨砺。


2011年大学毕业,在之后两年时间里,我换过六家公司,横跨三个行业,写过三份商业计划书,这其中包括2011年底的那次中粮广场陌生拜访IDG总部的首秀。那时候对创业的理解很简单,以为有一个点子和情怀就可以碰到命中注定的投资人和合伙人。


毕业前曾经听过李开复老师的一个演讲,涉及到给大学生创业的建议时,开复老师说建议大学生毕业后先工作两年再去创业。当时我是不认可的,但在2013年我开始启动第一个真正落地了的创业项目“潘多拉盒子”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果然用了两年时间的实践和见闻初步历练了自己在金融、商业、教育、科技方面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潘多拉盒子算是事实意义上的第一次将一个想法落地成为一个产品的创业经历。这被我看作是继毕业前后从一个文科生闯进金融领域之后的第二次突破——同样完全意料之外地竟然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自学编程写了一个网站出来。


那之后的一年半里,直到2014年底,我陆续认识了现在的几位主要的合伙人,写了一篇科技教育圈里引起不小反响的文章《教育已死,学习永生》,在芥末堆创始人初九的帮助下第一次接触了几位真正的风险投资人,认识了后来对我们帮助巨大的创客总部的几位创始合伙人。


这一段时间,我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技术和行业的一些真正独立深入的思考,对创业本身,也从一种懵懂的激情,逐渐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比如对使命,对产品,对用户价值,对团队。


2014年底,我们几个合伙人在创业大街的雕刻学院二层开了一下午会,一直在讨论接下来怎么做,做什么,我们最后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个是要打造一个更为丰富好用的在线知识推荐社区,而不仅仅是潘多拉盒子所定义的一个知识类网址导航。


第二个是要从起义部队转化为正规军,我们给自己这支小队伍扯起了一面新旗帜:墨加Mo+,并注册成立了北京墨加科技有限公司。


隐隐约约中,我们开始意识到这支队伍的每一个人确实有一份共同要坚守和实践的使命,只是当时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


我在潘多拉盒子上线时写过篇文章,现在大家上去在“关于我们”那个页面还看得到原文,三年多来一字未改过,其中有一句话是:


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就可以让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有机会享有学习世界最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的权力。


这或许是我们第一次对这个使命的明确描述。


  一路高歌猛进的18个月


2014年底的那次会议,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一个在线知识网址导航是远远达不成我们这个目的的。


当时在线教育方兴未艾,我们的判断是互联网会极大降低知识生产者的进入门槛,提高知识内容的传播效率。因而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的方式被搬到互联网上来,数字化,去中心化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出版体系。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趋势一方面会导致数字化的知识会在之后几年大规模爆发,同时也必然会发生分布零散、没有体系、良莠不齐的问题,用户需要一个一站式的知识推荐和梳理平台。


于是在2015年初,我们推出了墨加科技的第一个在线产品——墨加社区。当时主推的第一个产品模块是在线知识图谱,受维基百科的启发,我们希望通过在线PGC众包协作的方式动员各领域的知识达人按主题将分布在互联网各个角落地数字化知识内容梳理成成体系的知识图谱。


产品一上线,就成为了36kr的新产品发布平台NEXT评分最高的新产品,并登上了NEXT上2015年第一周十大最受欢迎新产品排行榜。


很快,我们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36kr,芥末堆,猎云网,越来越多的科技媒体纷纷报道了我们。也因此在之后的三个月里,我陆续见了57位投资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见四位。


幸运的是,我们开始受到了大量的关注,但不幸的是,大部分投资人聊完之后,大多共同的结论是团队和项目都还不错,但总感觉知识社区这个事情,估计没有太大成长空间。


这些年来中国的创投市场的大部分人的行为都受着每年一个的风口概念所左右着,2015年的风口是后来声名狼藉的O2O,只要是上门服务业务,大多都会拿到投资。


但终究还是幸运的,因为创客总部的几位合伙人对我们还是一以贯之地支持,在他们的引荐下,我们认识了国泰创投的谭总,后来又在投委会上认识了包括何总、吴总、张总在内的其他几位合伙人。直到2015年的6月份,我们一共拿到了五份TS。并最终与创客总部和国泰创投签订了投资协议。


