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在肺静脉附近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时常并发肺静脉狭窄(PVS),这或许与消融过程中对组织造成了高温损伤,引起纤维化和疤痕形成。虽然该并发症在经过调整后发病率大幅度降低,但仍需要加以关注。
最新的心律协会共识并不推荐在消融术后常规筛查肺静脉狭窄,导致真实的发病率无从知晓。由于缺乏有效地术后筛查,往往影响了肺静脉狭窄的早期诊断,直到几个月后患者出现症状才引起重视,这时狭窄已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肺内实质性的损伤。针对肺静脉狭窄,尽管已有肺静脉扩张和支架植入等方式进行治疗,但长期预后仍然未知。
为此,来自明尼苏达州的梅奥诊所心血管科的 Erin 博士带领其团队展开了前瞻性的观察研究,旨在评估重度肺静脉窄的临床表现和考察球囊血管成形术(BA)或 BA+支架术后发生再狭窄的风险。全文于今日发表在 Circulation 杂志。
研究纳入了 124 例重度 PVS 患者,研究时间从 2000 年至 2014 年。所有的患者由 CT 进行疾病确诊。其中,102 例(82%)患者症状明显。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疲劳和运动耐量降低。27% 的患者有咯血的病史。92 条静脉接受过 BA 治疗,86 条接受了支架治疗,41 条未治疗。可观察到 94% 的急诊手术成功率,且与初始治疗无关。113 例接受了侵入性检查的患者发现 4 例有较大的手术并发症,15 例发生较轻微的并发症。整体上看,42% 的静脉进展为再狭窄,包括 27% 支架治疗的静脉和 57%BA 治疗的静脉。3 年的整体再狭窄率为 37%,BA 治疗和支架治疗中分别有 49% 和 25% 的再狭窄发生率。
总之,随着非特异性症状的出现以及日益增长的专门用于肺静脉影像学检查的需要,肺静脉狭窄的诊断也急需调整。不管急诊手术时选择了哪一种手术方式,对成功率都没有显著影响。然而,相比较仅进行 BA 治疗,进一步支架植入可以明显减少继发肺静脉再狭窄的风险。
国内方面,早在 2004 年前后,北京的马长生教授等便有了相关的研究,如探讨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以降低肺静脉狭窄的风险以及多螺旋 CT 评价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有效性。
2008 年,径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也有了对规避消融术并发肺静脉狭窄的建议。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应尽量在肺静脉开口处心房侧进行,避免静脉内消融以减少肺静脉狭窄的发生。冷冻消融可以减少或避免肺静脉狭窄的发生,可反复多次进行。对肺静脉内消融后有相应症状、高度怀疑肺静脉狭窄或闭塞者,应在消融 3-6 个月后常规磁共振或 CT 检查。
共识还进一步指出了肺静脉狭窄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以及其预防措施,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临床特征
近期随着环肺静脉前庭消融的广泛开展,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肺静脉狭窄有无临床症状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狭窄血管的支数及狭窄程度有关。单支程度较轻的肺静脉狭窄通常并无症状,而单支完全闭塞的肺静脉或多支肺静脉同时狭窄则多具有症状或体征,但症状与体征均无特异性。
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其次是咳嗽,通常呈持续性;其他还包括胸疼、血痰、低热、反复发作且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肺部感染等。
2. 治疗
应遵循原则:
①无症状的肺静脉狭窄除持续抗凝预防肺静脉血栓形成外无针对性治疗。
②症状性肺静脉狭窄药物治疗无效,通常需要进行介入治疗以缓解狭窄。
③现阶段症状性肺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虽有非常好的即刻效果,但消融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却很高,可高达 50% 以上,而且有的患者即使经过多次介入治疗仍难获满意疗效。
3. 预防
现阶段房颤肺静脉消融术中应采取以下措施以减少肺静脉狭窄的发生:
①消融的靶点应在肺静脉的口外;
②细致解读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标测结果,尽可能做到少放电;
③试用其他消融能量,如超声、冷冻等,采用射频能量时消融温度勿超过 50℃。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三维标测并不能完全避免肺静脉狭窄的发生。
在心血管时间主页的对话框内:
回复 房颤 ,即可查看《2016 年欧洲非瓣膜性房颤新型口服抗凝药指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