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sir讲地缘
以地缘为角度,历史为脉络,沿着先人的足迹,探究缤纷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西湖的夜,浪漫而深邃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最好吃的肥肠在哪里?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这种纳木错,千万别错过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7处最美园林,都去过的有福了 ·  2 天前  
Marine Sedimentology  ·  Science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sir讲地缘

百慕大与英国统治下的加勒比岛屿们

温sir讲地缘  · 公众号  · 地理  · 2018-12-26 21:51

正文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安妮

系列:大航海时代

在拿下牙买加与巴哈马群岛的同时,英国还在加勒比海顺带拿下了一个小型群岛——开曼群岛。以位置来说,位于牙买加以西、古巴以南的开曼群岛,属于“大安的列斯群岛”的一部分,但体量要小得多,面积仅264平方公里。


开曼群岛位置

在哥伦布登陆这个群岛后,迎接他的主要是一些诸如:海龟、鳄鱼、蜥蜴类的爬行动物(“开曼”一词在西班牙语的意思为“鳄鱼”),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资源。与拿骚和皇家港一样,在被英国控制之后,开曼群岛也成为了英国海盗的乐土。包括爱德华.蒂奇在内的许多海盗,都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今天仍为英国海外领地的开曼群岛,会在每年9月份搞一次为期一周的“海盗节”,以吸引游客。考虑在当下的中国,甚至有地区基于同样的目的,去争夺齐天大圣和西门庆故里的名头,开曼群岛打海盗牌的做法,倒是显得“有耻”许多了。作为一个土地稀少、资源匮乏的小岛,总是要有些手段也搞活经济的。


海盗节官网图


旅游业只是开曼群岛搞活经济的手段之一。很多中国人知道这个加勒比群岛之名,是因为经常发现一些熟悉的互联网企业,会在开曼群岛注册公司,比如:阿里巴巴、百度、京东、新浪、等等。作为全球四大离岸中心的开曼群岛,吸引这些中国企业的,是它那对注册企业非常“友好”的司法及税收政策。“避税天堂”、“洗钱中心”,是开曼群岛以及用同类手段搞活经济的地区,经常遭遇的评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与当年从全球贸易中分一杯羹的海盗经济,似乎又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事实上,在当下的中国,类似的操作同样存在。比如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边陲小城霍尔果斯,一度凭借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大批演艺人士前去注册公司、工作室。只不过在中央之国政治环境下,这种以经济为导向的灰色操作,注定在战略层面没有司法空间。


霍尔果斯新增注册企业情况


及至今日,那些曾经认为自己只是在合法“避税”的艺人们,不得不在一场运动式的清剿行动中,为当初的选择买单。相比之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开曼群岛应该还会成为一片投资乐土。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这并非是非黑即白,而是一个地缘文化背景的问题。就像中国文化不能容忍“皇家海盗”的存在,但英国人却会纪念他们在原始积累中所作出的贡献一样。

想要在加勒比海占据海洋优势,仅仅在巴哈马群岛和大安的列斯群岛布局还不够。在波多黎各与委内瑞拉之间那条弧形岛链——小安第斯群岛上,拥有立足点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小安的列斯群岛正好处于“东南信风带”之中,从西非海岸而来的贩奴船,正好可以借助这股低纬度东风,经由小安的列斯群岛进入加勒比海。当航船在加勒比海完成交易之后,又可以借助中纬度的西风帮助返回欧洲。


东侧小安的列斯群岛


即使非洲不能向美洲输出黑奴,从欧洲前往加勒比的最快捷路线,也是在洋流的帮助下,先沿海岸线南下至摩洛哥与西撒哈拉相交位置的“加那利群岛”,然后再借助东北季风向西航行(这股洋流因此被命名为“加那利寒流”)。可以这样说,正是在经济和风向的双重作用下,帆船时代的北大西洋,才形成了完美的“三角贸易”圈。由于“小安的列斯群岛”的位置,能够帮助殖民者们,顺风顺水的迎来开发美洲所需要的黑奴,西班牙人遂将这条岛链命名为了“向风群岛”。


哥伦布美洲之旅示意图(参考航路)


有“向风”就应该有“背风”,人类在取名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追求对称原则。西班牙人认定的“向风群岛”,在南端的终点是与南美大陆紧密相接的“特立尼达岛”。而这个“向风群岛”中体量最大的岛屿以西,沿委内瑞拉海岸线分布的那些岛屿,则被命名为“背风群岛”。目前这组西班牙认定的“背风群岛”中,西端的:阿鲁巴岛、库拉索岛、博奈尔岛(统称“ABC群岛”)为荷兰属地,其余皆为委内瑞拉领土。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


说到这里可能有要人问了,为什么要强调一下是西班牙认定的“向风群岛”,难道还有别的认定标准吗?的确如此。从技术上说,我们这里所说的“大航海时代”,很大程度所指向的就是欧洲人借助“风帆”探索大洋的时代,航海者们对“风”总是有着独特的敏感性。