那个五月底,就在我从国泰的投委会上出来的时候,接到了爸爸的电话,94岁高龄的奶奶在丰县老家过世了。


之后的一年半里,直到2016年11月,我们一路高歌猛进,陆续发布了墨加社区的2.0版本,增加了在线知识分类订阅功能,完成了我们的知识数据索引平台的抓取算法以及知识分类数据库的建设,并启动了知识推荐引擎的研发。在产品上,我们坚持的核心是打造一个“跨平台、富媒体、结构化”的在线知识内容数据库。这些想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媒体和用户的认可。


那些时间里,经常被朋友们问到我们和知乎的区别,在和他们的反复交流中,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所从事的行业更为清晰的认识,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成熟词汇,所以我将其概括为“新知识服务产业”


新知识服务产业的本质是要应用新技术,创造新模式,不断提高优化知识内容生产、传播和迭代的效率,这其中覆盖了五个传统知识服务行业,包括教育、培训、咨询、出版,和人才服务。


知乎和其他所有的在线教育、知识类自媒体、个人博客平台,在墨加看来,是通过新平台、新模式解决知识服务内容生产端的问题。而墨加给自己的定位,是做内容分享和推荐管理平台。


这个过程中,我也开始对知乎为代表的知识社区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很多思考。我是喜欢知乎的,但当时知乎的发展是令人失望的。这些思考被我总结写成了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也在逃离知乎》,文章首发在简书,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收到了近百次评论和近两万多次的阅读。


随后的半个多月里,我在自己的公号和简书里不断收到转载文章的授权申请,这其中包括新榜,闯先生,彭博社商业周刊。


对知乎的分析也反过来让我不断开始思考墨加的发展模式,在2016年8月份,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扶持大量中层知识IP,为他们提供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知识分享平台,并让他们赚到钱,传统的互联网流量+广告的商业模式在知识服务类产品是走不通的。

但当时我们并没很清晰地摸索出具体的产品模式应该怎么去实践这一判断。


我们做的第一步是开始做线上+线下结合的付费知识沙龙——墨叽沙龙。当时很多做互联网产品、营销培训的机构开始兴起,像馒头商学院,但我并不看好这类商学院的长期发展模式,或者更确切的说我是不认可他们的服务宗旨。


当时大多数的这一类知识服务商的模式是大咖开课,我所以不看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商业内核是刻意拉开知识IP与用户的距离,如此可以制造稀缺感,收高价钱,但事实上这是不具有持续性的。


第一大咖们的时间是不充分的,他们讲的东西也大多是不落地的,而对于机构来说成本又是高昂的,最后所有这些成本的承担者是用户,是学员。况且这些动辄三五千的培训竟然还都是几百人的大课。


墨加我们当时的战略是结合线上墨加社区以及线下的墨叽沙龙打造社会化的知识服务平台。简单来说,就是线上在全国范围内认证大量工作了5-15年的职场达人,线下在全国范围内与大量众创空间、孵化器、书店咖啡馆进行场地合作,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知识服务。


我们把这种模式概括为线上扶持“知识的小店主”,线下打造“知识的小剧场”,我们希望动员尽可能多的中层知识IP,为更多有知识生产能力的人搭建平台,分享他们的智力和时间盈余,拉近知识IP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制造距离。


我们希望人们未来获取知识不仅有一个高效快捷的线上的内容推荐和管理平台,在线下也一样便利,就像是看电影一样,随时随地都可以查看附近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线下知识沙龙,只需要花一张电影票的钱就可以与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知识达人来一场近距离对话,认识更多知趣相投的朋友。


