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会是这个时代的获利者?
世界大势风起云涌,如同大海奔腾咆哮,拍打着每一个群体,有的群体被海浪高高抛起,有的群体被卷进旋涡。
当一个普通院校的大学生工作几年衣锦还乡的时候,他惊奇的发现,当年和他一起在村口玩耍的二狗子都在县城买房了,而且开上车,虽然是国产的。然后,他在村里前后转了转,发现像二狗子这样进城务工青年,并不在少数,谈不上说发财,至少情况要看起来要比他想象的好太多。
想当年,他的父亲,一个有着小学文化的老农民,写得一手好对联,是远近闻名的知识分子,各方面见识远高于其他村民。他父亲说自己是被家庭耽误了,本来读书不错的,但是家里实在困难,就没有再读下去。在他父亲同辈的人中间,有人考上大学的,哪怕只是大专的,都分配当了国家干部,让人羡慕,吃公家饭的么。
父辈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父亲语重心长的告诉他:「高考就是现在的科举,好好念书,哪怕当不了国家干部,能找个公家单位,也比不求上进的二狗子强,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在支持孩子读书这件事情上,父母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老两口吃苦挨累,节衣缩食供他上学。当邻居们纷纷建起了3层的小洋楼的时候,他父亲不为所动,依旧住在破瓦房里,就是希望他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终于有一天,他考上了,是一个一本,而且是北京的学校,那可是伟大的首都啊。当他接到通知书的那天,村民们都来祝贺,门槛都被踏破了,村口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而他的父亲,老泪纵横,不能自已!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并没有当成什么国家干部,也没有像刘强东这样去创业。他只是找了一个普通的公司,做着最普通的工作,没有北京户口,租着房子,每天挤地铁上班。在这个人来人往的大城市里面,他只是最普通的那一个。
买房,暂时是买不起了,买车,凑凑还是有的,但是牌照是个问题。
而村里人都以为他在北京当了大官,要求他帮忙找工作呢。
二十几年的努力,好像是白费一样。
他恨恨的想:「我TMD混的连二狗子都不如」。在知乎上,当他看到有一个谈高房价的帖子里面,他激情洋溢的控诉了高房价的危害。
那个回答颇有文采,获得了1024个赞。其中,他颇为得意的一句话是「错的不是我们,而是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真的错了吗?
完全相反,现在才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
吹出来的盛世
与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对于老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盛世,如果有,那也是饥饿的盛世。
据研究显示,中国历史的【人均收入】,在南宋时期,就被西欧超过,直到198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才重新达到南宋的高度。
翻翻历史,所谓「XX大饥,人相食」,「四方饥馑」这样的文字,史不绝书。
汉朝一个五口之家,每人每月吃9斗,约24.5斤,每年一家仅剩余约今天的54斤米,每人约10斤,稍有意外,就是大饥荒。
南北朝,一般民众日常以咸菜为主,甚至用来招待客人,一般吃麦饭、糙米,白米、粳米非常珍贵。所谓「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晋书》)。
隋朝,隋炀帝为了炫耀,用丝绸缠树,而树后面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遭到外国商人的嘲笑。
唐朝初期,所谓盛世,普通民众也不过是达到温饱水平,到了天宝时期,一个六口之家的自耕农,占地60-70亩,全家也难获温饱。
南宋稍好,主要是南宋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宋高宗曾经曰过:「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元明清,普通民众仅仅达到温饱水平,也不能称为富裕。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人均GDP其实很低,不过是最低水平的维持而已。
这里绝不是说中国古代就没有进步,而是根本并没有摆脱马尔萨斯陷阱。
然而,这一切,在当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高歌猛进,民众生活大幅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称为「中国奇迹」并不过分。
崛起的秘密
一些公蜘,一直高喊「中国崩溃论」,喊了这么多年,中国也没有崩溃。
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反常规的,没法用现有经济学原理解释的,没法解释的东西,才能称为奇迹。而奇迹往往是不可复制,不可持续的。
如果你的那套框架无法解释现在的情况,说明就是错的,要推倒重来。
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奇迹,用现有的经济学原理完全可以解释,这方面的解释非常多,比较靠谱的解释有下面几条:
-
维持宏观的稳定性
-
开创性的制度建设
-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
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
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第一点自不必说,zf的控制力极强,远超历朝历代。
如果社会不稳定,经济活动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自然难言经济繁荣。不要小看这一点,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做不到,比如说中东、非洲的很多国家。
第二点,主要是经济制度的建设。
比如现代的财税体制,金融货币体系,产权保护机制,这些从经济学上来讲,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财税体制方面,比如说分税制,不但提升了中央的财力,也极大的激发了地方zf的积极性。
产权保护方面,比如说改革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的房产商品化,还有人力资本自由流动,这些都激发了巨大的潜力。
而中国的教育,在人力资本增值方面,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主要是沿袭洪堡体制,批量生产专业人才,谈不上是什么科举。
第三点,市场竞争机制方面。
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介入市场竞争,这个很容易理解。其实这里面,经常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地方zf的努力。改革开放四十年,各地方zf有极强的发展经济的动力,可以说是GDP竞赛都不为过。
在招商引资方面,地方zf不遗余力,在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互相比高下。在这个过程中,不光包括资源的竞争,而且包括政策的竞争。竞争失败的政策,自然会被淘汰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市场机制吗?
第四点,民营企业相比改革之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客观的说,除了少数巨无霸的民企,大多数只能说是对经济有益的补充。因为民企获得的各项资源,还是远少于国企和外资企业。但是民企是必不可少的生态,如果没有民企,只有国企之间互相做生意,那不是又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状态了吗?