除了西班牙人以外,葡萄牙人曾经把他们控制下的,位于西非海岸的“佛得角群岛”,以北纬16度线为标准,划分为北面的“向风群岛”和南面的“背风群岛”两组群岛。另外,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殖民地——法属波利尼西亚,在相同的纬度也同样命名有:向风、背风两组群岛,两组群岛又合称为“社会群岛”(这组群岛中最知名的,是法属波利尼西亚的首府“塔希提”,又译“大溪地”)。

每个国家,都有权按照自己的认知来命名自己的领地。以位置来说,西、葡、法三国这种重名也不至于造成太大混乱。真正的混乱出现在加勒比海,简单点说西班牙人对“小安的列斯群岛”这种看似颇为符合地理正确的命名法,最终没有敌得过政治因素。今天我们在加勒比海看到的向风群岛、背风群岛,已经不是当年西班牙人所认定的了。而这种混乱的始作俑者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到,那就是英国。

在西班无力再独霸加勒比海之后,每一个试图在三角贸易中分一杯羹的国家,都尝试过在向风群岛控制几个岛屿,以为自己的贸易保驾护航。其中荷兰在向风群岛北端,得到了:萨巴岛、圣尤其斯特歇岛,以及半个圣马丁岛(南部)。这两个半岛屿和刚才提到的ABC群岛,地缘政治上被称之为“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目前仍为荷兰王国的组成部分。法国则到了向风群岛中部的“瓜德鲁普岛”(包括玛丽-加朗特岛等十余个附属小岛)、马提尼克岛,以及北部的半个圣马丁岛(北部)、圣巴泰勒米岛等岛屿。



鲜为人知的是,丹麦及瑞典两个北欧国家,亦曾经尝试过在向风群岛建立殖民地,以组建自己的三角贸易网。其中瑞典一度从法国手中交换到了“圣巴泰勒米岛”(用以交换的标的物,为法国商船在斯德哥尔摩的免税权);丹麦则在北部得到了:圣托马斯岛、圣约翰岛、圣克鲁斯岛3个主岛(及50个附属岛礁)。以维京人当年在欧洲海域的作为来说,我们并不应该为他们的这种尝试感到惊讶。实际上,一直也有历史传言说,最早代表欧洲发现美洲的应该是维京人。

不管第一个登陆美洲土地的欧洲人是否为维京人,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属于北欧的海洋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很大程度与他们的区位有关。伊比利亚双雄能够开启海洋时代,并带动他们的邻居参与竞争,与其身处基督教世界和穆斯林竞争的前沿位置,及其与大西洋相接的地理优势有关。这一方面为两国带来了地缘压力,同时也为之带来的想象空间。绕过这些异教徒,打通东西方航线,成为了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初动力。

在黑奴经济和三角贸易成为历史后,这种孤悬海外,在经济上难为为继的海外殖民地,成为了北欧殖民者的负担。最终丹麦不得不放弃他们在向风群岛的殖民地。其中瑞典部分在1878年被回售给了法国,而丹麦部分则在1917年被出售给了美国。后者在地理上,属于一个小型群岛的一部分,目前在地缘政治层面被称之为“美属维尔京群岛”;而这组群岛的另一部分则归属于英国,被称之为“英属维尔京群岛”。



鉴于丹麦人的“维京海盗”背景,“维尔京”一词很容易让人想起,这是不是北欧人在加勒比残留的一笔地缘遗产,仅仅是由于中文有意无意的误读,变成了两个词。这种情况的确经常出现,比如高频出现在美洲的地名“圣地亚哥”,经常又会被翻译成“圣迭戈”。不过在“维尔京”这个名字的翻译上,倒不是这种情况。维京一词的英文为Viking,维尔京的英文为Virgin,直译过来是处女的意思。正因为如此,“维尔京群岛”有的时候也会被译作“处女群岛”。

当年英国和丹麦在“维尔京群岛”的博弈,只是这片海域争夺战的一小部分。纵观整个新大陆的地缘政治博弈,应该没有比对向风群岛的争夺更为混乱的了。作为这组岛链最初殖民者及法定拥有者(最起码西班牙人是这么认为的),西班牙实际在17世纪中期就已经放弃这里的经营,而任由那些竞争者在此你争我夺。


在这场延续300多年的竞争中,很多岛屿都是几易其主。详细解读每一个岛屿的历史并没有必要,历史记录者的笔墨,总是会更多放在胜利者身上的。从最终的结果看,大英帝国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向风群岛争夺战的胜利者,占得了大部分的岛屿。因为这场胜利,英国甚至成功的更改了向风群岛的命名权。


英国在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地(1914年)


今天你去看地图,在小安的列斯群岛,关于“向风”“背风”的命名,并未象我们刚才所解读的那样。简单点说,当下存在于普遍认知中的“向风群岛”,实际指的是原“向风群岛”的南部;而包括“维尔京群岛”在内的北部岛屿,则成了“背风群岛”。