很快,我们就在墨加社区的平台上筛选出了400位符合们定义的中层知识IP知识达人,这其中就包括现在已经很有名气的彭小六。


小六是我们墨叽沙龙的第二场开讲嘉宾,小六在时间管理、知识管理上的实践和认知都是非常接地气的,直到现在,他仍在很多知识平台上不断输出着大量很棒的经验和心得。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与YOU+国际青年公寓、北大孵化器、腾讯大粤创业等众多空间、孵化器以及地方科技园区合作,很快在全国覆盖了80余个可以免费使用的活动场地。


为了建立一个可以快速复制的模式,我们先是在北京地区陆续开展了十余场线下沙龙以及四十余场线上沙龙。



之后我们又在2016年10月推出了墨加商学院,我们希望可以在墨叽沙龙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可以帮助每个人建立系统知识框架的社会化商学院平台。无论是早期创业者还是科技行业的从业者,都可以用远低于大学商学院的成本享受到封闭、精细、个性化的实战培训。并很快开展了我们的第一期商学院招生,共计招募了15位早期创业团队的CEO,以人均3999元的价格向所有入营学员提供了三天涉及创始人管理能力提升、商业计划书和路演技能、产品打磨和营销推广等关乎早期创业者生死发展的十余个课时的系统培训。之后的半年里,不止一位学员陆续拿到了他们的第一笔第二笔投资。


这十八个月里,我们一路高歌猛进,在2015年5月成为了中国首家入选WISE(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创新教育项目库的科技创业公司,斩获了第四届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区的亚军,9月拿到了创客总部和国泰创投的投资,10月成为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1月又获得了第四届新媒体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梦工厂之星的称号,12月成为中国首家受到CCTV-NEWS报道的知识共享经济类科技创业公司,同月入选第五批中关村金种子工程,2016年5月认证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7月受邀参加搜狐与一汽大众合作的2016中国创客并作为代表接受了专访,前前后后获得了不下数十家媒体的报道。


但在秋日将至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没有在天气最好的时候修屋顶


2016年初,投资方建议我要在上半年就开始寻找投资,上半年也确实有深度接触过那么两家,有几家都已经谈到了很深入的阶段,这其中包括慧科的方总,AA的成总,星火的杨总。


但因为包括估值和一些交易细节没有达成完全的一致,我开始推掉所有投资人的约见,一心想着把模式做起来,把收入做进来。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8月份之后我们在线上线下的一系列动作,其中有几个月我们甚至还达到了盈亏平衡。


时间已经来到2016年下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创客总部的建军老师推荐我参加青岛电视台的跃龙门节目。在节目上,认识了包括创新工场的郎总,源正资本的杨总,亚商资本的于总以及元航资本的张总在内的几位评委老师。很幸运的是当天录制的几个项目,我们是唯一一个得到现场四位投资人认可的。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和几位老师尤其是郎总进行过几次深入的交流。我们在知识服务的很多模式和发展趋势上的判断都是有很多共识的,郎总是我所见过的最智慧和可敬的投资人之一,几次谈话中,她给了我很多认可和鼓励,这些让我受益至今。


随着知乎、逻辑思维、分答、在行逐渐走近公众视野,知识付费在2016年底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全民话题。终于,知识服务也成为了风口了。


这对墨加来说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


好事在于媒体、资本开始前所未用地关注和讨论知识服务。我们在接触投资人的时候,终于不用在苦苦解释半天才能引起他们些许的理解。坏事是,一瞬间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开始认为这已经是一片红海,创业公司很难有机会冲出来的。


这段时间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和时间,但我也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意识到我们需要尽快搞定新的融资以将墨加摸索出来的模式推上快车道。所以那几个月里,我一直奔波在产品、运营和融资之间。因为知乎在之后的战略布局上与墨加在知识IP孵化以及当时我们刚刚推出的国内首个中层知识IP付费订阅平台twinkle有着很大的竞争关系,所以与工场的合作也是一波三折。


