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发行募资达12.31亿元的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尔生物),终于上市了。
作为海尔孵化并独立发展成型的一家科创板公司,海尔生物已成为生物医疗低温存储领域的领先企业,据其招股书描述,海尔生物通过对物联网技术与生物医疗低温存储技术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生物样本、疫苗、血液等场景持续的提供解决方案。
直到海尔生物上市的那一刻,投资者仍不禁好奇,白电行业起家的海尔,如何内部孵化并“再造”一个独立运营、业绩高速增长的垂直领域龙头。
多方获悉,海尔生物的成长与海尔内部的物联网战略和人单合一的管理文化的延伸不无关联。
一方面,海尔凭借其对物联网的独特理解,推动海尔生物逐渐成为所在领域的“新物种”,并在物联网产品与服务上获得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海尔“人单合一”的管理文化也促使海尔生物从当下的解决方案供应商进一步向生物医疗全生态平台缔造者的角色和方向进化。
作为海尔所孵化的“新物种”,海尔生物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海尔的物联网转型思路的一脉传承。
在公司介绍中,海尔生物即表示自身是基于物联网转型的生物科技综合解决服务商,为生物样本库、药品与试剂安全、血液安全、疫苗安全等应用场景提供低温存储解决方案。
通过招股书发现,在海尔生物的具体解决方案的落地过程中,物联网成为了关键要素。
例如在海尔生物打造的疫苗场景安全解决方案中,物联网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发现,海尔生物在提供疫苗流程服务时,就将参与疫苗流转和接种过程的人、机、苗三者全部实现了联网互通,从而保证了全流程的安全与可控。
“这个场景中,并不是简单的运用互联网实现一个预约或者查询谁给我打疫苗的问题,因为这都只是事前的联络和事后的追溯。”一位参与海尔生物疫苗服务场景的人士解释称,“相反将人、机、疫苗三者实现全时的打通,将流程管理的核心落地在‘事中’和过程服务上。”
“这不但提升了用户的安全体验,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疫苗流转接种全流程的安全保证问题,这是物联网较之前互联网更加升级的地方。”该人士评价指出。
事实上,对物联网模式的运用也助力海尔生物以更好的业绩实现了对科创板的冲刺。
据招股书显示,海尔生物近年来营业业绩不断提升,其2016年至2018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82亿元、6.21亿元、8.4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31.59%;2017年至2018年的归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也分别达到了0.60亿元和1.14亿元。
另据最新财报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海尔生物实现营业收入7.28亿元,较去年全年规模仅相差1.14亿元,同期实现归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达1.33亿元,则超过了去年全年水平。
“虽然科创板松绑了对企业的盈利要求,但是对于科技的商业转化能力也会有配套的考察,海尔生物的上市成功不断验证了物联网模式具有可行性,还具有非常明显的商业转化过程,在提高生态价值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内在价值。”一位观察海尔生物的券商分析师表示。
“海尔生物本身是做低温储存设备起家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公司的不同团队和创业单元会围绕旗下所接触的用户痛点来思考并形成可商业化的解决方案。”一位接近海尔生物人士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正是‘人单合一’将用户价值和自身价值相结合的机制,调动了这些创业单元的积极性,并投身到解决用户痛点、完善用户体验的事项中去。”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人单合一的推动下,海尔生物还有望在更多行业痛点中发现业务机会,并打造新的业务生态。
“人单合一的文化和平台化发展的思路,有能力帮助海尔生物进一步在更多场景下输出自己独有的解决方案。”上述接近海尔生物人士表示,“因为人单合一就是鼓励员工为用户创造价值,针对不同的痛点,相信会有更多的行业痛点被海尔生物所攻克,这个过程也会给海尔生物带来业绩成长。”
不仅如此,“人单合一”的文化亦被认为将帮助海尔创造更多个“海尔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