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芯片巨头高通可能收购竞争对手英特尔的传闻,并分析了这一收购案的背景、原因和可能的影响。文章指出,如果交易成功,这将改变全球科技产业格局,同时也是半导体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案。文章还讨论了英特尔面临的困境和未来的挑战,以及高通可能的战略考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报道内容概述
文章报道了《华尔街日报》曝出的芯片巨头高通对竞争对手英特尔发起收购要约的消息,引发全球科技产业的震动。交易细节尚不确定,但此桩半导体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案可能会改变全球科技产业格局。
关键观点2: 英特尔的困境
英特尔市值约为900亿美元,经历了严重的危机。其股价已下跌约55%,并面临亏损问题,计划裁员15,000人。此外,其在手机芯片、服务器芯片和AI领域都落后竞争对手。英特尔错过了销售手机芯片的机会,也未能抓住AI的繁荣。
关键观点3: 高通的战略考虑
高通作为智能手机芯片的领先供应商,收购英特尔可能为其带来扩大市场份额、进入新领域的机会。然而,对于大多数芯片设计公司来说,经营工厂是一项高成本业务,高通对此是否感兴趣尚不确定。
关键观点4: 交易的复杂性和挑战
此交易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反垄断审查、英特尔的制造业务只有一个客户(它自己)等问题。此外,高通需要应对产能问题以吸引外部客户,同时还需要处理与AMD的x86/x86-64交叉许可专利协议问题。
关键观点5: 英特尔的未来策略
英特尔正在打造全新的工艺节点——18A,并试图通过拆分其制造业务和设计业务来重新掌握芯片制造的核心技术。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需要大规模、多样化的产能来发现缺陷、优化工艺。
正文
【新智元导读】
活久见,英特尔要被高通收购了?如果成功收购,全球半导体行业将掀起滔天巨浪。而这桩半导体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并购案,也将改变全球科技产业格局。GPU崛起,CPU成受害者。网友直呼:倒反天罡!
就在刚刚,《华尔街日报》曝出——芯片巨头高通向竞争对手英特尔发起收购要约。
如果高通成功收购英特尔,这将是半导体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案。全球科技产业格局,或将从此改变。
和高通同为全球半导体行业两大巨头之一的英特尔,如今竟然穷途末路?
曾经,英特尔可以说是CPU的代名词,而如今,这家芯片制造商正在经历五十年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市值约为900亿美元。
即便英特尔愿意接受,如此规模巨大的交易几乎肯定会引起反垄断审查。
而为了完成交易,高通可能打算将英特尔的资产部分出售给其他买家。
曾经,英特尔是全球最有价值的芯片公司之一。在2020年,它的市值甚至一度超过2900亿美元。
在今年8月初,英特尔的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当时它宣布季度亏损16亿美元,并计划裁员15,000人。
即使作为《芯片法案》联邦资助的最大受益者,英特尔依然宣布,计划暂停在德国和波兰的新工厂建设。
此外,英特尔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还宣布计划将其疲软的代工部门剥离为一个独立的子公司;将其汽车和网络与边缘(NEX)业务整合到其客户端部门。
而高通的股价在今年上涨了约20%,市值达到1880亿美元,正好是英特尔930亿美元的两倍多。
作为智能手机芯片的领先供应商,苹果iPhone以及多种设备都依赖高通的芯片。
在十年前,任何芯片制造竞争对手收购英特尔,都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但多年的管理问题和技术转型上的失误,已经削弱了这家硅谷巨头。
英特尔错过了销售手机芯片的机会,也未抓住AI的繁荣;曾经最先进的芯片制造业务,也失去了技术领先地位,被台积电赶超。
