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娱乐说
没有以下说明均为山寨:新浪微博@八教父 唯一公众号 qq:2548337671  没有以上说明均为山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营销之美  ·  体育+娱乐,拓高乐重塑实体商业想象力 ·  6 天前  
营销之美  ·  体育+娱乐,拓高乐重塑实体商业想象力 ·  6 天前  
燕梳楼  ·  德云社也该管管了! ·  1 周前  
煮娱星球  ·  她没事吧?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娱乐说

“子女为主,父母为谋”:当下婚恋相亲最真实现状,《中国式相亲》都做到了

娱乐说  · 公众号  · 娱乐  · 2017-01-18 21:31

正文

上周六,由景田纯净水独家冠名播出的《中国式相亲》第三期收视再创新高。同时段收视率持续第一。CM35城收视率1.71%,CM52城收视率1.52%,网络点击量破2亿。这场相亲热潮从开播至今吸睛力不言而喻。




《中国式相亲》不仅开创了“带着父母来相亲”的节目新形式,从开播第一期中部分嘉宾的“妈宝男”、“直男癌”的婚恋观也引发热议。网友为此吵翻天,口碑的两极分化也曾将《中国式相亲》一度推到风口浪尖。有人觉得这就是中国相亲的真实现状,有人则认为父母介入子女婚恋是“传统的倒退”,“换了包装的包办婚姻”,但也有更多人看到,女性在节目行使了前所未有的自主选择权,恰恰体现了新时代下女权的独立、相亲文化的进步。


其实,不管是“男方父母选女”,还是位置反转“女方父母选男”,形式虽不一,内核却始终如一:直面父母,给子女自主选择权。

 

并非反转:父母做参谋,子女做选择


第一期开播后,很多网友对登场的六位男嘉宾言行表示质疑。无论是在旁屋里观察女嘉宾、对其品头论足的行为;还是其中几位男嘉宾的择偶标准皆是“她是否能照顾我”;都引起了许多来着外界的议论。




在一些持负面态度的外界目光中,武志红先生在其作品《巨婴国》中提到的核心观念:“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似乎通过这档节目得到了“完美印证”。由此,观众对当代适龄男性婚恋价值观的质疑也就应运而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和对方父母面对面,表面上是“被选择”,其实反倒是前所未有的独立自主的主动选择。果然,到了第二期“女选男”,藏在玻璃房后的女嘉宾们,用更直接的选择的方式,甩了“物化女性论”者一脸。


女生在进入玻璃房前最后叮嘱,女生的要求是父母之后的选择标准,这与第一期中男方家长成为择偶条件制定者的现象大相径庭。从落落大方自我介绍,到独立自主的性格,以及自身有着正确主流的择偶标准,女性在相亲文化中的地位,相比第一期,看似反转,其实一脉相承。




而更大的区别在于她们的父母。每一对家长,都以女儿喜欢为最高目标,她们对女儿疼爱并没有变成溺宠,而是一种保护。他们倾听女儿们的要求,尊重女儿的选择,没有强加的观念,没有恶意的阻拦。面对场上的男嘉宾,他们也拿出了建立在平等上的尊重。面对自己不认可的,诚心建议;面对自己喜欢的,还会主动提供事业上的帮助。


这些代际关系下的良好纵向沟通,正是塑造子女性格的一大关键因素。对下一代树立的平等尊重理念,其实就是对子女自我认知的一种补全。当父母选择尊重子女的意愿,从内心将他们看成一个独立的成年人时,子女也变得独立自主起来。也许学会放手,就是很多“妈宝男”、“妈宝女”家庭的最应该学会的。


父母做参谋,子女做选择,才是《中国式相亲》最希望也最想表现的婚恋相亲状态。


一针见血:没有直面的勇气,哪来选择的独立


除了新的相亲模式,“真实”是《中国式相亲》的鲜明特色。数千年来,中国的婚恋文化可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八个字概括,真正的自由恋爱还不到一百年,刨除掉单位分配等成分,更是少得可怜。而父母在台下的“相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和节目中有多大出入。从每个城市的“相亲角”到结婚前必不可少的“见家长环节”,“父母的认可”似乎成了结婚前必过的一关,不少观众坦言:“这不就是把上海的人民公园搬到了东方卫视了么?” 




