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女演员表演中突发意外,官方回应 ·  19 小时前  
人民日报  ·  【夜读】新一年做好这4件事,越来越有福气 ·  20 小时前  
人民网  ·  今天开售!🤩🤩🤩 ·  21 小时前  
文明海南  ·  视频疯传!网友:英雄!哥太帅了! ·  昨天  
中国新闻网  ·  马丽春晚登场,网友一看:快去医院吧!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北京又双叕遭遇沙尘暴袭击,他却说沙漠化不可怕,用14年青春,在沙漠种出一条18公里花海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04 21:28

正文

沙漠中种树,人与天斗

心中种树,人与自己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重返森林(ID:ToForests)



今天一大早天地变色

沙尘暴蓝色预警

空气污染指数直接爆表

噩梦般的沙尘又一次空袭北京城


而就在前两天

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

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已经成了如此模样



整个4月,腾格里沙漠经历了近半个月的大风沙天气

沙漠又向前推移了6米多

难道沙尘暴就没得治吗?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北京的沙尘暴发生频率已有了明显下降

说起来多亏了那些驻守在沙漠边缘的防沙卫士


当黄沙吞噬世界

他们就像勇士一样破除阴霾

还世界更多湛蓝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一位治沙人的故事

 


中国绿化基金会

腾格里沙漠治沙示范基地负责人

吴向荣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

手拿环境学本科和经济学硕士的文凭

却选择了一份最难“回本”的工作

驻扎腾格里沙漠基地

和沙漠化斗智斗勇


吴向荣最初种下的花棒已成林,一片花海

是沙漠边最美的风景


14年,他令黄沙开出一片花海

一条南北长约18.5公里

宽约为500-2000米

总面积达3万亩左右的锁边林绿化带

将腾格里沙漠嚣张东扩的步伐

止在贺兰山脚下


先来看看他和他的沙漠的视频

(时长5'22'',请在wifi下查看)



NO.1

吴向荣是土生土长的阿拉善人

小时候跟着父亲坐上用于“飞播造林”的农用播种机

看着种子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四散开来

好似长了翅膀的精灵

让沙漠有了灵动的活力

这一场景深深刻在他的心底



高三那年,他做了一个看似年少轻狂的决定:

去日本留学,学环境学


从天津出发,坐50个小时的慢船

那是他第一次感受阿拉善区域以外的春天

樱花唯美浪漫

朵朵娇羞粉嫩

日本的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此情此景并没有让吴向荣十分欣喜

反倒有些沮丧

因为在故乡阿拉善

他最不想过的季节就是春天

日日扬沙、黑尘暴肆虐

几乎见不着蓝天白云



他想,自己该为家乡做点什么了

学环境学了解该如何应对生态恶化

再学经济学研究如何在经济发展中治理环境

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实际做起来却不知该从哪儿下手


那年他的老校长听说有人在肯尼亚治沙

一下子对治沙起了热心

于是让吴向荣带了些种子回阿拉善种上

还来了几位日本的指导

1997年几个人有模有样地成立了

“日本国绿化世界沙漠协会”

那时一个日本城市最多有1700名会员



吴向荣常常提到:

“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这个事情要做这么长久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我们要做这么大规模

如果一开始我知道这个事情是这么艰难的话
可能,我会选择放弃”


但所有伟大的事情都源于开始实践的一刹那

后来在与沙漠漫长的厮守中

大家都渐渐离开了阿拉善

只有吴向荣留了下来

而这一留就是14年



NO.2

虽然有高学历傍身

但在种树这件事上

当初的吴向荣,的的确确是位门外汉


基地右侧的一条大道

是吴向荣沙漠种树的起点

每每提及这里他都显得不好意思:

“这些树都是03年那时候种下的

但是基本上都没活下来

所以我一般说自己是从04年才开始种树的”



榆树、胡杨、梭梭、沙拐枣、花棒、杨柴

哪种更容易成活?

新疆沙拐枣和内蒙沙拐枣有什么区别?

哪种灌溉方式更节约有效?

