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妇女  ·  开工加油!致每一位启程的奋斗者 ·  昨天  
中国妇女  ·  开工加油!致每一位启程的奋斗者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最近的中产,开始穿百元拉夫劳伦平替了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最懂省钱的年轻人,瞄上了去澳门“0元游”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2024,我们在轻与重中寻觅答案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2-28 21: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记录了《三联生活周刊》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共同探索的2024年人们的经历与感悟。通过不同人的故事,反映出人们在面对人工智能变革、工作压力、自我接纳以及内心矛盾等挑战时的体验。同时,文章提出了关于‘轻与重’的哲学思考,鼓励人们从内耗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己的节奏和主体性。随着2025年的到来,文章呼吁人们重新寻找自己的节奏和生活方式,活出真实的自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不同人物故事反映2024年的复杂体验

文章中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的真实体验,如工作机器、人工智能变革、直面真实等。

关键观点2: ‘轻与重’的哲学思考

文章引用了米兰·昆德拉的哲学思想,探讨了‘轻与重’的主题,分析了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轻松与压力时的困惑和追求。

关键观点3: 摆脱内耗,找回自己的节奏

文章鼓励人们从内耗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己的内心节奏和主体性,建议人们关注当下的现实,勇敢面对问题,接纳自我。

关键观点4: 活动推广与读者互动

文章结尾处进行了活动推广,邀请读者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对2025年的期待,同时介绍了活动的发起人和相关团队成员。


正文

2024年即将过去,我们要如何形容这一年?


《三联生活周刊》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一起走向城市的深处,在街头、在菜市场、在办公大楼里、在人们的家中,与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话,共同讨论我们所见证的这一年。



在这一年中,有人把自己变成了工作机器,在无法卸下的责任中间疲于奔命;也有人面对人工智能的变革浪潮,寻找与它相处的方式,为未来社会写一个答案;有人把压力化为“搞抽象”的动力,在万事万物里找乐子,获得前行的勇气;更多的人,他们选择直面真实,接受现有的一切,接纳自己,看见自己的感受,带着新的力量,去重塑眼前的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 《没有一个词可以形容2024》 ——所有的故事,无法被简化,一切的复杂性,由我们自己感受。



我们将访问结果制作成一支视频 《没有一个词可以形容2024》 ,在视频里,所有的人际遇不同,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自己找到一个答案。


点击观看视频


这是“年度最后一杯酒”项目的第二年。我们想象,在年末,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坐下来,把自己的情绪,用一杯酒的时间,倾倒出来。尽情诉说以后,就可以带着新的力气,走向新的一年。


喝下2024年最后一杯酒,希望在今天的文章和视频中,你能够找到属于你的答案。



2024,我们在轻与重中寻觅答案

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在2024年的岁末,我在北京一家叫做刺鱼的书店遇到了90后店员子木。子木腼腆害羞,喜欢一个人读书,但是这一年图书市场异常艰难,大家都不愿意再花钱买书了,也很少有人来线下书店,于是子木下了很大的决心去放下腼腆,开始在线上做直播讲书卖书,慢慢也积累了一些忠实的读者,甚至有远在云南的陌生人也会连麦进来,一起分享他们对书籍的热爱。



我问子木,2024年就要过去了,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子木非常诚恳地告诉我,他想成为一名“穿墙者”——我们身边有太多堵墙,有有形的墙,有无形的墙,有水泥砌成的墙,有用书堆成的墙,还有开满鲜花的墙,我想穿越这些墙,看看墙外的世界。


这一年里,很多人或许都像子木一样,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挑战和停顿。现实的阻力就像一面高墙,每当我们鼓起勇气,想要重整旗鼓出发的时候,这堵高墙就硬生生地将我们挡了回去。


这些时刻可能发生在工作中的瓶颈,可能藏在一段关系的僵局里,也可能出现在面对自己内心矛盾的挣扎中。




我们面对的“轻与重”问题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通过几位恋人复杂纠葛的爱情故事,探讨了远远超出情感范畴的哲学问题。而贯穿这些故事始终的核心主题,则是“轻与重”。


昆德拉以尼采的“永恒轮回”作为理论的起点。尼采认为,如果生命是永恒循环的,那么每一个选择都会因其无限重复而承载无比的意义和重量——这是生命之“重”。然而,昆德拉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另一个视角:如果人生只有一次,那么每一个选择都没有参照,因而是“轻”的。



昆德拉这样写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轻与重相互对立却无法分割,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张力,让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微妙的美感。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种张力并不陌生。当我们被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时,渴望放下一切,感受自由的“轻”。这种轻松可能是一次无计划的Citywalk,一个发呆的下午,或者暂时摆脱家庭和工作的束缚。然而,轻松若是持续太久,又会让人感到迷茫和虚无,好像总觉得少了一些活着的实感。



此时,我们又渴望一个支点,让生命再次获得重量和方向。这种支点可能是一段值得专注投入的关系,一份热爱的事业,或者是一个让人心安的梦想。它让人从虚无中回归,让自由与责任形成新的平衡。


这是我们面对的“轻与重”问题。



告别内耗,

从思考“轻与重”开始


这一年里,“内耗”这个词被频频提起,如何治疗内耗也成了很多人想解决的问题。内耗往往源于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我们担心自己被这个时代抛下,被年轻的一代超越,甚至被AI工具取代。于是,我们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厚重的盔甲,每天打量自己、审视自己,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


盔甲虽然保护了我们,却也让我们变得沉重不堪。我们开始疲于追赶、比较,总想着“我要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但这份“更好”并不总是出于对自我的真实追求,而是对外界期待的迎合。


如何摆脱这种沉重感?答案或许在于重新认识“轻与重”。



当我们内耗时,往往是将自己变成了“他人眼中的客体”。但实际上,我们的感受、我们的独特性才是主体。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些目标是否来自我的内心,还是出于对他人评价的恐惧?”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快速变化,不确定性是它的标配。与其试图躲开,不如试着接受。轻盈,不是逃避重量,而是学会灵活地面对它。


内耗常常让我们过度关注未来的“可能性”,忽视了当下的“现实”。停下来,问自己:现在的我,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让每一个小小的决定积累成生活的自信,而不是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不断否定当下的自我。



内耗也让我们习惯了沉默、自我批评,甚至默认“我不够好”。当你在已经习惯的日常里发现“问题”的时候,不妨尝试为自己发声,说出自己的疑惑和真实感受。可以多问问自己——


“你觉得呢?

这是你想要的吗?

今天,你是想成为谁,

还是更愿意接纳现在的自己?”


这些看似简单的提问,其实是在建立我们与自己对话的通道。这个过程不仅帮助我们剥离外界的干扰,也让我们接近那个鲜活的、真实的自己,慢慢重拾我们的主体性。我们会明白,轻盈并不是躲避任何重量,对一切的逃避,而是选择那些真正有意义的负担。勇敢,不是要做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英雄,而是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问题时有迎难而上的力量,同时也拥有在脆弱中对自己温柔以待的宽容。


勇敢,是在挫败时承认:“我尽力了,但我也允许自己偶尔失败。”勇敢,是在被重压包围时,放下一切对“应该可以”的执念,对自己说:“这一次,我先好好休息。”勇敢,不在轰轰烈烈的成就里,而是藏在那些被忽视的微小时刻里。我们无法成为完美的人,但我们可以成为完整的自己。



昆德拉说:“人生是一种永不重复的实验。”这句话也是在提醒我们,人生的本质在于独特性,我们在轻与重中寻觅答案,也在这个过程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找回属于自己的内心节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