三方择偶带来的独特视角,输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婚姻不是1+1的简单公式。背后肩负着两个家庭的未来。父母在结婚之前的角色正如一把爱情的量尺。而这种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婚恋模式,走上舞台后却变得似乎让一些人大喊庸俗,但这份“庸俗”并非源自综艺的夸张与戏剧化,《中国式相亲》能准确地戳到大众的味蕾,恰恰是因为它贴近真实令许多不同年龄层观众充满的代入感。如果一人连直面真实的勇气都没有,哪还有资格谈什么独立自主的人格? 


而“真实”也是一个时下综艺真人秀最应该呼唤的元素,在第三期播出后,很多观众对为什么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号家庭的镜头表示疑问,节目组坦言回应称:因为虚报信息,所以全部剪掉。


《中国式相亲》正如同一个市井百态万花筒,将生活中的好与坏都剖开来给人看。无论美景还是糟粕都不会成为过眼云烟。这场节目所呈现的就如同当下许多相亲男女场景的缩影,你可以因为它的真实坦诚选择拒绝,但你脚下的生活依旧不会停。面对现实,正视婚恋市场中爱情和现实的矛盾与共生,摘掉过度修饰的“面具”坦诚相待,才是改变当下“中国式婚恋观”所需要的第一步。这也是《中国式相亲》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之一。


以人为镜:“中国式相亲”的背后,映射的是家庭教育和时代价值


《中国式相亲》最具特色的,就是在选择过程中,台上嘉宾其实根本没有见到选择它的异性,只看到了他们的简单资料和照片。它们见到的,是玻璃屋中嘉宾的父母,它们是根据其父母的状态,来判断对方的性格、素养和家教,并进行双向选择。直到他们做出了选择,玻璃屋中的嘉宾才真正亮相,和对方对话和牵手。这近乎盲选,但却是最有效、最准确的盲选。


也正因为此,台上父母衡量嘉宾时的一言一行,成为了相亲过程中最大的看点之一。


因为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场嘉宾的性格和素养,都或多或少的可以从他们父母的身上看到影子。父母的谈吐与价值观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能潜移默化的对子女有所影响。父母通过舞台放大所展现出的状态,似乎都映射在了子女的一部分性格基因中。例如第一期那位现场唯一没有对女方列出要求,一切以儿子喜好为主的蒙古母亲,她霍达开朗,平易近人。他们的儿子,也自信温和、不骄不躁,和别的男嘉宾一起等候在第二现场的时候,也并没有对场上女嘉宾发表出格言论、品头论足。




而第三期中,实行“放养”教育方式的新西兰父母,随和的态度与“不设限”的管教也让他们的儿子从上台开始,一直散发出一股自信、热情、独立的人格魅力,最终也顺利与第三位“海归创业”女嘉宾牵手,众网友也直呼“中西合璧,无比般配”。在《中国式相亲》的舞台上,父母越是尊重子女,子女越是独立自主,而最终能顺利牵手的,往往也是出自这样的家庭。




节目中,一位母亲曾提到,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这简单道理背后其实包含着整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与三观建立。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反馈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在家庭中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对另一半的态度,往往会成为孩子内心对这个角色认知的雏形。而从小没有搭建良好沟通或正确价值观的家庭环境,也势必会造成孩子某方面的缺失。待孩子长大后,面对婚恋相亲找伴侣时,他想做的,便是从自己的新家庭中把这份缺失找回来。




所以,三方在真诚面对相亲,面对未来家庭可能发生的结构变化之时,每一方在家庭中的状态、素养和需求都在碰撞中擦出大量花火,照亮各自相亲双方以及父母心中的最真实、最柔软与最渴望。


这正是这个节目最精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