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收听本节目,请点击文章底部左下角
↓↓↓
阅读原文
1924年6月,广州,珠江边上的长洲岛从寂寂无名走向生机勃勃。其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培养革命军人,挽救中华,孙中山在各方帮助下,在这里创办了黄埔军校。“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写在军校大门的这副对联,见证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黄埔师生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同窗学习,并肩作战;而随着历史风云的变幻,他们又分道扬镳,兵戎相见。在黄埔,既有三民主义教育,又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它既是国民党军队发育的摇篮,又是共产党暗暗成长的重要土壤。
那么,军校创办之初,作为筹备委员会负责人的蒋介石为何撂挑子不干了?为什么说黄埔军校是一所速成学校?校门口那幅著名的对联出自何处?学员们是怎样学习生活的?而学校的教官又来自哪里?蒋介石在军校里是怎样的状态?面对蒋介石的暴脾气,陈立夫是如何回怼的?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来到黄埔的学生们,最后为何分成两派势同水火?在黄埔军校建立过程中,苏联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借助苏联帮助起家的蒋介石又因何与苏联决裂?本期节目,李涵为您讲述:黄埔风云(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举行,正式确定“联俄容共”政策,并将筹备中的军校正式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军校选址广州东面珠江口黄浦区的长洲岛上,因此俗称黄埔军校。孙中山提名蒋介石、廖仲恺分别担任校长和党代表,有人不同意,请孙中山自兼校长,孙中山忿然说:“如果不叫介石当校长,宁可不办。”孙中山坚信蒋介石可以担负重任,“将蔚为军官中之大器”,训练出“民国第一劲旅”。苏联方面显然也赞同孙中山的决定,认为蒋介石有日本留学的资历,最重要的是按照他们的标准划分,蒋介石当时属于“国民党左派”。
蒋介石随即由上海赴广州,先任黄埔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个多月,他就丢下一封辞职信不告而别。究竟什么原因导致蒋介石出走,说起来比较复杂。浅的层面,把持广东财政的滇系军阀杨希闵极不配合,麾下军长范石生当众奚落蒋介石:“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学校,你那几根‘吹火筒’,我只派一营人就可以完全缴你的械。”为了经费问题,廖仲恺常常夜里要到杨希闵的烟床旁等他签字,才能领到款来,送去黄埔军校。深的层面,蒋介石对苏俄的看法不为孙中山等人重视,蒋介石提醒廖仲恺,不可太一厢情愿的相信苏联,“应有事实与主义之别,吾人不能因其主义之可信,而乃置事实于不顾”。蒋介石认为,苏俄没有诚意,苏联人的话顶多只有三分可信。
孙中山正在改组国民党的兴头上,黄埔军校又离不开苏联的帮助,蒋介石的意见自然不便公开讨论,甚至还得刻意的向苏俄顾问隐瞒。孙中山只好耐心的劝蒋介石:“这个筹备委员会的委员长须任劳任怨,勉为其难,从艰苦中去奋斗,百折不回,以贯彻国民党牺牲之主张。所请辞职,碍难照准。”2月29日孙中山又紧急致电蒋介石:“军官学校以兄担任,故遂开办,现在筹备即着手进行,经费亦有着落,军官及学生远方来者,逾数百人,多为慕兄支持校务,不应使热诚倾向者失望而去。且兄在职,辞呈未准,何得拂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误。”3月2日、14日,蒋介石先后给孙中山、廖仲恺写了长信,娓娓表白自己的委屈与政治主张。孙中山部分满足蒋介石的要求,财政归并廖仲恺负责;戴季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解决胡汉民、许崇智的任职问题。经过多方撮合、规劝,蒋介石方于4月21日重返广州。
叶剑英时任粤军第2师参谋长,协助筹办军校,虽然不明究竟,但对蒋介石中途辞职相当愤慨,他后来回忆说:“蒋介石闹个人意见悄悄去了上海,直到孙中山表示要另请别人时他才返回军校。那时真正懂得中山先生建军思想的是廖仲恺先生,而不是蒋介石。” 不管外界如何众说纷纭,孙中山依然信任蒋介石,5月3日特任命他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首次招考结束后,黄埔一期正取生与备取生于1924年5月5日及10日分别入校。据宋希濂回忆,当时他们在南堤码头处集合,然后分乘数艘民船,由小火轮拖带驶往黄埔长洲岛,历时约一个小时。这样,黄埔军校就算正式开张,俨然成为跃马谈兵之所了。
