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剧院与艺术
我们将定期为您提供剧院艺术信息(舞蹈、戏剧、歌剧&古典音乐等)以及实时的文化产业市场新动向..欣赏艺术,丰富您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男人不爱老婆,会有的9个迹象 ·  3 天前  
新华每日电讯  ·  400年历史的“庙会之首”,今天什么样? ... ·  4 天前  
国家人文历史  ·  1900年想在唐人街探案,得先知道这份本地指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剧院与艺术

一次爱的教育 |《最后一头战象》美琪大戏院开演

剧院与艺术  · 公众号  ·  · 2019-01-25 18:27

正文

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木偶剧团,联合出品的人偶剧《最后一头战象》,继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的惊艳亮相后,于美琪大戏院再次与观众见面。



《最后一头战象》改编自沈石溪的同名小说。原著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是一个关于爱和别离的故事。舞台剧版本由知名导演何念,携手舞美设计沈力团队与灯光设计任东生团队,联合国际顶尖的英国多媒体设计59 Productions团队共同制作完成。


在最初接触到这样一部“儿童作品”时,导演何念被其间的深意击中了。他认为这是一部超越普通儿童文学的优秀作品,同样值得成年人用心阅读。在将其改编成舞台剧的过程中,何念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与象、人与自然、生命与死亡的关系,并希望通过这部剧将活着的意义呈现给观众。



故事发生在云南国境线上的小镇打洛。在那里,人与大象和谐共处,生活美好。直到有一天,战争打破了所有的平静。为了抵抗日寇的侵略,打洛人组建了一支“象兵”部队,人与大象形成了特殊而深刻的共同体。

 

战争是残酷的,八十头大象几乎全部阵亡。故事的主人公波农丁,从小便是孤儿,与伙伴昆歌、小象噶羧相依为命,一起长大。当战争的硝烟弥漫到打洛,昆歌毅然参军,噶羧也用尽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征战沙场,他们都牺牲在了前线……在无法避免的伤害与杀戮面前,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所爱的一切?当他们为了保护我们而离去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这是导演何念在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里更想讨论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让小朋友们理解剧情,感受故事背后的家国情怀和生死抉择里的忠贞勇敢,从而展开更多的讨论与思考,1月23日下午两点,剧组在美琪大戏院组织了“寒假第一课:《最后一头战象》亲子活动”,揭秘舞台剧幕后的故事。


首先,剧中扮演“吕团长”的青年演员尹立乾介绍了《最后一头战象》从文学作品到舞台剧的制作过程。在来自中西方的顶级制作团队共同努力下,才有了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蒙太奇式的叙事手法,将燃情岁月一幕幕呈现在舞台上;借助多媒体再现的战争场面,带着观众穿越时间的长河,感受到特殊年代所留下的震颤。


在戏剧的场域中,观众们获得了完全不同于文学、影视作品的体验。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用国际舞台的表现形式讲述了一个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故事,是一次成功的中西方戏剧艺术的对话。



紧接着,象偶设计师冯呈祥带着在场的小朋友们一起用彩纸叠出了栩栩如生的“大象”,并详细讲解了设计与制作的过程。


说起来,剧中“大象”的造型设计可谓煞费苦心。偶“象”们全身由不锈钢、碳纤维和木板支撑,按照亚洲象等比例制作,突破了传统制偶技术的局限。设计团队还特地请来华东理工大学的科研小组,为象偶量身定制了尖端数控技术,提升战象的灵活度。战象的从无到有凝聚了上海木偶剧团研发智慧,是对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是海派匠心的灵动呈现。



当然,舞台上“大象”们的活灵活现还离不开操偶师们精彩的演绎。来自上海木偶剧团的操偶师邢懿也在现场分享了许多操纵象偶的心得,尽管已经使用了超轻泡沫,但象偶们依然重达160斤,需要改变传统的演员岗位设置,由三位操偶师同时操作,保持协调的同时完成程式化的表演动作。


为了更完美的呈现,演员们闭关苦练半年,通过实地摸索大象习性以及增强体能培养默契,最终达到了“人偶合一”的效果。该剧的创排不仅是国际舞台效果的展现,更是传统海派制偶技艺的突破和升级。



最后,剧中的小象“噶羧”与在场的小朋友们进行了亲密互动,不少小朋友还亲身体验了一番操偶师的工作,他们纷纷表示“非常开心能参加这次活动”。

 

据悉《最后一头战象》将于1月24日到1月27日在美琪大戏院上演,共计上演五场。3月,《最后一头战象》将着重在剧本、制作以及表演等方面进行大幅度修改和打磨,更强调以大象为第一视角,突出人与象的情感改变,用艺术手段表现大象鲜明的体态特征,进一步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力求达到戏剧表达的节奏感和流动性,打造中国第一部现代人偶舞台剧,并让中国传奇故事走向国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