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摩托家
有测评、有知识、有资讯、有视频、有故事的摩托新媒体,做摩托的普及者,爱车更懂车,我是王大大,来自摩托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香港商报  ·  琼瑶家中轻生身亡,遗书公布 ·  18 小时前  
香港商报  ·  琼瑶家中轻生身亡,遗书公布 ·  18 小时前  
李东阳朋友圈  ·  化浓妆的全红婵,难逃“吴柳芳式”围观 ·  昨天  
李东阳朋友圈  ·  化浓妆的全红婵,难逃“吴柳芳式”围观 ·  昨天  
煮娱星球  ·  他俩怎么还没离?!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摩托家

如今战马已不见,摩托车成为他们的信仰

摩托家  · 公众号  ·  · 2017-09-17 20:00

正文


我从来不知道藏区人民的信仰是摩托车,我只知道因为高原而有的红红脸蛋和贫瘠的生活条件,以及络绎不绝的挑战进藏的勇士。这群保留着人性最初的善良的人们,不管你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只要你遇到他们,你能看到的就是堆满了笑容的问候:“扎西德勒!”


以下内容来自:公路商店,希望给你一个不一样的藏区



摩托车的马达声有时候都能盖过人们的念经声。藏袍此时就像地狱天使标志的皮娄。


他们不打架,最多就是呲妞,谁的摩托车今天打不着火了,也就意味着好不容易接送一礼拜差一点就突破二垒的的姑娘就拱手送给了隔壁的阿若本达,谁让他那马达发动的声音都能越过甘肃直接震到距离1300多公里以外的内蒙。



要知道在藏区,摩托车才是信仰,而原本的宗教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生活经验的延续,没人把它天天挂在嘴上。



“这是我的马群,那是我的牛群,还有我的羊。”


现在他们说的是“这是我的125,那是我的嘉陵50。”


有人突然喊了一声“给嘿嘿!”,一群骑摩托的年轻人伴随着轰鸣声疾驰而过,留下淡淡的汽油味和回响在耳畔的单缸车独有的旋律,望着远方无尽的道路和深澈的天空,顿时觉得恍如隔世。



如果不是远处正绕着转经筒转经的老人提醒着你所站之处乃神圣之土,你一定忘了来这里净化灵魂的初衷。


藏民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跳下马背的。从那之后两青年角力,工具便是胯下嘉陵,头顶头拧开了油门对哄。战马的嘶吼变成机械的轰鸣,油光的皮毛换成了钢铁外皮。


马儿被摩托车取代是必然的


牧区每天都有繁重的生活,赶马换马就需要一整天的时间,这天家里的男人基本什么都干不了。而摩托车只要平时用心维护它就会像一个温柔而忠诚的恋人一样老实听话随叫随到。


很多藏民的第一辆

摩托都是幸福牌的


买了摩托,那些以前没事儿干就在河边围坐在一起啃手抓羊肉喝互助大曲的汉子终于有机会接近自己的心仪女生了。“我刚买了车,带你去看《英雄本色》”。



我爸当时以5500买的二手的日本铃木AX100这辆车在后来他苦苦追求我妈的道路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是在他长得不丑这一客观必须条件下实现的



那时候县里有人会一起订一份关于摩托车的杂志。


它几乎成为了年轻人当时的地下刊物,其影响力不亚于英国最传奇地下杂志OZ,没有人知道这份杂志最后到底被多少人看了。一些在学校汉文只能考二分的孩子凭着一腔热血利用一本破旧的藏汉字典把杂志里的内容都啃下来。


尽管大多数人都会像捧着经书一样虔诚地传阅它,但还是会有些没素质的擅自在上面写写画画。不知道是谁在杂志内页上一辆日本车上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圈儿,旁边再做藏文批注:“别看了,你们都买不起”。当这份儿原本崭新的杂志传回到手里的时候,书边儿早都已经被磨得浑圆。



藏民们开始懂得什么是各种类型的摩托车,发动机该如何保养,骑行的注意事项等。人们也开始着手订购各种改装件,尾箱,彩色的垫子等。



但这还不够,他们卯足了劲儿要在装饰上一较高下。你今天敢装低音炮,我明天就要在把手上添几条流苏换一条哈达。你今天在车座上铺藏毯,我明天就在挡泥板上贴几片闪亮的光碟。



“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另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活方式。”说着才达在车把上套了一个新织的毛线把套。



放牛放羊的时候,更是要一路骑着摩托爬坡下坡。以前要走好几里的路程,骑着摩托只要二十分钟就能到。


藏区的摩托车也给人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和帮助生火的时候,你只要往油管里吹一口气,油箱里的油就会突突突地冒出来,这时候你只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干牛粪,就能很快生火。



因为藏民们骨子里那股原始的冲动和猛劲,小排量的摩托车在他们的胯下在气势上一点都不输给MOTOGP的大排厂车。


他们喜欢找个没人的地方,飙到眼前的一切开始模糊,松开双手,张开双璧,慢慢向后仰。在这一刻,他们会觉得自己简直像是《格萨尔王》传里背插彩旗在马背上风驰电掣的英雄。(危险动作,禁止模仿!)



藏族孩子,会说话就要爸妈给他买摩托,会走路就敢一路飙到小卖部。好像骑摩托车的基因是藏民们与生俱来的,胆子大是他们的属性,正如摩托车一样,勇敢,坚韧,顽强。


要的就是流苏飘起来的效果


“噶才一直是我们那的知名怪咖。当年他把车改得娘都认不出,不知道从哪搞来个三角铁,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很多人后来不都玩车了,说真的,要不是真喜欢谁能忍着在天寒地冻的藏区骑摩托。


但噶才一直在骑,听说去年他开着自己的改装车在喀拉胡环湖越野赛中得了什么奖,好像还被邀请加入了什么国内的车队。后来大家一提起噶才都要翘着大拇指说他:沙个沙个。这样的事变得像藏地诡异录一样数不胜数。




藏区不少人也因为

摩托的普及而丧了命


很多人都是系袍子的腰带被卷进后轮,一下子就被扯下摔死,有的人遭遇了不幸甚至会选择直接开车跳下悬崖。


尽管不少人开始提倡大家尽量坐更安全的汽车出行,但对于那些仍然选择摩托作为代步工具的藏人而言,无法骑行比起死亡更令人心碎。



少数人的坚持依然无法阻止摩托像马儿一样成为了过去。曾经在五分钟内集结一个摩托车队这样的事已经越来越难实现了。



即使是这样,技术还在。那些装备精良骑着进口摩托进藏的内地游客仍然会发现自己会被穿着厚重的袍子骑着国产嘉陵的藏族人一次次无情超过。留下一脸懵逼的大排量车队。




在二十年前,我的舅舅是我们那儿车队里漂移最好和抬头时间最久的的车手,现在他成了一个大腹便便的生意人。


前段时间我听说他买了一辆赛车,玩了几天觉得没意思就送人了。



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打电话给他想问问他当年骑车的事,电话那头我听见他吐了一口烟,嗓音沙哑地问了一句:“什么摩托车?”


我们享受摩托车带来的轻便和激情的时候,要敬畏骑行,保护好自己和他人。遵守道路交通法律,让骑车的环境越来越好。


9月17日,祝各位骑行愉快,一生平安。下周重庆摩博会见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