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罚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故君先见所赏则臣鬻之以为德,君先见所罚则臣鬻之以为威。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几天,关于中文科技期刊的讨论突然热了起来。关于这件事的利弊得失,其实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只是说得有些过于文绉绉的、不那么好懂,我用大白话说几句,算是凑个热闹吧。
首先想说的是,这件事情的要点,胡升华老师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当今科学已经不单纯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事情,已经是国家战略,重视中文发表论文是国家战略的体现,支持中文期刊、中国期刊是中国学者的责任。”下面就是我的解读。
讨论这件事,要从三个方面来看。政府、单位和个人,他们的利害各不相同,所以对中文科技期刊的期望也不同。个人是为了发表文章、求名求利,其实也就是谋生;单位是为了便于排序,上争功、下管人,其实也就是管理;政府关心的是全方位覆盖的科技队伍,哪个领域都有人干活,而且还要比较能干、比较积极地干活。
对于这三个方面来说,科技期刊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比如说,如果真的以文章发表于中文期刊上为目的,那简直太容易了。政府只要说一句:从明天起,一切科技奖励都以中文文章为准,不管你是申报自然科学奖还是评选院士杰青,统统以此为准。那么绝对是立竿见影,《物理学报》强似PRL,《科学通报》猛于Nature、Science。说什么今后的院士评选需要一篇中文代表作?太小家子气了!
那么现在为什么要吵吵中文科技期刊呢?因为科技文章很值钱。对于个人来说,固然是晋升之道,但这还是小的,因为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值钱,就是得诺奖的文章也不值钱,你不发表自然有人发表。对于政府来说,大量的、可搜索、可利用的科技文章很值钱,这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储备。举个例子就明白了,你的个人信息固然很重要,但只是对你自己重要而已,缺了这份信息,并不妨碍马云、马化腾发财,但是,只有大部分人的信息都为我所用,我才能战胜二马甚至盖茨巴菲特。
既然这么重要,那么以前怎么想不到呢?原因很简单,以前没有钱啊。三十年前,大家发文章可都是发在国内的,后来为什么都往国外投稿了?有人以为是因为南大宣扬“SCI才是硬道理”,其实不是的,原因就是那时候国家没钱、养不起科技从业人员,也见不了大家自生自灭,就指了一条明路,千里挺进大别山、因粮于敌,趁机还可以往洋人的知识仓库里灌点水,让他们也难受难受!我这可不是说,我们的文章质量都不行,显然,为了有效地灌水,必须要有好东西,要让人家有掐尖的欲望才行,关键是性价比,包装很重要。为了鼓励大家,还在职称评定、人才评选、科技奖励方面做了各种倾斜规定,其实,这点小钱只能起到城门立木、千金买马的作用,与维持成体系的科技队伍相比,根本就算不上事的——但是没办法,没钱谁也没办法啊。
为什么现在又想起收回来了呢?因为经过几十年的锻炼,队伍成长起来了,不能老给别人做贡献了。更重要的是,现在进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科技信息越来越值钱了。碰巧兜里有了些钱,那就试试看呗。可惜,大家都在外面玩疯了,散养多快乐呀,谁愿意回来啊?再者说,光动嘴皮子、不撒粮,谁回来谁饿死啊。现在又不是真的那么有钱,所以先宣传宣传再说,至少也算是透个口风吧。
好了,形势分析就讲这么些了,再谈谈细节吧。中文科技期刊的问题是什么?太少了、太慢了、太不利于管理了。稍微阐述一下就是。发稿量太少、发稿速度太慢,不利于个人发展,但是,现在已经有了显著的改观,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开始谈这件事情的物质基础。中国科技从业人员的集中化管理太多了,哦,说人话就是,同行都呆在一起,利益冲突太大,山西大学的人发《山大学报》不要太容易,西山大学的想发就不要太难了,结果造成两家单位的领导都没有办法给大家排序、不容易管理,政府就更没有办法了。这个问题目前没解,所以中文科技期刊这件事现在也只能是说说而已。
其实,发文章跟其他事情一样,主要是个利益问题、管理问题,空口说白话恐怕是不行的,看着别人赚大钱、可是自己手上连小钱也没有,恐怕也是不行的:
手里没把米,鸡都叫不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72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