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依然骑着骏马出行,引发世人一片感叹。这倒修正了我一向以来的一个错误想法。
《资治通鉴》中写道,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武则天“游苑中,吉顼执辔,太后问以外事”。按这里的描写,当时已经高龄七十三岁的女皇帝武则天曾经骑马在内苑漫游散心,由重臣吉顼亲自为她拉着马辔头,于是皇帝便一边闲逛一边向随行的吉顼询问最近的民情。本来,我一直觉得这一则事迹完全不可信,年过七旬的女性,还能骑马?可是,伊丽莎白二世以实际行动宣告了我的怀疑并不成立,这位陛下快九十岁了仍然稳乘御骑闲庭信步呢。
骑马出行,是北朝和唐代女性的日常生活方式,所以武则天倒是应该驾驭娴熟。在汉晋时代,中原本是没有女性以马代步的风俗的,妇女,特别是贵族妇女,出行都是乘马车、牛车。到了北朝时,各北方游牧民族相继入主中原,把游牧民族的许多生活风俗都一同带来了,女性骑马就是其中的一项。这些新来的民族纷纷在北方地区建立政权,于是,各族的游牧贵族摇身变成了宫廷贵族,其结果,是北朝的各个宫廷都深深打上了游牧生活方式的烙印,后妃贵妇们出出入入,都习惯于骑马。到了唐代,这一风气基本没有改变。
有意思的是,也是在这个时期确立了一项风俗,那就是女性如果骑行在外,必须戴面纱遮住自己的容颜。今日阿富汗等女性带兜头面纱“布尔卡”,是引世人注目的话题,其实,类似的服饰自北朝至宋代也曾为中国女性常用。武则天在少女及少妇时代,都常披戴兜头面纱。我们为什么如此肯定?因为就在武则天做皇后的时候,唐高宗曾经至少两次下诏书,试图制止当时冒头的一股“不良”潮流变化。
左:唐代屏风绘画《树下人物图》;
中:新疆阿斯塔纳出土唐代彩绘骑马女俑;
右:捧帷帽的宫女(唐燕国太妃墓壁画)
正是根据唐高宗的这两次下诏,后人得知,唐太宗时代沿袭北朝旧风,无论宫廷女性还是百官家眷,骑马外出时都会披罩“羃离”。所谓羃离就是一种无袖长罩袍,将长幅布料对折,缝合两边,供人兜头罩下,在当眼处则开有方孔,便于罩在其中的人观看与呼吸。那个时期的观念是,女性骑马外出不是问题,但是,却不应该暴露她的面容与形象在路人的眼光里。
如此风气之下,史书中至少记载了两起男性军人披上羃离,伪装成贵妇,发动偷袭的事件,其中一则竟为鼎鼎大名的李密策动,也算漫长历史中的小插曲。(我以这两则趣事写过小文,结果,这两年屡屡有新闻报道,战败的塔利班成员披上“布尔卡”兜头罩袍,乔装成女人,试图逃跑却被识破抓获。每次这样的新闻一出,朋友们总会兴高采烈的的通知我,然后大家一乐。相隔千年,相距千里,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让人好笑又感慨,但也证明古代史家诚不我欺,笔下之记具有可信性。)
不过,就在李治登基以后,却出现了一种让正统观念不满的新时尚,上层社会女性纷纷抛弃羃离,改戴“帷帽”,也就是一顶斗笠或毡帽,在帽檐上悬挂一圈纱罗。把这样的帽饰戴在头上,便可借围纱将面容遮住。不过,帷帽的垂纱很短,长度仅及颈部,只能挡脸,女性的整个身形却暴露在外。后来又流行以条条丝络的长流苏代替纱罗,遮挡效果更差。于是,唐高宗至少两次下诏禁止这一风气,要求贵妇们仍然罩着羃离出门,戴帷帽算违法与抗旨。
皇帝的命令效果如何?