“三个月就是一年”,这句话是创客总部的李建军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是在2016年快结束的那几个月里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深意。


一方面是我们自2015年8月以来不断摸索丰富起来的模式得到更多验证,另一方面是整个产业在一夜之间成为媒体和资本公认的风口,然而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并没有也没能及时得到新的资本支持,以迅速实现墨加产品和业务模式的扩张,所以,当2016年春节来临的时候,我开始有了一种非常不好的预感。


那种预感是一种对战机的错失感。我逐渐意识到,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三个月,那么将会错过最好的建立品牌和平台的战机。


事实也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2017年转过年来,无论是产品,运营,还是融资,我感觉到整个节奏都已经开始陷入一种混乱和失调。


那几个月是极其苦恼和困惑的。这种困恼的本质事实上并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因为几个月疲于奔命的状态让我开始失去了对技术、产品和未来的感知能力。我甚至开始质疑即便我们很快有了新的资金支持,我还要继续在既有的模式上进行投入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开始的犹豫逐渐成为一种肯定。而这种肯定则将我推进了一个更为暗黑的深渊。


我记得那一段时间各处的奔忙,常常凌晨一两点钟才从外面回到住处,就像一个带兵打仗的统帅一样问自己,仗打的如此辛苦,惨烈,还有什么是可以失去的?因为我告诉自己,如果打到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那无非也就是两种结果,要么死在那里,要么开始触底反弹。


这其中也面临过不止一次选择。X SCHOOL的创办人林老师2015年8月份刚从澳洲回国我们就认识了,因为在理念和信仰上的共同话题我们很快成为了知己一般的忘年交。在X SCHOOL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我和林老师有过很多深入的交流和资源的互通。林老师一直希望我可以带着墨加整个团队一起实践X SCHOOL的理想。也是在那段时间,我们开始探讨两家公司在业务和人员上可能达成的深度合作。但在合作的方式上我们做了非常艰难的摸索和尝试。


那两个月里,最最支撑我没有放弃坚持独立发展的,是团队的坚守。很多次凌晨回住处的路上,看着车窗外昏睡清冷的夜,我开始很认真地思考,创业对于我来讲,公司对于我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我明白只有彻底思考清楚这些问题,我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知识服务的下一站:人工智能


我大概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关注人工智能的,但始终处在一个完全的门外汉的状态,但我一直在思考的是,知识服务这件事,会以怎样的方式和人工智能结合。


人加智能(HUMANPLUS)的创始人李嘉俊是一位非常智慧的创业者,我们每次聊天都会碰撞出很多有意思的想法,于是决定每个周日开个直播,这样就可以把碰撞出来的东西都记录下来了,话题最后确定为“CEO周日谈:漫谈人工智能将会如何影响未来世界”。


本来只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尝试,但不想越聊越深入,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真正深度了解和阅读大量人工智能方面的文章和著作。


我记得是第三期的时候,我们聊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时,一个本来模糊的概念忽然间在我们的谈话中明朗了起来,总结来讲,我们得出了这样两个共同的结论:


第一,解决人类未来面临人工智能时代的失业危机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应用人工智能大幅提高人们获取和分享知识的效率。


第二,人工智能一定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人们生产、传播和迭代知识的方式。


当这些想法在我的脑子里明确下来时,那种感觉是一种莫大的惊喜,一种禅宗所谓的顿悟。我后来和几个朋友聊到这种感觉,就好像你在一间屋子里困了好久好久,不知道出口在哪,然后突然之间撞开了一面墙,猝不及防地翻滚了出去。虽然你还完全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但那种突破式的顿悟无疑给了你全新的希望和动力,你急忙站起身来,掸掸身上的尘土,开始环视四周,研判环境,琢磨下一步的路径。


