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见小曰明
要消费升级,更要人生攻略升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见小曰明

我不过完全正常的人生

见小曰明  · 公众号  ·  · 2018-10-12 20:45

正文

第144篇原创

文|明玥



0 1

最近,我最喜欢的《奇葩说》,因为两位选手吵架的事情,多次上了微博热搜。


很多人说,你们不能正常点儿吗?好好做节目,别搞那么多事情不行吗?


可能是年纪大了,我倒是觉得人们还有激情吵架,还有冲动“不正常”,是一件特有劲儿的事情。


还不允许成年人疯一疯了?


要是哪天过得特别正常了,估计连逢年过节亲戚朋友都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聊天了。


《奇葩说》第四季有个视障人士蔡聪,他说,“这世界上不应该有残疾人,我伤残或者说我看不见,仅仅是我的一个条件或者存在方式,那代表我所感知的世界与你们不同而已。 真正让我们遇到问题的是,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太多太多物理障碍,和人们脑中的刻板印象。”


蔡聪进入盲人学校后,老师告诉他,以前盲人可以端的饭碗有三样——卖艺、算命和乞讨,现在你们有学可以上了,将来可以学按摩,一定要感恩,千万不要有其他不切实际的想法。


蔡聪偏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他最终选择北漂。


现在的他是一个专注残障人士的基金会的资助官员,也是一个残障意识培训师,还是非视觉摄影培训师。


据说西方世界已经渐渐不用disable来形容残疾人,改用 “physical challenged”,以表达尊重和同理心。


0 2

几年前《奇葩说》刚刚开播的时候,如同改革春风吹大地,一瞬间五湖四海的妖孽,从各种蜗居的犄角旮旯里抬起头来,自费打飞的来到北京,参加这个长得像辩论赛的网综节目。


他们唇枪舌战、互怼互撕、唾沫横飞,居然把真理越辩越明。


爱穿裙子的娘炮男、离开辩论就无法好好说话的自闭女,许多个大龄单身、离异失婚和非异性恋人士……看到这么多“不正常人士”坐在一起我就激动。


他们都有些与别人的期望格格不入,竟然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得其乐,好好生长,终于长成了自己。


然后有一天汇聚一堂,火花四溅,让我这样的“正常人”开始要为自己的无聊无趣而反思。


0 3

“不一样”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美剧《摩登家庭》里,Mitchell对努力试着合群的Manny说,

“我以前在学校也不合群,他们都觉得我很怪。我也懒得解释,可能现在的你也在经历这个阶段。但成长的搞笑之处就在这里,那么多年来大家都很怕标新立异,不想与众不同。然后突然地,几乎是一夜之间,每个人都想要和别人不一样了,像大部队猛地调头往反方向跑。而我早就知道这一天会来,只是安静地等着。”


曾经以为那些“不一样”的人需要许多勇气,要不断告诉自己坚强,忍受这个世界的看法,不停地打碎牙往肚里吞,无数次在“让自己舒服”还是“获得认同”的两种需求间不断挣扎、撕扯。


原来,没那么痛苦和复杂,你只需要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先与自己和解,如同守卫着只属于自己的秘密通道,不必跟别人解释。


等人们寻寻觅觅,突然抬头,看见那个可能通往世外桃源的出口。


人群蜂拥而至的时候,你早就已经来去自如了。


成长过程,是扫兴的,就是不断发现家长和老师过去教你的东西一个个覆灭的过程。


想想看,那个曾经被视作网瘾少年要被爸妈送去戒网中心的玩伴,现在变成了年入千万的电竞高手,没当CEO却也走上了人生巅峰;那个没进入重点高中转而去读幼师的女同学,已经开办了全城有名的儿童思维开发辅导班;那个前两年离婚同时黯然消失在朋友圈的老友,竟然默默地开发了一款牛逼的产品,刚刚拉到风投开始量产了……


潮水就这样改变了方向,一场场事先并不张扬的反攻倒算拉开序幕,那些你很熟悉但没有真正推敲过的“价值”准则正在消失。


腹黑如我,忍不住深深地怀疑,这些人当年到底是不是故意的,故意砍掉了一些东西,故意不走寻常路,故意不解释。


0 4

最近重看我那一万遍的《老友记》,发现娇娇女瑞秋其实也是个大奇葩。


这部剧的第一集,瑞秋穿着婚纱跑到纽约找高中同学莫妮卡,刚逃完婚,但她似乎都没找到一个正当的理由,在电话中就敢理直气壮跟老爸叫板。


“从高中开始,所有人都在跟我说,你是一双鞋!但是如果我现在不想当鞋了呢,如果我想当一个钱包,或者一个帽子呢?”


这通电话,既打给父亲,也是打给她自己。


她当时语言潦草又直白,只会拿包包鞋子打比方,毕竟此前一直活在买买买的世界里,可是新的自己其实已经生根发芽。


挂完电话,她剪掉父亲给的信用卡,开始在咖啡店打工,这是由奢入俭,恐怕不比很多人离开家乡,逃往北上广打拼容易。


三个昔日闺蜜前来探望,一个怀着双胞胎,一个刚刚收到未婚夫的大钻戒,一个成了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个个光鲜亮丽,她却自惭形秽,因为只是个端咖啡的服务员。


此时失落的瑞秋,肯定想不到十年后的她,会过得圆满而自信,成为父亲唯一的骄傲。


那个她,正是脱胎于放下婚纱穿上围裙的这个她。


她就是从这个点开始脱离富二代小公举和专职贵妇的“预定轨道”,走向了一路升级打怪的艰难人生,最后靠独立自主获得事业、挚友和家庭。


尽管开头不顺,过程坎坷,但是那关键的一跃被瑞秋牢牢抓住了,她选择了与过去的自己“不一样”,与她的闺蜜们“不一样”,与从小到大人们给她的plan“不一样”。


我们这一生,珍贵的人与关键的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少,一旦遇到就不要轻易放手。


0 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