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拾文客栈
有态度、只原创,笑迎八方客,戏谑古今谈。(未经授权,禁止商业转载,已签约维权骑士维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开国少将逝世后,为何他的爱人却对子女说:你们 ... ·  2 天前  
重庆之声  ·  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 ·  3 天前  
重庆之声  ·  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拾文客栈

历史的另类脸谱: 北洋新军的前身, 与淮军一脉相承, 湘军是鼻祖

拾文客栈  · 简书  · 历史  · 2017-12-16 18:10

正文

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六十八):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清王朝得以延续近三百年国祚,早年离不开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匡扶,在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则显得愈发的力不从心,于是清廷新的军事依托力量湘军、淮军以及北洋新军应运而生。咸丰三年,曾国藩奉命编练“湘勇”,也就是后来名震天下,为清廷立下殊勋的湘军,作为一支以宗族和土著为维系纽带,高薪俸禄为支撑的晚清军事力量,曾国藩及其麾下的湘军集团,也可以看作是近代史上军阀的鼻祖。

淮军则是曾国藩得意门生李鸿章效仿湘军而编练的另一支劲旅,一方面是为了镇压太平军,另一方面也是曾国藩蓄意栽培,用以分担清廷对于湘军戒备的新势力。但是随着太平军和捻军的相继被剿灭,湘军与淮军联手匡扶清廷步履蹒跚地走进昙花一现的同治中兴,湘军与淮军的弊病也与日俱增。在攻伐期间,湘军不时纵兵劫掠,鱼肉乡里,敛财吞赃后返乡置办产业。作为湘军大帅,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每克一城,必奏一凯战,还乡一次,大有“卷东南数省之精髓,悉数入于湘军”之势。

对于在战场上的巧取豪夺,湘军在庙堂之上更是根深蒂固。湘军遍布东南半壁江山的各大军营,十余年的时间里保举了各级武官十余万人,遍布军中各阶,仅三品以上的武将就超过一万人,其中提督、总兵等实力派也以千百人计。功高震主的湘军让清廷坐如针毡,而且自恃劳苦功劳的湘军,军纪败坏,日益腐化,位极人臣的曾国藩也恰到时宜地请求裁撤湘军,同时在他的支持下,李鸿章积极编练淮军势力,扩充海陆力量,但是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不仅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更宣告了淮军将步入湘军后尘,其中既有清廷卸磨杀驴的动机,更多的还是自身的腐朽不堪,积重难返的朝野上下也已得出“湘淮旧军积弊不堪用”的结论。

因为李鸿章庇护下的淮系集团逐渐崛起,已有尾大不掉之势,朝野对于淮军的指责更甚,认为此时的淮军已经是骄悍疲惰,军机松弛,每战必溃,万不可用。所以对于清廷来说,编练新军迫在眉睫。甲午战争后不久,晚清第一支新军应运而生,即为李鸿章麾下淮系官员胡燏棻编练的定武军。甲午战争中清朝惨败于蕞尔岛国,淮军在半岛战场上损失殆尽,作为淮军的掌舵人,李鸿章在战前深知此战必败,但是庙堂之上的一再主战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在举国骂声中,为了弥补这位老臣,在北方编练新军的人选,清廷采纳了李鸿章的举荐,最初的人选即为李鸿章所赏识的按察使胡燏棻,开始奉命编练淮系新军,也就是北洋新军的前身定武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