黄埔长洲岛是珠江口的一座孤岛,岛的面积并不大,还不到12平方公里。黄埔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正式校名“陆军军官学校”的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所写。大门口外,有这样一幅有名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这幅对联出自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号召全体师生:“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不“贪生畏死”。
大门进去后的走马楼即校本部,这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是军校的主要建筑,当时校内各部及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都设在这里。据宋希濂回忆,当时校舍大多为一楼一底,寝室大小不一,有住二三十人的,也有住七八人的,大家睡的都是木制双层床。
上岛第一个月,一期生主要操练军人的基本动作规范,如立正、敬礼、集合、整队、正步、跑步等。开训半个月后,每人发了一支步枪,以了解枪支的基本性能并开始射击训练。一个多月后,即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正式的开学典礼,孙中山先生及国民党要人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等全部到齐,孙先生做了两个多小时的演讲。
事后,让学员记忆犹新的有两件事:一是陪同孙中山出席典礼的宋庆龄短发黑裙,仪态优雅;二是胡汉民宣读总理训词,“三味煮鸡,萝卜大葱……”,一口的广东客家话让很多北方学员听后如坠云里雾里,最后看了文告才明白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由此,“三味煮鸡,萝卜大葱”的段子也成了学员们开饭前最流行的笑谈。
军校创办之初,学员们可没那么多“三味煮鸡”可吃。事实上,军校经费极为紧张,其最初的开办费10万卢布还是由苏联提供的。此后,筹办经费主要由廖仲恺负责。据廖夫人何香凝回忆,黄埔军校开办时常无隔夜之粮,廖仲恺为筹措米饭菜肴经费,时常要忙到深夜两点多钟才回来。
在此情况下,黄埔一期生的生活条件自不乐观。当时,校内实行“共食制”,每6人一桌,每桌4小盘菜,教员与校长蒋介石也都亲临食堂一同就餐,学员们须等到蒋介石拿起筷子之后才能吃饭。学员吃饭的时间限定在10分钟,时间一到,值星官即发出“起立”的口令,此时,学员必须放下碗筷,离开饭厅。
军校生活,难免刻板紧张。每天5点天未大亮之时,校内即吹起床号,学员须立即起床并快速洗涮着装,整队集合点名。之后,先做体操,然后跑步、练习喊口令,跑步要跑1个小时才能休息。
对于黄埔军校及其学员来说,时间确实宝贵。时任军校教授部主任的王柏龄就回忆说,军校筹办之时,其他人都认为训练期间至少1年,而蒋介石独称3个月,并说如果再延迟的话,中国可能在此期间已经亡国云云;最后,才折中为6个月。将通常军校两到三年的课程在半年之内授完,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了。所以,有人将黄埔军校称之为速成学校。
据徐向前回忆,黄埔的军事课主要讲典范论和四大教程,如《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以及《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另外还设有《军制学》《交通学》《实地测图》。总之,军校训练从单兵动作到排连营,行军、宿营、战斗中的联络与协同,都依次循序实施。
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教官的有两部分人,一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一是保定军校毕业生,这些人有当教官,也有当区队长的。当时,军校每天的训练和生活都很严格、紧张。徐向前回忆说,军校操场紧靠珠江口,涨潮时操场里的水都漫过了脚,但照样要出操;一个学生发10个毫子零用钱,但因不准出黄埔岛,连这点钱都花不完。
蒋介石的办学理念是,“不要以为学习与打仗是两回事”。因此,军校非常强调演习与实战,术科除在操场基本教练外,大半都是在野外演习。而每逢演习及战事,军校上至校长、军事总顾问,下至各科教官,均随队出征并利用战斗间隙展开教学。当然,这种学习方式是非常残酷的,如蒋介石对后几期学员讲话中透露的,在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及第一、二次东征后,“第一期学生而今只存140名,其余非死即伤”。此时,距黄埔一期生毕业还不到一年半。