在当代的考古发现中,1990年,唐太宗的妃子、越国太妃燕氏的墓室被清理出来,墓室中一千三百年前的壁画栩栩如生,其中,恰恰绘有一位宫女,手捧着一顶帷帽。好玩的是,燕妃于咸亨二年(671年)年底入葬位于昭陵的陪葬墓,正是在这一年,帷帽的流行竟至于惊动到唐高宗,使得他第二次出手试图扭转不正之风。然而,就在堂堂太妃的墓室中,也画着一位宫女手捧帷帽而非羃离,意思是随时预备这位尊贵的内命妇戴上帷帽,骑马外出。可见皇帝的意志遭遇时尚流行的时候,会顿时变得软弱无力,宫廷内外的女性,负责装饰墓室的画工,都将圣旨当空气。
燕妃墓室壁画中,当年的佚名画工很仔细的描绘,宫女手中所捧的帷帽垂挂着一圈长丝穗,形成一道薄幕。据记载,当时在这些丝穗连成的疏网上会装点珠宝或翠鸟毛,形成缀珠或贴翠而成的花纹。如此的“面纱”可会是多么的华丽,这也就难怪女性们不肯放弃,面对官方的压制,“初虽暂息,旋又仍旧”。
总之,帷帽很轻快地击退了体制的干预,到武周时期,竟气势如虹的变成了一统天下的女性骑马服饰。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如果骑马出行,会戴一顶燕妃墓中那样的帷帽。
因为唐代贵妇习惯骑马出行,所以我们今人往往喜欢赞誉这个时代风气开放,性情豪爽。其实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在这个时代,越是地位高的贵妇,越不能让凡人看到自己形象。所以,除了羃离、帷帽之外,当时尚有一种规模远为宏大的神器,叫“行障”。它实际上是以织物做成很长的帷幕,距离均匀地装上多个长杆,由男仆在外侧撑举着,兜合成一圈,贵妇们置身其中,由此与外人划开界限。一旦行动起来,贵妇们就在这软帷绕就的围城当中骑马或步行,男仆们则隔着垂帷擎杆而行,与其内的主人们一起从容前进。
左:《三才图会》中展示的行障;
右:新疆阿斯塔纳出土唐代屏风绢画《玉立美人》
武则天在仍然身为高宗皇后的时候,曾经干过一件颠覆历史的大举动——作为女性居然参与传统政治中极其重要的“封禅”大典。然而,据《旧唐书》记载,当她率一群后妃命妇迈向社首山上的祭坛时,是“宦者执帷,皇后率六宫以升,行礼”——太监们举着织物做成的护帷,把她们围挡于内,在男性大臣看不见的情况下,完成了这次造反行为!
实际上,在唐代的上层社会,大多数时期都比较注意贯彻“男女有别”的原则。武则天上尊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之后,临朝听政,接见大臣,也是在座前垂一道纱帘,隔着帘子与男性臣下议政。
说了这么多,主题是什么呢?
最近,很多人对于历史上“武则天究竟长什么样子”很感兴趣,各种考据,各种推测。其实,你真的未免想多了,就算有机会生在初唐时代,就像狄仁杰、吉顼那样贵为宰相级别的忠臣,也没有什么机会看到女皇帝的面容。
那么,你想,如果你不仅能不偏不倚穿越回那个时代,还恰好变身为唐高宗,夫妻相处,总有大把机会看自己太太的样子吧?可是呢,古时女子崇尚化浓妆,最重要的是,唐代女性人人都在脸面上贴或者描画“花钿”。花钿也叫花子,常常是金箔、绢罗或者鱼鳞等剪成的小花,上面还描有彩色花纹,贴在额头、眉间、眉梢、鬓边、双颊等部位。尤其惊人的是,约定俗成,大家必定在嘴角两边贴一对圆形或花形的假酒窝“靥钿”,这对假酒窝可能是黑的,可能是红的,可能是金色的,还特别流行绿色的“翠靥”!一对带着绿色酒窝的女子向你微笑,你能适应吗?有胆量细看吗?