前面我有提到我将传统的教育、培训、咨询、出版、人才服务这五个行业统称之为知识服务产业,互联网和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颠覆和革新整个产业的服务模式。事实上目前还仍然处在第一阶段,这个阶段要完成地是,创造新的产品模式,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更多人进入到知识内容的生产端成为知识的生产者,积累大量的数字化的知识内容数据,这是过去几年无论在线教育,还是知乎、分答、喜马拉雅,以及大量知识类自媒体都在做的事情。


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的进化原则是更高效、更便捷、更系统、更实用,当前之所以人们在抱怨碎片化信息太多,因为移动互联网只是我们进入数字时代的门口,正处在大量非数字化信息被数字化的过程,所以过去十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非结构化数据以惊人的速度累积起来,为智能化奠定了数据基础和计算基础。传统的知识生产、传播和获取方式低效过时,亟待革新。


墨加最开始的重心是将大量停留在人脑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社区化运营的方式进行数字化,但目前来讲,知乎,维基百科,以及其他大量移动设备、产品,已经很好地建立了非数字化信息数字化的机制,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内容生产和IP运营已经成为巨头角逐的战场,拼的是资本和资源,我们不应该再在这个战场上继续持续投入,而应该趁巨头于此打得正酣脱不开身时,快马加鞭赶到下一个战场建立品牌、市场、产品、技术壁垒。


随着机器智能的飞速发展,人类在记忆和存储信息上的能力已然是远不及电脑了,但机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不可能具备人类一样的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简单来说,人类更擅长的是思维和处理信息,而不是记忆信息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知识图谱、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不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类似Echo,Google Assistant这一类智能语音助手的不断优化,未来三年时间里,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对话式的人机交互将会在很多场景下成为完爆现在无论手机还是PC主流的图像交互。


Gartner近期发布数据预测,2020年,美国将会有75%的家庭都拥有一台智能语音设备,像Amazon的Echo,或者Google Home。根据Edison Research今年早些时候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7%的美国家庭拥有一台智能语音设备,这些设备中均搭载有嵌入式的虚拟语音助手。


如果Gartner和Edison Research都是正确的,那将意味着在未来四年内美国家庭使用智能语音设备的比例,将会达到10倍的增长,或者说81%的年复合增长率。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美国总计有1.185亿个家庭。五年增长率为1.48%。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那么在2020年的时候,美国将会拥有1.238亿个家庭。Inside Radio 也有报道说根据Gartner的数据模型显示,到2020年,将会有20%的家庭会同时拥有2台智能语音设备,另外会有5%的家庭会同时拥有3台甚至更多智能语音设备。如果我们假设那些多于2台设备的家庭,平均每个家庭拥有5台设备,那么9420万个美国家庭就将总计拥有1.382亿台智能语音设备。相对应的,单单是美国,到2020年大约就会有2.58亿消费者使用智能语音设备。

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根据Forrester Research最近的一项报告指出,像保洁这一类公司未来会有大量广告预算将投放到Amazon Echo以及其他数字私人助理(digital personal assistants)上来。

事情正在起变化。三年后智能手机和手机app一统天下的局面将会得到彻底改观,手机和app的应用场景将至少缩水60%。


随着远场语音识别、多轮对话、深度学习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应用,家居场景下更多的需求将会以类似Echo这一类智能语音设备统领。车载系统进一步发展则会成为另一个我们不再需要手机的场景,三年后我们看今天的汽车,就好像我们看十年前的手机一样。


新设备,新场景,新交互方式,直接影响的是各类产品的设计逻辑和体验方式,包括听音乐,搜索,在线购物,等等。所以这里我也提出个“五新”:新设备,新场景,新交互方式,新产品设计逻辑,新数字营销方式。


简单来讲,墨加一直坚持的思维方式是应用新技术,创造新模式,不断革新人们获取和分享知识的效率,而当下以及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个新技术,就是人工智能。

