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极品投资,与伟大的企业家同行,向伟大的时代致敬!
问问题,问出好问题,这其实是很多真正牛叉的人的一个隐形属性。
这件事也是那些看起来简单,但其实艰难的事情。
以下,Enjoy:
➀
好问题总是非常直接,让人有探索的欲望
“如何治愈癌症”这类问题虽然非常直接,但在“启发性”上就不算个好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们对探索医学研究有多少兴趣——所以这肯定不是个好问题。
➁
大多数情况下,所有人都在关心的问题,最没有价值
当你发现某个问题只有你在思考,恭喜你, 你可能发现了一座隐秘的金矿。
➀
和惯性保持距离
事实上,有时候“
知道得太多
”反而会害了你。相较于一个成绩完美的好学生,
有时候一个成绩中等、但却有满脑子稀奇古怪思考的学生反而更受教授欢迎
。在学术界,有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相当一部分顶尖的学者、发明家,其实考试成绩都非常一般。
我们可以试着来做个测试:任选一个学术领域,然后在接下来两周时间里你尽可能地去了解这个领域,最后写下5个你对这个领域的问题。我敢肯定,这5个问题会来自你看过的那些文献,它们都是些“已知”问题。
为了找到好问题,和现有资料保持距离是必须的。正常来说,大脑会惯性地用它所熟悉的模式来定义事物。就好比,如果你学了两年边沁的功利主义,那么对你来说,所有问题都会变成这种“
主义式的问题
”。当你的大脑习惯了某种框架,你就很难跳出这个框架去想出一些新的问题。
➁ 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
有人会反驳说:在情况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有些人就是更有创造力。但博学和“被禁锢在某种思维框架中”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很多人对于问题的研究更像是对他人成果的熟悉,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变成了——确保自己能够复述当下最火的问题和答案,随后他们问出的问题走向了次要的、甚至根本就不重要的分支问题。
人们往往热衷于解答别人抛出的问题,并努力为之想出一个极其复杂的、完整的答案,大家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不去想:这个问题重要不重要?
这其实不是智商问题,而是人们究竟把关注点放在哪里:
你是更关注提出好问题,还是给出好答案。
如果有更多人可以提出好问题的话,这个世界感觉总是更有意思一点。
➀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是如何发现青霉素的?是因为他注意到细菌培养皿角落里有一块青霉菌,周围却没有细菌滋长这个奇怪现象,于是才有了那个让全世界受益的好问题。
➁
保持耐心
爱迪生说:“我并不是很聪明,只是我和问题相处得比较久一点。”你和某个麻烦相处得越久,便越能找到有趣的问题。反之,如果你想错过绝世好问题,那就在心里告诉自己“
眼前这个问题太烦了,赶紧走开吧。
”
➂ 制造“跳出”
时常散个步,保持精力旺盛。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最好时刻让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但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不对的,在办公桌前坐一天并没有让一切更好。对我个人来说,每个工作日早晨去散个步,很有效果。
➃ 不要将太多时间花在社交上
从众的社会压力会刺激强烈的本能反应——和主流作战太难了。
所以,跟主流保持距离,某种程度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