黄埔军校开学后,蒋介石专心致志主持校务,平时出入军校,总是一身崭新戎装,足登乌黑锃亮的长筒马靴,外加一副雪白手套,看上去威风凛凛。据教育副官季方回忆,“校长蒋介石在初期看起来,严肃认真,大有励精图治之概。他常在清晨起床号一落,即巡视员生宿舍,午餐、晚餐也都亲临食堂就餐”。曾经的校长夫人陈洁如感叹“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家”,只是每天早晨的军号声多少令人讨厌,“我与介石一起起床,以招呼他上班”。陈洁如说:“整个军校就像一座城堡,一般人不会随意常常进出,因为每次穿越前面大门,值勤卫兵都会极隆重的举行枪礼,这使我有点紧张。”
战术教官顾祝同、刘峙、陈继承等人起初颇不习惯早起,蒋介石立刻召集全体官长训话,严厉批评“早间点名前,各队官长起身者寥寥,此可证明精神缺乏,不能尽忠职务。嗣后宜努力振作,对于职务不可有丝毫疏忽”。刘峙后来说:“从早晨五点起床到晚间九点半熄灯,没有片刻时间是虚度的,在当时军阀横行的中国环境中,别处哪里找得到这样有力量的军事学校。”
黄埔一期学生李默庵认为,蒋介石对于军校初期的贡献是显著的。新生入学,他总是逐一了解学生本人和家庭情况,尽管学校经费紧张,但只要学生家庭确实有困难,一般多少给予补助。李默庵现身说法:“我在毕业后,有个把月的时间患了伤寒,住进医院套间病房疗养,费用由校方承担。那时的黄埔生生病住院,不管住什么样的医院,花多少钱,蒋都答应报销。类似这样一些关心学生的事例很多,对调动黄埔生的革命热情起很大作用。”
康泽也是黄埔一期知名人物,他眼里的蒋介石更令人生畏:“听他演讲十分严肃,煞有介事,谁都不敢乱放一个屁,怕他当场喝斥。有一天早上结束早操,他从后院走过来,大家还没有看见他,就听到他骂值日班长站的位置不对,咆哮如雷,真是吓人。另一个早晨,刚吹起床号,他到一个连部,那个连的副连长还没有穿好衣服,除了当场挨一顿大骂之外,并受到撤职禁闭的处分。”英文秘书陈立夫忍不住当面吐槽:“校长,你的脾气很大,他们被骂的人受得了,我是受不了,如果你拿对他们的态度对我的话,那我明天就卷铺盖走路。”蒋介石有些尴尬,往后20多年还真没有对陈立夫爆过粗口。
张申府曾任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觉得蒋介石虽脾气暴躁,难于长期共事,但工作负责,“要求学生极为严格,日常事务无不一一过问”。比如第一期学生中有不少来自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份,他们吃不惯南方的白米饭,蒋介石就指示准备面食,又拿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鼓励北方学生:“我从前在保定军官学校的时候,校里南方学生吃面食,当初也是吃不惯,后来过了一个月之后,觉得面食非常好吃,并且只要吃面食了。”再如针对痢疾与脚气病,蒋介石指出有些学生过于贪凉,晚上睡觉不仅不盖毛毯,甚至衬衣都不扣,规定以后无论天气如何炎热,都要预防着凉。蒋介石告诫军校官兵:“国民党的成败,完全在我们这个学校的身上。”
黄埔军校学习苏联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办学方针。孙中山任命鲍罗廷、加伦为政治、军事总顾问,蒋介石很有政治头脑,处处不忘迎合苏俄顾问,号召学生“我们要党成功,主义实现,一定要仿效俄国共产党的办法”。鲍罗廷讲话很有一套,他说:“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火车头,而且是健全的火车头,对吗?但既然是健全的火车头,为什么有时会出轨,有时会摔倒呢?是煤炭不好吗?是机器不行吗?是螺丝钉不好吗?都不是,而是支持孙中山这个火车头行进的两条铁轨中有一条是华侨、留学生、知识分子,这一条铁轨还可以,但另一条却是旧式的军阀部队,实际上不是铁轨,而是腐朽的木头,所以就会出轨、翻车。”
按照先建校后建军的设想,蒋介石在开学典礼半个月后即成立“革命军事研究会”,进行调查国内外军政动态及计划筹建革命军等工作。就形式而言,孙中山的大元帅府可称为当时中国最进步的政权,但在部分广东商人看来,广东长期受到军事滋扰,有必要扩充商团武装。
1924年8月,广州商团与政府的矛盾持续扩大,孙中山下令廖仲恺、蒋介石扣留商团通过洋行外购的一批枪械弹药。枪械被扣后,商团反应激烈,罢工、罢市、游行请愿,严重挑战广州军政府。随即,孙中山率领支持他的粤、湘军移师韶关。10月9日,孙中山致电蒋介石:“望即舍弃黄埔一孤岛,将所有枪弹并学生一齐速来韶关。”但蒋介石不同意,回复说:“埔校危在旦夕,中正决死守孤岛,以待先生早日回师来援,必不愿放弃根据重地,致吾党永无立足之地。”
那么,孙中山、蒋介石和黄埔军校是如何度过这次危机的?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来到黄埔的学生们,最后为何分成两派势同水火?在黄埔军校建立过程中,苏联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借助苏联帮助起家的蒋介石又因何与苏联决裂?明天李涵继续为您讲述:黄埔风云(上)
《同舟共进》冯杰 金满楼 沈虹 韩福东
收听本节目,请猛戳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