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将会对任何人来说,都变得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知识服务已经正在迈向新的战场和舞台,知识付费、内容IP在产品设计逻辑、商业模式上都会面临一次极大的革新,结果是更普惠、更快捷高效,更个性化,更智能化。


而对于我们来讲,墨加将继续致力于为更多人提供高效边界的一站式知识推荐和管理服务,我们已经上线的墨加社区,目前已经产生了数千万的数据内容沉淀。一个半月前,我们发布了一款急于微信小程序的跨平台知识管理工具:墨加口袋,也就在这几天,我们已经开始内测墨加口袋的网站,它将会彻底取代你的浏览器书签,让在线的,跨平台的文章分类知识管理变得超乎想象的便捷和高效。


此外,我们将会在近期启动墨加商学院的第二期,第三期的招募,因为除非有一天虚拟现实的发展可以完全媲美人与人之间的当面交流,否则我们知识的服务还是要有当面的系统知识框架建立和讨论的过程。与社会上其他商学院不同的是,墨加商学院将更加专注服务中小企业的认知提升和深度服务,目前的如知乎一类的知识社区,其实还是主要以碎片化信息的方式服务一线城市的职场人为主,但知识服务必须要与产业结合,服务海量中小企业,助力他们提高认知升级,拥抱新技术,建立新模式,实现新突破。


同时,我们也启动了一个专注提供对话式智能知识服务系统的新项目,我们给他起了一个非常有深意的名字,苏格拉底(Socrates Intelligence),知识服务的终极状态应该是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位像苏格拉底那样博学的私人知识助理,让知识触手可及,即用即取,在对话中产生、分享、迭代。


然而即便如此,新科技,新趋势,新模式,新场景,新需求,仍然还是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任何企业,错过了一次两次战机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何才能保持公司真正实现持久发展,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当下的机遇,更要对未来有更深度的思考。


做一家可以传世的持续发展301年的企业


在2016年第三季度的工作总结会上,我和全体同事有过一次印象深刻的谈话,后来我把当时分享的内容页总结成了一篇文章,《创业者的初心:你连九死的勇气都没有,何谈一生的成功》,在那次会上我提到:


“从2011年大学毕业,决定将来要做一家可以产生现实价值的企业,这几年以来,从金融到时装到教育到互联网,经历了很多起起落落的波折,我把过去五年所经历的所有一切,统统看作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自我能力的积累和历练的过程。


“所以我也在思考未来五年,乃至十年,二十年,我要怎样定义和规划自己人生的愿景。很多事情,如果从一个相对长期的时间来看,在一个相对长期的愿景下来看,你就不会太计较一时一刻的得失,也才能更好地认识当下和过往遭遇到的所有起落波折。所以企业要给自己定一个用五到十年,十到十五年,甚至一百年去实践的愿景。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果说五年前的决定是懵懂和无知的冲动下做的决定,那么今天,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确信,我给自己定的愿景,是创办一家世界级的企业,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Global Business Leader。而且,我希望我自己的这个愿景,发生在Mo+,发生在与在座各位一起努力的过程中。


这是我第一次从根本上确定自己对于创业和自己的人生轨迹的关系,不是三年五年,而是十年半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


当这样的想法对我个人而言开始成为一种信仰的时候,我开始更仔细地思考和琢磨,公司下一步的战略,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确定怎样的使命和愿景。”


在前不久的一次工作会上,我和团队分享并分享了这几个月的思考。


我们将持续专注在知识服务这件事情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洞见、产品视野和商业意识,应用新技术,创造新模式,让知识服务更加普惠大众。“让知识对任何人触手可及”,这将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使命,为此我们提出了这样三个愿景:


