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应红1963年出生在重庆奉节的一个小乡村里。1978年,年仅15岁的他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空军工程学院(现空军工程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1983年,也就是他20岁那年,这位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战机发动机故障分析与诊断事业中,这一眨眼便是整整34年。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从俄罗斯引进的三代战斗机在青藏高原的机场上无法起飞。这可真是急坏了咱们,毕竟这批从俄罗斯购买的先进战机每一架可都都值数亿元,而当时没法在高原上起飞,这不就意味着钱要打水漂吗?
当时还有外国专家断言“中国是解决不了发动机高原启动这一项技术的”。为何?因为无论是军事大国俄罗斯、美国还是欧洲其他国家,都没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军用机场,所以也未曾有专门的研究人员研究过发动机高原启动的问题。所以才有那外国佬此番断言。不仅如此,当时连国内的很多专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但是,李应红“不开心”了。1998年,他主动请缨,率领着他的团队迅速开展战机高原战训工程研究。
那个时候,中国在这方面是“捉襟见肘”,连一台新型发动机试验台都没有,李应红又“不开心”了,愣是将一台闲置的俄罗斯产的发动机利用起来,建成了国内首个发动机实验台,还研制出一套移动式试验设备,可以上青藏高原进行实验。
顶着压力,李应红在不同海拔、不同气温条件下反复进行实验,最终发现,起动机在高原地区使用功率下降,是发动机无法正常启动的主要原因。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研究、分析数据后,李应红首先提出:采用液压卸压方法来降低起动过程中的负载。在此基础上,随后又提出液压恢复脉冲调宽控制方法和起动温度控制方法,最终成功的解决了发动机高原启动问题。
在2000年6月28日上午,两架俄制三代战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顺利起飞。这一下可给李应红开心坏了,激动的说:“飞机飞起来的时候,真的感到非常高兴。”
这消息一出,立刻就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防务周刊》当时还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空军从此形成了青藏高原制空作战能力。
▼
我国的空军战机发动机除了“高原病”还有“短寿病”。“短寿病”有多严重?发动机寿命短、可靠性不高,就会制约中国空军战斗能力!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部分主战飞机就曾因发动机“安乐死”,而导致了主站战机停飞的困局。李应红又又又“不开心”了,为此,他再次率领着他的团队要攻克这个难题。
李应红发现“使用载荷调控”这一途径,可以成功的将6种型号的战机发动机使用寿命或者是日历寿命加倍的延长!
▼
而后在2003年,李应红用最新的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治好了战机发动机的国际性疾病:“疲劳病”(战机发动机叶片振动疲劳断裂:一旦发生断裂失效,对发动机乃至整个飞机的损害往往是致命性的)。而且在当时,这一项技术只有美国实现了工业化应用。
紧接着在2008年,在李应红的主持下,中国第一条激光冲击强化应用示范线建成,成功用于航空发动机部件强化。而这奠定了中国在全球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工业化应用的第二的地位!
在2013年,也正是他50岁的时候,李应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中国空军第一个中科院院士。李应红说:“如今,根治战机“心脏病”已成为国家意志,我国正实施航空发动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重道远,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每个时代都有许许多多只想着要为国家做贡献的人
这是国之幸,也是民之幸!
来源:2017.10.17-凤凰网
2016.11.7-搜狐网
编辑:小迷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