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玲珑心
来源|做书店(zuoshudian)
编辑|大宝
20岁出国前,我特别喜欢逛书店,大把的课外时间都是在书店里过的。那时候我每年春节可以拿到一千多块的压岁钱,这些钱都可以用来买书,如果不够,父母也会再给些。
常去的书店有两家,一家是在马路湾的东宇书店,是一家企业投资的私营书店。我一直觉得与这家书店特别有缘,本来,它的地理位置距我家较远,并不应该成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我中考前,它刚刚成立,听我妈说起时,兴奋是固然的,但还是觉得远了点,想着中考结束后趁暑假去逛逛就好。意外的是,高中校区虽然远在郊区,但校车送站点就在东宇书店门前。于是,每周六中午放学回到市区,第一件事就是背着书包进书店。
九十年代末时,开书店是件时髦的事,有文化有品位也有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书店尤其如此。东宇书店就是当时比较先锋的一家,店面虽不算大,只有小三层,但装修温馨典雅,环境安静怡人,店内循环播放舒缓的音乐,也有供读者读书的座位,即使不打算掏钱,大可当做图书馆。中考后的暑假里第一次去就已经喜欢得不得了,书店虽小,书目不少。第一本吸引我的是《南丁格尔画传》,薄薄的一册,介绍南丁格尔的一生,附有大量照片和彩绘。我站在书店里看完,触动很大。南丁格尔为理想和心中的信念拒绝了心上人的求婚,忍受母亲和姐姐的歇斯底里,承受抑郁的折磨,为自己一事无成而痛苦不堪。她总是认为自己会早逝,然而还是活到91岁。这本书直接影响了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南丁格尔一直是我的楷模。
还有一本书是斯特雷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斯特雷奇是英国著名作家,以传记闻名,《维多利亚女王传》更是终生代表作,据说得到过王室授权。我在书店里翻了半本,但却并不很喜欢,后来也就没再坚持。
高中开学后正式开启了我与东宇书店的三年相伴时光。当时很多校友与我一样,都是下车进书店,久而久之,书店认得我们,就给我们专辟了一个存包点。我们的书包都很重,背着的确很吃力。没有负重,看书就随意轻松得多。从这时起也会常买书了。我虽没有购书于扉页做记录的习惯,但哪本书购于哪家书店,现在也还记得。那时的书店与现在不同,并非到处堆着鸡汤创业一类的畅销书,世界名著还是摆在显眼位置,学术书也见得到,武侠言情一类尚属于低端末流,金庸也刚刚才获得官方认可。要说流行读物也有,印象中第一属张爱玲,第二是徐志摩。
徐志摩的流行源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播出,当时我因住校尚不知情。一次在书店遇到初中闺蜜小旭,她领我到畅销展台前,翻开一本有剧照的书说:“你看,这个就是在播的《人间四月天》。这个是徐志摩,林徽因……”那是该剧的剧本,旁边摆满了徐志摩的诗歌集情书集以及他的传记等。我当时觉得很新奇,因为很早就喜欢徐志摩,听闻有这样一部剧播出颇感兴趣。这些书占据畅销展柜有相当一段时间,后来似乎变成了《还珠格格》相关。
至于张爱玲的作品集和相关,则填满各个角落。我起初并不读她的作品,进入文科班后,我的邻桌阿冰(我们都是单桌制)很喜欢她,常推荐。有一次无意中读到一本书叫《重现的玫瑰——张爱玲传》,看到她的很多照片,读了些引用的她书里的文字,觉得这个女作家很特别,就去东宇书店买了她的《流言》,是花城出版社出的,粉色书皮,张爱玲低头单人照片,我在很多人的豆瓣读书页面上都看到过标注这套书。从此以后我也喜欢读张爱玲,陆续在东宇书店买了不少她的书。当时文学层面的民国热已经起来了,许多被遗忘的作家的集子都有重新整理,特别是女作家。林徽因是一个例子,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民国女作家系列,封面古朴典雅,很讨人喜欢。其中施济美的《凤仪园》我在大学图书馆惊喜重逢,借来看过,觉得很有味道。
我当时很迷英国文学,也是我未来的志向,因此这一类书买得最多。印象最深的,手里的几本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记以及作品都是购于东宇。还有一册奥斯丁的英文论文集,当时买来以备后用,其实看不懂。果然,大四写毕业论文时就用到了,为自己当初的储备沾沾自喜。李赋宁的《英语史》也买了来,大学时作为英语学课程的辅助读物。还有一本《俄罗斯诗歌史》,是高校教材。虽然与我的专业无关,但的确学到了很多,俄罗斯诗歌也一直是我的爱。周晓明著的《从多源到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忘记购于何时,但也是在东宇购得,带到日本看了两遍。其中史料对我后来创作《只有清香似旧时》有很多帮助。
