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1月12日上午,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记者》共同主办的“新媒介、新生产、新格局”融媒体研究圆桌会议在解放日报社举行。
《新闻记者》主编刘鹏博士主持论坛,来自学界业界的八位权威专家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针对融媒体发展与新闻业变革展开对话。
图为《新闻记者》主编刘鹏博士主持圆桌会议
图为解放日报社马笑虹副总编辑发言
解放日报社马笑虹副总编辑概述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新媒体转型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在当前的融媒体实践中,主流媒体不仅面临技术短板的挑战,更要探索媒体工作者队伍能力转变方向与路径。因此,如何实现主流媒体价值观念与新技能、新团队、新生产方式的完美嫁接,需要各界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图为第一财经副总编辑、新媒体首席运营官张志清发言
第一财经副总编辑、新媒体首席运营官张志清表示,第一财经作为早期的多媒体平台,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行业变革下,同样正在进行生产格局的重构:当前,第一财经聚焦互联网移动端产品开发,改变内容生产与发布的思维与节奏;推广精细化运营,针对特定场景进行内容探索;在生产流程上实现精准化的营销;考虑5G时代的流量特征,注重视频作品形式创新。
图为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鞠靖副院长发言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鞠靖副院长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需要思考如何能够在新的场景下重新恢复与用户的连接。当前对“交互性”“物联网”的讨论中,大多忽视了“人”的因素,将物联网视为物和物的联网,很少关注和人的连接,然而事实上,缺少与人连接的“物联网”是不完整的。因此,新华网目前的融媒体实践力图开发通过生理传感器获取并分析用户的研究路径,通过客观的数据呈现辅助传播效果的评价。
图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周逵副教授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周逵副教授以某地学生受伤害事件信息传播特征为例,分析了当前传统新闻机构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角色重置。周逵认为,新闻资讯在社交网络的注入,并没有借助于传统新闻机构,而是通过将现场要素转换为内容碎片,在社交圈群之中快速扩散。社交网络密集的连接节点而非传统的新闻机构成为整个信息传播的关键环节,通过其自身的属性连接起不同的社交空间。
图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发言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认为,新技术发展对传媒行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五个界限的模糊:生产者的界限模糊,普通网民与专业媒体共同发挥作用;生产机构的界限模糊,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体都能够通过社交平台发声;内容的界限模糊,传统对新闻定义的理解面临挑战;形式的界限模糊,对新闻题材、新闻文体的既有知识界定难以解释新现象;载体的界限模糊,包括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实践涌现。面对挑战,新闻业要明晰对新闻的认识、保证公共对真实资讯的需求,不惧技术短板,坚定对内容品质的追求。
图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朱鸿军副主编发言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朱鸿军副主编强调,当前媒体融合的地方试验,不仅亟需找到政府主导的发展路径与市场需求的契合模式,同时需要面对媒体融合人才流失问题,通过对人才队伍的资金补给与政策支持,细化融媒体组织格局,探索出一条充分考虑媒介特性的媒体融合发展道路。
图为数可视创始人黄志敏发言
数可视创始人黄志敏将数据新闻看作是媒体转型的“抓手”。通过对数据新闻的尝试,传统媒体逐渐破除技术恐惧,意识到技术与新闻内容生产的密切关联。在数据新闻实践过程中,媒体打破原来的生产流程,使得技术、设计、内容多方面人才能够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人才知识背景的多元性,同时形成媒体内部的组织机构调整。
图为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发言
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认为,对媒体融合的反思,一方面不能仅仅站在当下,而应以长远的历史维度作为参照;另一方面,不能以专业的大众新闻机构为角度,必须站在社会公共的立场思考。基于这两个前提来考察媒体融合,我们会发现,新闻作为被人类社会区分出来的专业机构,在经历两三百年的发展之后,原本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瓦解,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新的社会基础下如何找到专业机构在整个新闻传播格局中的位置。因此,在传统媒体在探索融媒体发展时,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在内容生产中以技术人员作为主导,并且相应调整媒体机构的行政组织架构。
1月12日下午,在2019融媒体产品展示会暨第二届“城市航拍日”:复旦研究生航拍调查作品展评在解放日报社举行。本次展示的六部学生航拍调查作品均来自持证无人机飞手、中心研究员周海晏副教授开设的“全媒体内容生产”研究生课程。该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无人机新闻报道业务授课。
图为持证无人机飞手、中心研究员周海晏副教授主持展评活动
第二届“城市航拍日”聚焦于无人机这一融合的媒介,超出了去年第一届“城市航拍日”着眼于“上帝之眼”的传统航拍视角,而是试图进行创新,通过低空悬停、隐蔽监视、追踪调查、定时记录、跟随航拍等不常用的无人机拍摄方式,探索在上海的独特城市语境中,媒介带来的“上帝”视角与“人”视角的融合。本次城市航拍调查作品题材分布广泛,内容包括上海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五角场商圈盲道“障碍”、上海河道民间治理、杨浦区“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现状、上海“口袋公园”建设等议题。
图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学生展示无人机航拍调查作品
在点评环节上,《新闻记者》主编刘鹏博士认为,开设无人机调查报道的课程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理解水平。本次活动的展示作品,可以进一步探索无人机技术特有的叙事方式与思维方式。
图为《新闻记者》主编刘鹏博士点评学生作品
中心研究员潘霁副教授认为,目前调查作品需要思考无人机的技术形态特征,关注无人机技术所呈现的新的城市景象,在观察中明确自身问题意识,使无人机新闻调查与城市发展实际问题的探索紧密结合。
图为中心研究员潘霁副教授点评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