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晓璃
职场作家、生涯规划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公众号“璃语职美人”主理人和原创者。文章聚焦职场、心理和个人成长,有温度有态度,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为你的成长助上一臂之力。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赵晓璃

职场”僵尸员工“:年底裁员的真相在这里

赵晓璃  · 简书  · 职场  · 2018-02-06 16:13

正文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在2018年农历新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之际,年终奖和裁员离职潮形成冰火两重天的对比 ,不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行业,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有很多已经完成了“内部换血”的重要工作。

那些曾经被光环笼罩的企业,中兴、华为、滴滴、OFO......更是一度达到了“裁员没商量”的地步。

职业危机像是压在每个职场人心口的一块巨石,让人喘不过气,想摆脱,却又无从下手。

一、什么是真正的职业困境?

现在,请不妨回顾下曾经让你深陷困扰的那些体验:比如让你迷茫到怀疑人生的经历?或者你努力尝试却依然无法走出困境的无力与挣扎?

我接触过大量的职场咨询案例,渐渐发现,如果用一句话描述绝大多数职场人的生存困境,我想那会是:

“我在现在的工作中感受不到成长,很无聊很乏味,感觉糟糕极了。然而我又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又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这份工作到底能不能保住。”

你可曾想过,为什么你总是陷入同样的职场困境?

或许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反馈。

据说,每个人的一天会做出大大小小几百次的决策,但99%以上的决策已经被你的潜意识机制以“默认”的方式完成了。

比如你的早餐是不是必备一颗白水煮鸡蛋?坐地铁喜欢靠在门边还是站在过道中央?你路上遇到同事是喜欢热情地和对方打招呼还是点头微笑?

但是这些问题从来都不会对你构成任何困扰,因为在长期的体验中你的身体及头脑已经形成你了确定性的反馈:早上一颗白水煮蛋让身体产生一种舒适的反馈,坐地铁靠在门边有利于到了站就冲出门外,你遇到同事热情和对方招呼是因为同事的回应也会很热情很友好。

但职业的困境在于,你需要去面对很多不确定性反馈(Uncertainty-feedback)。

例如,你永远都无法确定到底是辞了职更好还是留下来会更好;你永远都说不清楚你今天的努力未来能否收获对应的回报;你也无法知道到底怎样做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以及同事的认可,等等。

事实上,很多人在身处职场“关键性时刻”的时候根本是无意识的: TA会僵在那里,由于“不确定反馈”的作用,TA会选择留在原地,甚至不敢付出哪怕多一分的努力,或者确切说来,连往哪个地方用力都不清楚。

他们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一天又一天,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 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对自己的责任与岗位不屑一顾;同时由于工龄的增加,不论是用工成本还是辞退成本都与日俱增。

渐渐地,他们成为了企业里的“僵尸员工”: 每天总是怀揣不少抱怨情绪,做事也缺乏动力和热情,觉得自己不论怎样用力都无法获得满意的薪酬,不如算了,能少做一点儿是一点儿,能少担点责任是一点儿......

而这些“僵尸员工”,往往成为企业裁员的“头号清理对象”。

二、为什么职业突破如此艰难?

寻求职业突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需要把一些“不确定性反馈”变成“确定性反馈”的过程。

几乎每一个职场人都梦想获得一个“不论做什么都能做的很牛掰”的旷世绝活。

于是你不停地行动,不断地尝试,但这所有的改变,都会遇到两难问题:

1、内部反馈:边际效益递减

你听说新媒体行业是个趋势,于是你毕业后找了一份新媒体编辑工作,刚开始你自信满满每天都干劲十足,你从最基本的审稿编辑慢慢变成了会组稿的编辑,到后来甚至能模仿一些爆文的套路,写出一些成熟而流畅的鸡汤文。

你的老板对你赞赏有加,公司的公众号被你带动的有声有色,很多朋友也会感慨你的文章怎么能写的这么好,于是你更有动力去网上找素材,将它们七拼八凑再结合你摸索出来的套路形成一篇又一篇的文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的口味在发生改变,他们对于你的文章风格还是内容等刺激会逐渐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而你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新鲜感也在降低,这件事情给你带来的成就体验及愉悦感会越来越少。

也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内部反馈都是如此:不论你是去学任何一门新的知识,还是练习一项新的技能,你会发现刚开始的改变会很大,但不用多久会进入头疼无比的“瓶颈期”。

2、外部反馈:滞后直到突破那个拐点

如果此时你无法从内部获得有力的反馈,你就会倾向于寻找外部反馈。

例如公司公众号平台粉丝的增长速度,往往在一开始增长平缓,你写出一篇爆文可能无法给你带来多么惊人的粉丝变化,但写的多了,这个公众号开始持续产出爆文,一旦过了某个节点会增长明显。

这就像你发誓减肥,一开始的效果反馈(你的体重、体脂率等)并不明显,到后面过了某个节点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多数职场人之所以变成了“僵尸员工”,就在于内部反馈耗竭、又迟迟等不到外部反馈: 一方面他们丧失了热情与动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核心能力和优势,既不甘心现状又缺乏改变的意愿和行动,就这样不断地进行自我损耗,成为了组织里巨大的成本消耗。

当组织需要内部改革或者受到强烈的市场冲击之际,为了寻求新的生机,一定会考虑“换血”,将坏死的血液丢弃,让新鲜血液注入进来,方能迎来一丝生机。

因此这些“僵尸员工”就这样成为了企业的“裁员名单”。

三、如何避免成为企业里的“僵尸员工”?

1、价值核心:你能提供怎样的价值远大于你自认为有多大价值。

回到商品交易的初期,我有一篮新鲜白菜,你有一盒鸡蛋。

你缺白菜我缺鸡蛋,于是我用一篮白菜换取你的一盒鸡蛋,交易就此达成。

但是后来,卖白菜的人越来越多了,也就是说,我突然有了很多竞争对手。

如果我还想继续争取你的这盒鸡蛋,我就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了解你对白菜的需求和喜好:你理想中的白菜个头是多大?你理想中的白菜口感如何?你对白菜的新鲜度有没有具体的要求?等等。

了解到的信息越多,我就越容易提供你理想中的白菜,从而换取到我需要的这盒鸡蛋。

在职场中更是如此。

企业就像提供鸡蛋的一方,而你就是卖白菜的一方。

现实中,除去少数职位是供小于求之外,多数职位尤其是基层职位是供大于求的,这个时候,你能否给企业带来他们希望的价值,才是至关重要的。

2、思维切换:从打工思维到老板思维。

打工思维的核心在于:你给我多大的报酬,我就给付多少劳动,不会多付出一分【先看回报再谈付出】。

老板思维 的核心在于:我在这个岗位的投入是否匹配这个岗位给我带来的收益 【在投入和产出之间寻求相对的平衡】。

我们尝试用老板思维(投入产出比)做以下分析。

假设一个人每天耗在工作中的时间是8个小时,这是这个人的投入,那么对应的产出则是:这个人当天完成了哪些任务?完成的质量如何?给公司创造了怎样的价值?等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