(1)用十年时间成为一家中国人创办的,世界排名前五的新科技公司。

(2)将全世界的知识集合起来,让任何人可以即用即取,触手可及。

(3)做一家可以传世的,持续发展301年的企业。


很多人听到会觉得太虚,这很正常,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下,寿命最长的科技公司也没有超过四十年,创业公司更不必讲,三年两年一波泡沫,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也正因为这种环境这几年耳濡目染太多,反而促使我提出前面的愿景,虽然我们还是一家命途多舛的创业公司,但只有想明白未来的终点在哪,才能更好地规划眼下。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要更在意的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里的第一条,所以如此定义,是因为我觉得山要么不爬,如果决定爬山,就要去爬珠穆朗玛峰,而且要爬,就要奔着8848米的顶峰去,定个半山腰的目标是没有意思的。但即便是今天世界前十的新科技巨头,也不可能持续排名前列,所以就有了第二条和第三条。


任何公司发展都会有起伏,但你要创造的核心价值,你所定义的使命必须是这世界相对永续存在的需求,比如商业贸易,比如医疗健康,比如知识的产生传播和迭代。即便有一天公司因为没有抓住某一次技术变革而败仗连连,山河丢失,又或是有一天公司高歌猛进,独占潮头,所有这些时候尽可能不做出错误战略决定的一个核心衡量标准,就是要回归最开始定义的初心。


这里我最想要分享的是第三条,做一家可以传世的,持续发展301年的企业。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说在日本创办达到150以上的企业有22000多家,而在在中国,只有5家。过去几年中国的创投环境一年一个风口,三年前刚刚开始接触创业这个群体时认识的很多朋友,现在都已经不知道做什么去了。别说150年,能坚持15个月的都算是难得了。


“做一家可以传世的,持续发展301年的企业”,最开始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时,我自己也并没有很当真,只是觉得是个很酷的想法。但是逐渐地当我自己开始越来越相信这个愿景时,我发现自己对于创业做公司的很多态度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过去几年所经历的所有一切,审视当下所面临的环境和选择,审视公司的使命和价值观,审视过去及未来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乃至更长时间里这世界所发生的种种变革,揣度其内在的逻辑,判断其未来的趋势。


我开始越发明确哪些东西是可以不变的,哪些东西是一定会变的,要怎么定义公司思考和做事的基因,招揽人才的襟怀,业务方向,每一个选择,每一次麻烦,当下的选择,以及未来的规划。


这背后其实是对生命终极价值的一种思考。我一直有一种感觉是生命很短暂,对于28岁的我来说,三十年前的我在哪里,一百年后的我又在哪里,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我开始在宗教、哲学中试图寻找各种答案,但最后是禅宗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尤其是其中关于精进和布施的哲学,精进简单来说是历练自己,布施则是给予他人,当你悟透其中道理时,你会把所有经历的一切都看作是一个精进自己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智慧上的收获,生活上的收获,功业上的收获则终究是要还给这个世界,这便是一个布施的过程。我希望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达到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最大化,也就是最大限度地精进,最大限度地布施。


而做一家可以传世的企业则是我找到的最好的可以将这一切综合融汇在一起的所在。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们正处在一个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无论是世界文明,发生演化至今,又或是中国社会,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汇聚裂变,在各个领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突破,同时这一切也逐渐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的传播方式、人与人的协作方式、以及每个个体的人同这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的世界的关系,旧的秩序,旧的观念,旧的组织,旧的思维方式正在加速度地自行瓦解。

在面对所有这一切变化的时候,很多人陷入了迷茫,困顿,纠结,作出了太多生活上,工作上不得已、不想要的选择。


我想当下及未来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所以首先最最要改变的就是固有的认知观念,要拥抱变化。记得去年在国泰创投CEO年会上,何总请到了陈春花教授给我们上了一课,主题就是如何面对不确定性,陈老师的几个结论让我记忆犹新,深受启发,第一个就是处理不确定性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拥抱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处,再有一点就是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在变化中,你所能依赖的唯有信念本身,所以那些终究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危险的,挫败的。在变化中,我们要始终牢记的一条心法,便是乔布斯的那句“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然而在个follow的过程也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只有那些相信自己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所坚持的生活方式和信仰的人,才是会乐在其中的。