这些年,全凭着一腔热血去拼去闯



吴向荣的种树工作一整年排得满满当当

春季,是整年造林行动的开始

清晨8点前后

吴向荣带领着种树团队到基地上

育苗、浇水、修剪……


“一日没风,不叫内蒙。”

春天的阿拉善,一起风就起沙

几乎每天都会迎来扬尘天气

田地里的玉米、小麦刚长出嫩芽

就被风沙给打掉了



迎着沙尘暴和烈日

他们得与沙漠化争分夺秒

很多时候都得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


为了让每一棵树苗尽可能地成活

他们至少得花三年去精心管护


一年到头

只有在冬季,基地没多少事的时候

他才回日本与妻子、孩子团聚



然而一旦看不到茫茫黄沙

看不到基地的花棒林

他反而变得更焦虑了


怕有人来打猎、

怕一丁点的火星也会毁了这片林……

即使是短暂的休假

他也一刻也不得闲

还得为来年做整年的造林计划


NO.3

驻扎在阿拉善14年

团队里固定的种树人也才8人

基地周边只有11户农牧民

放眼望去

唯有茫茫黄沙相伴


▲内蒙古阿拉善腾格里沙漠生态锁边林


种树、种树、种树

这就是吴向荣的生活

日子无疑是清寂的

而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偶尔去趟城市还不太适应”


因为看似平静的沙漠中往往蕴含着感动与美丽

一棵树的坚持,一朵花的绽放

还有什么比沙漠植物更懂得生命的感动?


▲沙漠中屹立了400年的神树

▲5月,沙漠中的马兰花即将绽放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酝酿出的治沙理念

更切实、更需要人们的理解



他说,沙漠不需要被治理


阿拉善的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

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

广袤的土地上1/3是沙漠

1/3是戈壁

阿拉善人只能偏居在1/3的草原上


看到这里

你是否觉得需要有更多像吴向荣这样的人

种树来消灭沙漠?



然而,吴向荣说

沙漠不需要被治理!


沙漠本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它就像是一个加湿器

没了沙漠,水循环该如何维持?

真正需要治理的是沙漠化


因此,吴向荣提出了“锁边”概念

种植绿化带锁住沙漠的边缘

阻止沙漠的继续扩张

使得沙漠化的区域能够逐渐实现自我生态修复

而不是妄想着把沙漠变成绿洲




种树不只是为了种树


种植锁边生态林

是不是意味着树种得越多就越好?

吴向荣也曾这么想过


2007年的一天

基地里飞来一只喜鹊

沙漠里有动物是件好事

可没等他们高兴起来

这只喜鹊飞蛾扑火般地

用身体猛烈撞击房子的玻璃窗

掉在地上,飞起来再撞

一次又一次,直至死去

没人懂这是为什么

直到他们在林地里发现了三只已经死亡的喜鹊


沙拐枣上长了一种专吃植物花叶和果实的昆虫

一棵树活下来多不容易!

他们决定用农药来对付虫子

就这样,喜鹊们因为吃了虫子中毒而死


▲花棒树上的麻雀窝


这件事令吴向荣大为震撼且极为痛心

他意识到,种树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多活几棵树

究其根本

是想让恶化的生态环境有所缓和

与受损的土地重修旧好




树更要植心


锁边林最终是谁的?

自然最终是谁的?

是社会的

当社会的力量因为阿拉善的生态问题而聚集

整个社会的生态认知才会逐渐改变



有多少人知道

看似干枯了的树枝

只要枝头还有一点绿它就能活?

没有好好地去观察

怎能去认识自然



每年都会有一两千名阿拉善附近的中小学生

来到基地体验沙漠、亲自种树

今年世界地球日

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

组织了21名来自明星粉丝团的捐赠者

参与为期3天的探访活动


亲子互动、企业培训……

吴向荣并不只是一位在沙漠边缘的种树人

他要在人们心里种一棵树

唤起整个社会的生态认知


他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沙漠不可怕,沙漠化也不可怕

可怕的是人们内心的沙漠化”



吴向荣和基地最高的一株花棒


“我们要做的事情很简单

就是坚持种好每一棵树

在人们心中种好每一棵树!”

对于吴向荣来说

这便是种树最大的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史上最大规模大气污染防治督察启动,环保部有权了,治雾霾有戏了吗?

点击图片阅读 | 格斗KO太极,传统武术到底有没有真功夫,在双方再动手之前听他们怎么说

点击图片阅读 | 首提“桥头堡”,新推出的上海自贸区改革3.0有什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