虽然如今大部分桌面电脑和装机移动电脑的CPU仍然是英特尔制造,然而在AI浪潮中,英特尔明显大势已去。
移动终端时代,AI红利已经被英伟达和AMD抢先。即使随着手机和电脑中AI功能的出现,高通和英特尔都试图从AI热潮中获利,但光芒已被AI芯片巨头英伟达全面掩盖。
甚至在国外PC市场,英特尔都开始落后于AMD。手机芯片、服务器芯片、车机,英特尔也全面落后。
如果此番交易成功,高通的视野将显著拓宽。除了移动电话芯片业务外,还将补充英特尔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中无处不在的芯片。
2024年6月4日,英特尔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表示,预计新产品将有助于扭转包括英伟达在内的同行的份额损失趋势
美国国家队的落幕
「真男人都拥有自己的晶圆厂」,AMD联合创始人Jerry Sanders曾经如此说道。
今天,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真正的强国都拥有自己的晶圆厂」。
作为国家队的英特尔,是唯一一家知道如何大规模生产高性能芯片的美国公司。
它有两项主要业务:一项是为PC、数据中心服务器和其他用途设计半导体;另一项则是把这些设计制造出来。
几十年来,英特尔的设计和制造业务紧密结合。这种模式曾经运作得很好。公司可以根据内部芯片设计师的确切规格来设置工厂。
但随着台积电的崛起,大家发现——与其既设计又制造自己的芯片,为什么不只经营晶圆厂,并为其他公司制造芯片呢?
在20世纪80年代末台积电刚起步时,这个想法曾被业内大肆嘲笑。
然而,英特尔自2018年的一系列失误,以及技术的进步,最终还是让台积电的模式成为了主流。
来自苹果、高通、AMD等大厂的订单,给了台积电巨大的、多样化的制造量,使其能够学习如何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好地制造芯片。
芯片上拥有数十亿个晶体管,只要其中少量这些微小开关出现问题,就可能致使整个组件失去作用。生产运行或许需要长达六个月的时间,涵盖数百个步骤,必须极度注重细节。每次产生错误,工厂操作员均有机会做出调整并尝试新的方式。倘若改变行之有效,这些信息便会被留存下来,应用于下一个挑战。生产运行的次数越多,效果就越佳。当下台积电的生产运行次数最多。
当台积电从这些各种各样的大客户那里学习时,英特尔的制造业务只有一个客户:它自己。
随着智能手机芯片成为最大的市场,英特尔被越拉越远。如今,人工智能的兴起更是使这种情况雪上加霜。
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遥遥领先,而为其制造CPU的正是台积电。
如今,市值已不足1000亿美元的英特尔,已经完全被高通、博通、德州仪器和AMD在内的竞争对手甩在了身后,甚至排不进全球TOP 150。
相比之下,台积电则节节攀升,并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的芯片制造商。如今,它的市值已接近1万亿美元,跻身全球TOP 10之列。
高通也难救
作为国家队的另一员大将,高通却对英特尔制造业务并不感兴趣……
毕竟,对于大多数芯片设计公司来说,经营工厂是一项会去极力避开的高成本业务。
正如路透社报道的那样,它主要关注的是芯片设计领域的业务,以及在个人电脑软件和销售渠道方面的广泛专业知识。
The Information的一份报告让芯片行业压力倍增,该报告称,AI芯片制造商英伟达是美国司法部反垄断调查的对象,但随后被辟谣
驱散笼罩在英特尔周围的制造业阴霾,将是一项昂贵、有风险且复杂的工作。
为此,英特尔实施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将晶圆代工业务与芯片设计业务分开,并试图以此说服外部客户相信英特尔是真心想为他们制造芯片,而不是与之竞争。
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在获得几个大客户之前,真的无法挑战台积电。再次强调,要擅长芯片制造,你需要大规模、多样化的产能,这样才能发现缺陷,优化工艺,并将这些知识反馈到你的晶圆厂。
- 没有产能,外部客户会对让英特尔制造他们宝贵的芯片设计持谨慎态度。
然而,从英特尔甚至开始委托台积电代工其部分芯片来看,这条路是不会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