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古史
本公眾號專注收集、整理并發佈中國中古史領域相關學術資訊,以期達到交流的作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新闻广播  ·  蜜雪冰城今起招股,预计3月3日挂牌上市 ·  23 小时前  
河南新闻广播  ·  南阳最新人事任免 ·  23 小时前  
南阳日报梅溪视频  ·  晴朗回归,下周河南最高气温15℃+ ·  昨天  
河南新闻广播  ·  梁东雁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中古史

秦中亮主編《藩鎮時代的政治與社會》出版

中古史  · 公众号  ·  · 2024-08-14 15:04

正文

主编介绍:

秦中亮,安徽南陵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历史文献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相关成果发表于《文学评论》《政治学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论文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新世纪以来,社会变化加快,需要学术研究适应社会发展,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历史学虽然是门古老的学科,但随着学者知识结构创新和视野的开阔,研究的兴趣也在发生变化。是坐在密封的书斋里坚守原有的论题不放,还是适应时代的变化站在一些新问题的前沿参加讨论,这当然是见仁见智,各人有各人的兴趣。但我更主张历史学者要回应新问题、拓展新课题、创建新理论,只有这样,历史学科才会有生命力,能不断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智慧,才能促进历史学科的持续繁荣。

近年来,国家治理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议题,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社会的和谐状态,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术界亟需思考和回答的。回归到历史学科,学者们也同步开始思考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地方社会变化上的理论问题,使得古代国家治理研究成为新兴的热门课题。

虽然“国家治理”是一个现代政治词汇,但并不表示古代中国没有国家治理。实际上,至迟到秦汉时期,“治理”词汇与含义上的整合就已完成。“治理”一词分开来表述,“治”即主要指管理行为,“理”谓治政的道理、方法;合而言之,指管理和建设国家而要达成的理想目标。

在传统中国政治思想中,“国家治理”实际指统治者遵循政事的规律和制度,并且作一些灵活的变通。我们通常指称的治国理政,就是想实现一个理想的政治目标,从而建立理想中的社会模式。因此,不能将“国家治理”简单理解为国家对一切事务的统治管理,只有顺应时代需要,使国家井然有序的政治才是国家治理。世界四大文明,大都经历了数千年的政权兴亡流转,文明中断式微,只有中华文明始终屹立不倒。中华文明先后走过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模式,在治国理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治理经验,不但对各个王朝政治有直接的意义,而且在今天对现实国家治理仍具有直接启发和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1 10 月至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中国史学科,先后分别以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藩镇时代的政治与社会、中国古代权力与秩序、出土文献与数字史学、中国古代北方的区域治理与社会文化、中国古代南方的区域治理与社会文化为主题,举办了六场学术工作坊,围绕“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这一核心议题,来自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一百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进行讨论,探讨古代国家治理的经验和对策。工作坊期间,共收到学术论文 46 篇。学者们从宏观的国家管理到地方基层治理再到微观的家庭生活、从央地关系到民族融合,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聚焦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历史书写、交通经济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论文反映了当前历史学科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对国家治理这一议题的各个侧面作了积极而有成效的研讨。

工作坊上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点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现在思想理念和行为实践两方面,涵盖中央与地方、组织与个人、政治与文化等领域,因而这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的课题,要有一定的具体案例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大家认为,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主体在于官员,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关系王朝治乱兴衰。换一句话说,国家治理的关键在官员怎样去治理,需要官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怀。因此,以政治史为基石,着眼经济史、人口史、民族史、区域文化史、家庭史、妇女史、医疗史、宗教史、城市史、思想史等领域的结合和抽象,对古代国家治理的思想理念和实践经验进行考察,将国家治理研究推向深入,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供历史价值和现代启示。我们的工作坊是十分有意义的学术活动。

工作坊为对古代国家治理有兴趣深入探讨的年轻学者搭建了学术平台,可以助力年轻学者在共同的话题上广泛交流,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与进步,为当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几期工作坊后,我们感到将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刊布成册,应该更能推进学术的进步。取名为“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研究丛书”,就是希望这些年轻学者在探索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经验的学术之路上留下印迹。

工作坊和丛书的出版,得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高水平学科建设经费的大力支持。上海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创建于 1954 年的历史学科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最悠久、基础最雄厚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由程应镠、魏建猷、张家驹等学术名家奠定基础。 1985 年,古籍整理研究成为上海首批教委重点学科。 2000 年,建立第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近现代史; 2003 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6 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 2015 年,中国史学科成为上海市高原学科。发展至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学科已成为国内史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在学术研究上,中国史学科在历史文献、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等学科上非常有特色,在国内学界奠定了较高的学术地位。近年来,中国史学科在坚持唐宋文献整理、敦煌学、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历史地理等传统特色研究的同时,顺应学科发展潮流,积极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系列工作坊正是在这一环境下围绕中国史学科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而召开的,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学术刊物曾有专门的介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河南新闻广播  ·  蜜雪冰城今起招股,预计3月3日挂牌上市
23 小时前
河南新闻广播  ·  南阳最新人事任免
23 小时前
南阳日报梅溪视频  ·  晴朗回归,下周河南最高气温15℃+
昨天
河南新闻广播  ·  梁东雁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昨天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因为滚滚 整个荷兰都疯狂了!
7 年前
老子道德经  ·  王阳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