贴钿之外,唐代女子还很有创作精神的自己动手用笔在脸上描画,往往在额头画出花朵,双颊两侧则是类似流云、飞霞、翔凤的曲纹,半抽象半具象,特别考验画与看双方的想象力。所以,一张妆容完整的唐代女性脸庞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面积都被花钿占据,而且这些金色或红翠的小花缤纷灿烂,只怕比五官本身还抢眼。唐代男人对于心爱女性的印象,大概主要来自这些绚丽多变的纹饰吧!我很怀疑,一位女子一旦改变脸上花钿的风格,比如由主打绿色改为多用红紫,本来喜贴小花却忽然一脸云气,她的意中人就会认错人或者猛然不再认识她,这种情况当时想来并不少见。至于小叔、甥侄们,大概一生也弄不清自己家中嫂子、姨婶们的具体长相,换一脸花钿,就被家里男性亲戚搞错身份的事情也该时有发生。
所以,虽然唐高宗与武则天算得朝夕相处,想必太太面庞上巧妙的装饰花纹会对夫君产生极大影响,在他对太太的颜值感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那么,到了晚上,妆会残吧?就能显露几分真容吧?可是,古代贵族女性早就知道防止妆残颜败的局面,到了黄昏的时候,一定要重新上一次妆,称为“晚妆”、“暮妆”。于是,她们从早到晚都是描画精致,鲜艳整齐,通过华贵端正的仪容,让尊贵的地位在直观上就具有说服力,看的旁人心服口服。
额,睡觉前,一定要卸妆喽。这时候武则天会是素颜一张,从李治到她周围的宫人,肯定能真切看清她具体长什么样子咯。然而,在那个时代,注重仪容的女性会在睡觉前上一层淡妆,甚至在眉间贴一枚花钿。仅仅贴一枚小花钿,相比白日里的满面缤纷,在当时人的观念里,已经是低调与朴素了。更关键的是,女性临睡前需在面上、脖颈、前后胸、双臂甚至全身大量的擦粉,这种粉是以米粉为主料,加入养颜护肤的中草药与香料。在传统的美容观念里,夜晚在身上擦粉,能够让皮肤在沉睡状态中充分的、从容的吸收粉内的营养,因此是最重要的养护皮肤方式。任何一个自爱的女人,睡前擦粉这道程序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所以,唐宋文人们便在诗词中每每写到,与自己同寝的女人第二天早晨残妆半退,脸上的白粉沾到半頽的蝉鬓上。更有甚者,欢爱时刻的汗水会混着女人身上的白粉,在枕头上,锦被上,凉席上洇出鲜明的粉痕,还散发着浓烈的香气。这种现象完全成了当时上层社会男子的性爱体验的一部分,以致他们当中的才子们屡屡以享受的心情,在文学作品中加以描咏,不是嫌弃,而是津津乐道的描咏。
若是普通人呢,睡到大天亮,估计淡妆也不剩什么了吧。偏偏宫廷中又是勤勉得很,皇帝天不亮就起身准备早朝!因此,即使亲如李治,几十年里也未必能有几回看到武则天的素颜。
实际上,武则天非常知道化妆的力量,也极其重视通过化妆以及精心打扮来塑造形象。《资治通鉴》就记载:“太后春秋虽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她深知,要君临天下,除了治理国家的业绩、挫败政治对手的才干,具有说服力的仪态也很重要,因此,即使上了岁数,也仍然十分注重化妆。因为将个人形象打理得漂亮爽目,所以周围的臣下发自内心的认为她并不老,在他们心中,她始终都是女神级的存在,是圣佛转世。
武则天十四岁时因为“美容止”被召入宫,天生成的底版自然是不错的。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她的真实面容其实没有太多亮相的机会。因此,是靠了精致用心的化妆,靠了妆容昼夜不凋,靠首饰发型衣裙,来让自己的形象从进宫的一刻起就明亮出众,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美丽而又智慧的形象。不仅如此,她还要靠羃离、帷帽,靠殿上长垂的纱帘、围护着她走上封禅台的锦障,营造出独特的魅力气场,其中既盈荡着高贵美丽女性的性感气息,又闪烁着刻意制造的神化色彩。所以,武则天与今天某些人理解的男性化的女强人不同,她是刻意把女性气质转化成政治中的正面因素。
或者可以说,武则天的真实长相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就算你是她的同时代人,而且还是她的身边人,也基本没机会看到她素面无妆的时刻。大概,只有每日贴身伺候她洗沐梳妆的女官、宫女,能够短暂窥见这位女政治家的本初面容。除此之外,即使身为她丈夫的唐高宗,也永远只能看到一个精心修饰、无懈可击的形象。
这倒很符合法国人的观念。在法国人那里,没有丑的女人,只有没有魅力的女人。任何女人,哪怕真的天生五官不佳,只要发现自己的特点着意加工,扬长避短,就能富有魅力,变得性感,而性感和富有魅力的女人就是漂亮女人。这种经后天的才华自我制造的性感与漂亮,也不因青春逝去而衰减,相反,就像美酒一样,岁月只能会让聪明女人的魅力愈发醇厚与精粹。
因此,别相信什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说法。武则天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印证了法国人的观点,天生的美貌也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生不懈的自我塑造,这塑造由内心到外表,由此形成个性化、他人可以清晰感受与辨识的魅力气场。
腾讯网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其观点。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时尚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期主笔:孟晖
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盂兰变》、随笔集《维纳斯的明镜》等。
还不过瘾?本周热门喂饱你
什么人鱼色斩男色?女干部标配“名义色”才是万能唇色!
她们原来是靠"野生眉"脸小了一圈儿! 隔壁的半永久一字眉表示扎心
听说酷的人给鹅加个鸡腿后 都变Chill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