跟着我跑来跑去,书皮都脏了
在书店当然不止买书看书,往事也有很多。那时我常常和闺蜜小旭通信,每周一封,道尽各自学校生活。互相以英文名称呼,开头是“亲爱的维多利亚”,结尾是“愿你的臣民永远忠于您”一类的自娱自乐之语。我们有时会于周六下午在东宇书店会合,交换信件。我妈常说,你们比写情书还殷勤。当时她的同学也觉得颇为新奇,班里叫她小龙女,于是我就成了神秘的杨过。这些话都是她在书店里讲给我听的,说笑一回。但高中学业繁重,不开心的事远远多于开心事。高二时我要参加日语二级考试,压力很大。我日语不好,感觉过级很难。考试前我又在书店与她会合,不断叹气。她说我叹气越来越重了,劝我要有信心,只是很遗憾,当年还是没有过级,高三才过。
有次和小旭在书店里大谈《红楼梦》,却把《芙蓉女儿诔》的诔(lei磊)字读成了见,声音还不小,旁边一个老人在看书,仿佛没有听到。我后来查字典才发现读错了,每每想起来都觉得好惭愧,认识到不能在书店里乱讲话。可惜去年我又犯了错误,去买《史记》时,把十表八书顺口就说成七书八表,当时好多人坐在地上埋头看书。我想他们听到我的话,心中一定呼啸过一万匹草泥马。
在书店里还遇到过一个神神道道的看书人,穿着奇异,气质奇葩。有次他突然拿着一本书走到我面前,指着一个字问:“小姐,请问这个字念什么。”我一看,是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的彟(yue约)字,但是我忘记念什么了。想了想说:“念获。”那个人道了谢就走了。回家查了字典,发现我又犯了错误,可是再也没遇到那个人,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
高中毕业后我去日本,几次回国都没有再去,总觉得很遗憾。可是后来听说,书店越发不景气,没几年就倒闭了。东宇书店最辉煌的那几年我没有错过,也还算欣慰。
并没有读懂
以上四册也购自东宇书店
高中以前我常去的书店是北方图书城。在青年大街上,对面是青年公园,距离万豪酒店不远。高中时每周坐车出城都要经过那里。北方图书城成立较早,应该是国营书店,当时号称规模最大(范围记不清了)。新落成时相当兴奋,是一大新闻,高高兴兴去了。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开始喜欢古典诗词,父母发现后双手双脚赞成,大量购书以填补我的知识空白。那时也是古典文学回流复兴的时期,相关作品摆满书架,而且品类繁多,基本都是考证详实,论述严谨,评注有道的集子。后来那种空洞无物的意淫类抒情以及俗气的装帧是看不到的。
记得有次遇到一个热心的店员,戴着眼镜,二十几岁样貌,听说我喜欢古典诗词,觉得很不错。热心地推荐了一本梅花诗的集子,竖排繁体绿色封皮,小薄册子,翻开就有古雅风韵扑面而来。里面辑录的历朝历代的咏梅诗更是余香满口。
升入初中后开始阅读外国文学,去图书城也从父母陪同变为与同学骑车作伴而行。当时的一个闺蜜研研常常暑假陪我去,我买太多书就放在她的车筐里一部分。去年我们在微信聊起,她还说当年非常羡慕我,只是家里经济不宽裕,不能买太多书,但现在都买给女儿,希望女儿可以有和我一样的童年。我听了又惊讶又惭愧,其实那时驼回来的书也没有尽数阅读,比如那本厚厚的蓝色封面的《三个火枪手》,到现在快二十年了,也还是没有读。不过,我的英国文学之启蒙的确要感谢这家书店,勃朗特姐妹的作品集,哈代、奥斯丁的小说(大学时代补读了全集),英国抒情诗,以及各种英语读物都是购自北方图书城。当时比较羡慕外文社原版引进的一套牛津英语文学系列,可惜初中时还看不懂,并没有买。后来我能看懂了,这套书已经绝版,阅读名著的时代悄悄走远了。
这本书非常好看
很多年后我再去北方图书城,发觉已经十分破落,像个旧书摊。现在是否还在,已经不得而知。到上海后去过上海书城,依稀看得到少年时的影子,那些暑假来看书的学生们都席地而坐,好像很多年前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旦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却再不是经典作品,都被藏在不知名的某个角落,像见不得人似的。倒是有个国家赞助的项目,专卖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文化普及类读物或学术著作,只可惜寥落无人。
*文章配图由作者提供。文章发表于作者豆瓣,原文名称《从前事,此中谈起》。
作者介绍:
玲珑心
豆瓣作者。著有中篇《雪女》、《太液芙蓉》、长篇《只有清香似旧时》、随笔《学诗琐话》等。喜欢春秋和民国,喜读诗经。现居上海。
本文经公众号:做书店 授权转载
(z u ō ó ǒ ò)做 书 店
关注跟书店相关的所有事儿
好文回顾,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支持边角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