所以你要学会相信,每一个当下,都是未来的前奏,这样的思考方式不仅会让你对当下的种种经历不会有太多忽喜忽悲的情绪,更可以让你对未来充满好奇。


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方式


正如刚刚提到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未来的前奏。


所以五年后,十年后,当我们回看今天的所有一切时,我们一定会对很多今天使用的工具,打字的方式,搜索的方式,出行的方式,获取和传播知识的方式,接受教育的方式,感觉到低效、笨重,古旧、过时。即便我们今天回看五年前让世人惊艳的iPhone4。


这也是为什么实践创业,关注新技术发展,琢磨新的产品模式是那么永远不会觉得疲倦的一件事,因为每一天的努力都有机会重塑这世界五年后十年后的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必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所必然会发生的质变升级。但我们听到很多声音都在担忧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会反过来威胁人类自身,造成大量失业,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命题:


A、新技术驱动下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秩序变革是必然发生的。

B、生产和服务效率的提高造成大量旧脑无法适应新秩序而被淘汰也是必然发生的。

C、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抵制,而是应用新技术,创造新模式为人们提供更大范围,更高效便捷的知识服务,升级大脑。


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一度也是阻力空前的,农民们诅咒冒着黑烟穿过他们田里的火车,吓跑了他们的奶牛,新兴工厂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价优质的纺织品让大量小作坊主破产失业。在这个过程中,爆发于英国的卢德运动,前后整整持续了五十年,人们将怒火投向了取代他们工作的机器,他们砸坏机器,摧毁工厂。然而在今天的我们看,如果今天所有的工业机器和工厂全部消失,整个世界的秩序将陷入崩溃。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的新技术的机会,并通过应用这些新技术创造新的价值,解决问题。一方面机器自身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人们不断将机器应用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和生活中去。世界的骨架由木材变成了钢铁,世界的动力由畜力变成了石油,世界的脚步由车马变成了汽车飞机。


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19十九世纪初发起于普鲁士的教育改革,建立了一整套后来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教育体系。是这一新兴的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重塑了知识的产生、传播和迭代方式,让每一个人有了一种全新的完善自身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方式,进而更好地适应也加速了现代文明的演进和形成。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出一辙的。在任何一个时代,抱怨、怀疑、愤怒,都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那些敢于拥抱变化,拥抱新技术,致力解决问题,创造新价值的人们,那些当世的或历史上的,学者、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凡是在各自领域里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传世价值的人们,终究都会像星星一样高悬于文明的夜空,不断为当世以及后世同样不甘庸碌的人们在困顿苦恼怀疑彷徨的时候做出警示,启示他们人类的认知和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激发他们坚持和实践梦想的力量。也正是这些人,不断拓展着人类认知和实践的边界,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 to live。



最后,一个时间和健康管理的小Tips


所以,要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种种挑战,除了专注初心与当下的实践之外,最最重要的,是大量的阅读和实践。你可能会抱怨说时间不够用,精力跟不上,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里,产生过完全类似的困惑。但最后的解决办法并非减少阅读和工作的内容,而是反过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健康。写到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最近对我很行之有效的经验:


首先是时间的管理,一定争取晚上十一点半,最迟十二点钟睡下休息,然后你可以尝试让自己在五点半甚至五点,四点半起床,这样一来,在早上出门上班之前,你至少可以多处来两个小时的有效时间做点事情。不要小看这两个小时,你如果上午是九点半上班,事实上一上午的有效工作时间最多也就两个小时,所以早起的这两个小时,相当于为你多出了半天的时间。


其次是健康的管理,无论怎样,一周至少要有两到三次的运动,跑步也好,游泳也好,坚持一个月,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精力有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