这种更名的直接原因,是历史上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英国曾经将自己在小安的列斯群岛所控制的岛屿,依照区位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并且套用了西班牙人为这片群岛所取的“向风”、“背风”之名。狭义的说,这两个名称应该只用在曾经的“英属向风群岛”及“英属背风群岛”身上。


不过基于英国在整个群岛中的优势,这个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分类法,很多时候会被扩张到地理层面。由于向风、背风二名在使用上的混乱,使用“小安的列斯群岛”来称呼这组,位于波多黎各岛与南美大陆之间的岛链,更能够减少误会。(英国在此曾经控制的所谓向风、背风两大群岛,亦可被合称为“英属小安的列斯群岛”)

英国之所以要将一个完整的岛链分割成两部分管理,很大程度是因为“小安的列斯群岛”最核心的两个岛屿为法国所占。这两个岛屿就是之前提到过的“瓜德鲁普岛”及“马提尼克岛”。其中瓜德鲁普岛是整组岛链中仅次于特立尼达岛的第二大岛,体量加上地理中心的位置,使之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马提尼克岛


1595年,德雷克率领的私掠船队,为英国所进行的那次失败的“西印度群岛远征”,其船队就是从瓜德鲁普岛北部的“瓜德鲁普海峡”驶入加勒比海的。而西班牙舰队,也正是在巡航这里时,发现英国远征军的踪迹。

可以这样说,如果一定要用英国人的标准来切割“小安的列斯群岛”,那么瓜德鲁普岛或者瓜德鲁普海峡,将成为一个理想的地理分割点。这个分割点之所以不那么确定,是因为成功插入“英属小安的列斯群岛”心脏部分的法国,其实自己也被英国反介入成功。因为在“瓜德鲁普岛”与“马提尼克岛”之间,还有一个“多米尼克岛”,在两国反复博弈下成为了英国殖民地。


瓜德罗普诸岛


上述这种梅花间竹式的地缘政治格局,最起码在地缘政治上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地理上被多米尼克岛分割的:瓜德鲁普、马提尼克两岛,目前成为了两个独立的法国海外省;英国则为“多米尼克岛”到底应该归属于“背风群岛”还是“向风群岛”犹豫不决。


多米尼克岛


在1940年之前,这个被法国人包围的岛屿在行政上归属于“英属背风群岛”。而在此之后,则成为了“英属向风群岛”的一部分。至于瓜德鲁普岛在地理上到底是属于“向风群岛”还是“背风群岛”,骄傲的法国人是肯定不会去理会英国人的标准。

20世纪中叶,随着民族独立的浪潮到来,英国曾经为他们在西印度群岛的领地,设计过一个理想状态的联邦体——英属西印度联邦。除了巴哈马群岛与英属维尔京群岛以外,包括牙买加在内的,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所控制的岛屿,都成为了这个联邦体的一部分。


从种族背景上看,当年那些黑人奴隶的后代,在这个联邦体中占据绝对的优势。然而所谓“黑人”其实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统称,并不能成为政治统一的理由。就像你不能指望所谓被归为“蒙古人种”的人,天然愿意呆在一个政治体内一样。


西印度群岛联邦行政区域图


缺乏共同的政治记忆,以及极度分散的地理结构,使得这个联邦体一开始就面临基础不稳的问题。为了不被牙买加和特立尼达两个大岛控制,仅仅运行三年时间,“英属西印度联邦”的其它岛屿便纷纷退群(运行时间为1958-1962)。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地区经济联盟性质的“加勒比共同体”(1973年)。


不过这个昙花一现的联邦也并非一点遗产没有留下。受益于联邦建立时所进行的金融整合,今天的“加勒比共同体”得以拥有一套超国家体的统一货币——东加勒比元。尽管受限于体量,东加勒比元不可能获得“欧元”那样的国际地位,而对于很多正在进行整合过程中的区域地缘政治联盟来说,却都还没有跨出这重要的一步。

好了,在结束本节内容之前,我还是把曾经的英属向风、背风两大群岛的名单列一下,以方便感兴趣的读者在地图上查找他们的位置。其中曾经归属于“英属向风群岛”的政治体分别为: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英属维尔京群岛、蒙特塞拉特、圣基茨和尼维斯;曾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纳入“英属背风群岛”范围内的政治体包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格林纳达。

上述名单中除“英属维尔京群岛”以及“安圭拉”目前仍为英国海外领地外,其余皆已成为独立国家。如果将名单扩张到整个英国殖民过的加勒比岛屿,还应该包括有:牙买加、开曼群岛、巴哈巴,以及地理上位于巴哈马群岛南端的“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当下巴哈马与牙买加为独立国家,另两处群岛则仍愿意拥有一个英国海外领地的身份。


-  END  -


头昏了吗?来点水果补补维生素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