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通识联播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由北大、清华、复旦、中大以及浙大、南大、武大、厦大、重大、港中文等大学十所高校组成。联盟特开设通识教育平台,探讨通识教育理念,介绍核心课程知识,促进高校交流合作,发布相关资讯信息。关注通识联播,锁定中国通识教育实践最前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政策有变!事关驾驶证申领→ ·  昨天  
直播海南  ·  这笔钱别忘领,明起预约!小心这些信息→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海南4名干部被查处 ·  3 天前  
直播海南  ·  高考时间,定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通识联播

选课参考 | 2024秋北京大学通识核心课程 · 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通识联播  · 公众号  ·  · 2024-09-04 18:00

正文


北京大学2024年秋季学期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四个系列:Ⅰ.人类文明及其传统 Ⅱ.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Ⅲ. 艺术与人文 Ⅳ.数学、自然与技术。 本期推送将重点介绍系列II .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2024秋季学期开设的四个系列通识核心课程完整版已在往期发布( 点击查看 ), 欢迎大家关注!



2024年秋季学期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最终请以实际开课情况为准)


课程号:12733050

课程名称:环境与发展

开课系所: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分:2

授课教师:王奇

课程介绍:环境与发展这门课程主要以环境专业本科生与对环境问题有兴趣的其他专业本科生为授课对象,课程内容以环境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主要分为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两个单元共13章节,通过多个典型案例或文献的分析与讨论,深入剖析环境问题的产生经济与社会原因及解决对策。课程以“典型案例文献—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点评讲授—过程交流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过程中关注多个学科之间如何交叉融合以解决全球与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这门课程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与潜能,使学生可以掌握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基本知识及最新进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与若干问题的交流研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勤于思考、勇于质疑、既破又立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锻炼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抽象概括、观点形成、知识运用、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师各种点评与反馈提升学生思路清晰、观点准确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相关链接:

课程大纲|环境与发展


课程号:02035100

课程名称:学术写作与表达

开课系所:中国语言文学系

学分:2

授课教师:孙华、苏彦捷、张久珍、陈江、宋亚云、邢滔滔

课程介绍:本课程为通识核心课,建议在本科一年级修习。课程通过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信息素养与新型文献资源利用、 逻辑和分析性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词汇语法修辞、高效与高质量的表达呈现五个模块,提升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关链接:

选课推荐 | “学术写作与表达”:新学期,让我们一起点亮学术写作全技能

走进课堂 | 云端相聚,别样精彩:本学期学术写作与表达课程圆满结课!


课程号:02433050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政治学

开课系所:国际关系学院

学分:3

授课教师:王勇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修课同学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领域——国际贸易政治的基本历史、基本理论以及相关基本问题,培养分析国际贸易政治问题的基本能力,教学重点包括介绍国际贸易政策与全球贸易体制形成、发展的动力、过程、规律与运作规则。主要教学内容有:国家、社会、利益集团、国际因素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中的互动关系;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政策过程研究;多边贸易体制(GATT与WTO)研究;利益集团在贸易政治的作用等。

相关链接:

课程大纲 | 国际贸易政治学

优秀作业|欧盟碳边境协调机制


课程号:02432440

课程名称:国际法与国际关系

开课系所:国际关系学院

学分:3

授课教师:赖华夏

课程介绍: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密不可分,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与世界历史演变的核心议题。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民族国家体系、为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奠定基础,到殖民帝国借用国际法为谋求势力扩张和资源攫取构建合法性,到《联合国宪章》成为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根本原则,国际法在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演进进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法也是理解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核心问题。清末民初,国际法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签署并参与制定多项国际条约,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参与国际秩序的关键举措。国际法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变革。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南海仲裁案、中美贸易战为代表的国际法问题成为中国外交面临的紧迫挑战。

本课程采取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交叉学科方法与视角,重点讲授国际法的基本原理和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前半学期介绍国际法核心理论和历史;后半学期以前半学期讲授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按照国别和专题,重点讲述中美两国的国际法实践、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和国际环境法。课程侧重分析国际法规则的历史语境、政治基础和意识形态,通过案例分析阐明国际法与国际秩序如何相互建构,深入理解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国际法的核心原理和分析工具,并初步具备将这些国际法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国际关系分析的能力。为更好地服务于这一教学目标,课程在课堂讲授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将充分运用课堂练习,由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决议、国际法院判决、政府声明等一手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原理、理解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之间的复杂互动。

相关链接:

课程大纲 |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

走进课堂|《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助教心得与学生课程感想


课程号:02432210

课程名称: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开课系所:国际关系学院

学分:3

授课教师:汪卫华

课程介绍:民主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也是当代政治科学讨论的核心议题。这门课程将围绕民主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争议,提纲挈领地讨论民主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民主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政治文化、国家能力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现代西方民主进行反思,为认识和讨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相关链接:

优秀作业|马来西亚民主的现况和未来——读罗伯特·达尔的《论民主》后


课程号:02930188

课程名称:公法与思想史

开课系所:法学院

学分:2

授课教师:章永乐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一系列中西思想名著原典的解读,思考现代公法秩序的一系列基本概念与基本前提,同时锻炼学生精读文本的能力以及通过思想史研究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并带学生了解国家建设与宪法变迁、帝国与国际法、政党与代表制、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等相关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学此课程做足相关的文献知识。课程内容将根据授课人的研究进展,逐年调整。

相关链接:

章永乐 | 公法与思想史


课程号:03100130

课程名称:国外社会学学说(上)

开课系所:社会学系

学分:2

授课教师:孙飞宇

课程介绍:本课程将帮助学生了解现当代(1930年代以后)社会学理论的核心人物、重要著作和关键概念,有选择地梳理社会学理论自两战期间至今的发展脉络、问题意识和理论特色,培养基本的社会学著作阅读能力。

相关链接:

孙飞宇 | 国外社会学学说(上)

博雅GE微访谈|孙飞宇:成为自我教育的人


课程号:03130020

课程名称:国外社会学学说(下)

开课系所:社会学系

学分:2

授课教师:李康

课程介绍:本课程将帮助学生了解现当代(1930年代以后)社会学理论的核心人物、重要著作和关键概念,有选择地梳理社会学理论自两战期间至今的发展脉络、问题意识和理论特色,培养基本的社会学著作阅读能力。

相关链接:

李康 | 国外社会学学说(下)

走进课堂 | 李康:以日常的劳作,摇摇滚滚


课程号:03130903

课程名称:社会研究:经典与方法

开课系所:社会学系

学分:2

授课教师:渠敬东

课程介绍:社会学确立标准意义上的学科体系,始于19世纪,用“社会”的视角来观察生活、理解世界,则从现代性的肇始便展开了。社会学,或社会科学,如何建立一套社会的逻辑,如何诉诸社会的方法,用全新的方式来揭示社会存在,分析社会事实和现象,是其经验研究所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其得以奠基的问题域。

本课程通过细致追溯和辨析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通过对西方经典研究,中国经典研究和中国现代研究的梳理和呈现,实现三个教学目的:

1、进一步厘清“社会”的概念和方法及其与社会现象或者社会事实的关系,勾勒社会科学经验研究及其方法的关键线索;

2、梳理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在中西不同传统中的不同问题和方法,呈现不同分析路径及其逻辑基础;

3、对已有的经验研究做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批评,教授学生从事实际研究见识和能力。

相关链接:

渠敬东 | 社会研究:经典与方法

通识经典 | 渠敬东:通识教育、经典与经验

走进课堂 | 渠敬东:传染的社会与恐惧的人


课程号:03130940

课程名称:人类学导论

开课系所:社会学系

学分:2

授课教师:林叶

课程介绍:本课的“人类学”是指“社会文化人类学”。其源自欧美,早期以研究非西方社会(特别是前工业的所谓部落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为目标,即所谓“异文化”研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人类学家的研究也开始涉及他们自己所生所长的社会和文化,以及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如中国等)。

统而说之,作为人,我们自然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而人为满足这些需求的活动总是通过“群”(即社会)进行,总是在某种“文化”形式下进行。

社会中总有经济生产、政治统治形态,同时这些活动也受制于人自己所创造的象征符号,如语言和文字等,如此便有象征性的支配以及统合性的宗教存在,而象征符号就是“文化”。这些物质性和精神性方面的文化与社会形态在每一种人类的群体(群体的界限本身也是变化的)之间都有差异。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说:“人类学就是这样一面镜子,它照出人类是如何五花八门的。”对这些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性”的研究构成人类学家的关注焦点。

人类学家的任务不仅是对这些差异加以描述,而且还试图对这些差异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出一种理解和解释。人类学家甚至还要对“是否能理解一种异文化”以及“对异文化的描述是否能具有真值性”这样的知识论进行研究。面对当代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人类学提供一种关于人类生活多样性的视角和另一种“世界”的可能性。

本课将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问题、研究方法和经典著作进行介绍,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当代的问题意识。本课在介绍社会科学视角的人类学问题时,将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反思和批评。

本课将中国人类学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案例和思考作为另一个重点,介绍中国人类学者的研究案例、发展脉络、问题方向,以及当代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对话。本课将聘请学者主要就此一方面讲授前沿性研究。

人类学电影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期间将介绍人类学学者的影视实践,以及民族志电影的特征。


课程号:03232460

课程名称:公共组织行为学

开课系所:政府管理学院

学分:3

授课教师:田凯

课程介绍:公共组织行为学是国际上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本课程将立足国际前沿,系统讲授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如何激励雇员、领导力的开发与培养、决策制定、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发展与变革等重要内容。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注重理论与公共部门实践相结合。

相关链接:

田凯 | 公共组织行为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