第五点,建立出口导向性经济,学习发达国家,中国低成本人力的优势获得了极大的发挥。
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变革,一个是后发优势。
制度变革是基础,而后发优势是驱动。
在后发优势的基础上,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增长引擎,第一个是出口,另外一个就是固定资产投资。
这两个重要的增长引擎,都离不开地方zf的推动和保护,地方zf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主导者。
出口部门作为先锋,然后产生技术扩散,从沿海地区往内地蔓延。
美国这样的国家,主要是靠创新驱动,美帝,掌握核心科技嘛。
而中国,主要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驱动,这点就比创新要来得快得多。
创新,与人们想象的不同,其实本质是试错,这方面会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且还不一定成功,失败率非常高。
以手机行业举例,大家只看到苹果、Android的成功,但是微软、黑莓等这些公司在手机上的创新失败,大部分人是视而不见的。
而一旦美国的创新成功,就可能会扩散到世界各地,中国就会用巨大的人力优势将其批量生产。你看小米公司才成立几年,规模已经发展到这么大了。其实不光是小米,自从Android出现后,国产手机集体崛起,短短几年间,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规模,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跃迁。
再举个原子弹的例子,看看创新和应用之间的巨大差别。
比如说,光是知道原子弹可以做出来这个事实,都能节省好多时间了。
第一个研制原子弹的,尽管知道原理,但是能否实用,是不清楚的,那就只能去试,而第二个做原子弹的,已经知道原子弹能做到什么程度,那在试错的过程中,凡是与这个事实冲突的路径,都没有必要去试了,这样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从历史上来看,后面研发原子弹的国家,时间都缩短很多。
在普通商品方面,那节省的资源和时间就更不用说了,很多产业是直接学习别人的技术,甚至直接copy过来,比如互联网方面有c2c的说法(copy to china)。
创新总是很难,模仿并大规模应用总是要容易得多,这是指数级的差别。
所以,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合作,对双方都有利,这个才是主线,至于什么战的小摩擦,不过是插曲而已,根本不值得关心。
再来谈固定资产投资。
从统计数字来看,2007年以前,出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以后,越来越弱,固定资产投资接过了出口的接力棒。
出口的快速增长,对于工业化、城市化都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同时催生了另外一个更大的增长引擎,那就是固定资产投资。
大量的农民工来到城市,参与制造业和城市化建设,城市发展一跃千里,可以说,中国很多地方的基础建设,哪怕是三四线城市,都比西欧的很多城市要强很多。
20多年工地不停工,可以想想是一个多么壮观的景象,只能用基建狂魔来形容了。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中国的独特机制,就是地方zf主导的投资,不光是保护当地企业,这个有正面作用,相当于保护了投资,但是同时将无效的投资也保护了。
基建方面,也是如此,有效的基建当然有,但是各种浪费也不能说少。
而且,在投资方面,大量举债。
在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这两个引擎后面的隐性推手,就是债务杠杆。
债务杠杆,在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方面,即使不是首功,也是占非常大的比例,与此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
债务杠杆之谜
谈到债务杠杆,就不得不谈货币。
现在的货币体系,早就不是金本位制,并不是说,有多少黄金,才能发多少货币。
那么,发多少货币,到底是由什么确定的呢?
答案是:没有答案。
以美元为锚,绝对是扯淡,美元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而已,真正以美元为锚的是港币,所以港币可以称为美元的代币。
比如说,著名的4万亿,为什么不是3.5万亿或者8万亿?
仔细想想就知道,估计当初就是要达到当年的GDP增长要求,然后再看看现在增长速度多少,要补的部分,大概就是4万亿。
所以,货币的发行,本质上并不是央行说了算的,而是由投资需求驱动的。
有多少投资,就印多少货币,而不是有多少货币,再决定有多少投资。
很多人对印钱有误解,认为印钱就一定是不好的,其实如果一个项目的投资回报足够高,能自我清偿,那么印钱就没有问题。
比如说,如果能投资出一个苹果这样的公司,它最终总能还上贷款,而且能拉动原材料加工、制造业,这种项目,杠杆高一些有什么问题呢?
就像你买房一样,如果你发展前景很高,工资很高,那么多贷一些也无妨。
如果是投资是无效的,就不免产生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这类项目并不能偿还债务,而又不能及时退出,并将产能转移到有效的投资方向上,只能通过不停的债务展期和货币注入活着,那这种杠杆当然是危害甚大。
就像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将贷款发给无法偿还的人,最后当然是一地鸡毛。
事实上,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家庭,从财务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当投资是有效的时候,高的债务杠杆会让经济体高速发展,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崛起,债务杠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怎么知道投资是有效的呢?
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市场化,不是说市场化不会有无效投资,而是这些无效投资会被淘汰,并逐步转移到有效投资的方向上。
这种调整甚至会以比较剧烈的方式,我们称为「经济危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经济危机是市场运行常态,而不是异常态,通过经济危机,可以出清无效投资,淘汰过剩产能,为将来的发展打开一片天空。
但是,按照现在这种zf主导投资的方式,在改革初期当然没有问题,因为当时中国太过于落后,大家都穷,有效投资的命中率就比较高。
比如说,当时是物质紧缺时代,你生产什么,都会被抢购一空,一个破电风扇都能卖出去,装个电话还要求爷爷告奶奶。
再比如说,两个大城市之间,交通一向很差,但是需求旺盛,建一条铁路,那是盼望已久的事情,这个投资就大概率是有效投资。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过剩产能,在消费升级时代,再想命中有效投资,就非常困难了,就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