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秋叶大叔
我是不是你最爱的那个叔,有什么不一样?来吧,互相伤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秋叶PPT  ·  我问DeepSeek“普通人如何靠PPT赚到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秋叶大叔

知乎,到底变现价值大不大?

秋叶大叔  · 公众号  · PPT  · 2021-03-12 07:30

正文

最近知乎要在纳指上市,发布了招股说明书,但说真的,知乎还真的是要上市,不然现金流压力还是大。


有人说6700万月活,广告收入两亿美元。会员付费率4%……怎么看都不是一个精英社区。


这么一看,知乎还真是要努力提高用户的价值。



01


牛年春节后,有个小铁粉从山东过来武汉,说大叔,我们开一个知乎训练营吧。


他的知乎做得很好,从知乎导流到淘宝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资料包,一个月可以获利好几万,他把方法交给几个小伙伴做,自己全心备考研究生复试,真是后生可畏。


我听了很激动,说我们还是研究如何用好企业微信吧,这才是大牌。


他想了一下,觉得我说得很对,马上就一头扎进去研究企业微信。


我看再过半年,做企业微信他绝对是一匹黑马,知乎这个事情就当一技之长用。


为什么我不想合作开知乎训练营?

开知乎变现训练营,大部分学员可能预期很高,但回报有限,真还不如开视频号训练营,我感觉普通人打出来的希望大太多了。

倒不是我觉得知乎上没有变现的机会,而是我认为能在知乎上变现的人,还是要具备一些专业基础的,在知乎上的用户,的确比较挑剔。

我又想了一下,其实不是知乎用户比较挑剔,就是真的比较穷,但偏偏又觉得自己见多识广,又有点怀才不遇,这就很容易悲剧了。

网上有个付费意愿公式

宝妈〉年轻女性〉中年男性〉普通男性〉刚刚参与工作的男性

今天知乎的主要用户群似乎就是大学生和职场新人,这些人的确收入低,想花钱也没有钱花。


02

怎么说呢?

早期的知乎用户,更多是职场精英,但有一点洁癖,你免费分享,写万言干货答疑可以。

但如果你一边分享干货一边想赚钱,就好像破坏了知乎纯粹的分享氛围,大家就很鄙视你。

早期好多知乎大V就是因为分享专长赚钱了,知乎上一定有人会写文章分析他变现背后多么名不副实,让很多知乎大V很生气,因此愤而退出知乎的人还真不少。

但必须说那个年代的知乎,内容质量是真的高。

后来知识付费的时代到了,在知乎上坚持的大V都去了这个平台那个平台去做课程变现了,知乎上也努力过做课程,但始终跟不上,社区的氛围不太一样,转型也在摇摆,不坚决,时代的浪就这么错过了。

再后来我发现知乎开始下决心下沉了,反正用户不再是精英白领居多,而是各种大学生都在刷知乎。

大学生为知乎贡献了流量,但很难贡献收入。

让大学生贡献收入的方式,似乎是付费看连载小说。

所以一个新用户来到知乎,很难觉得自己是来了一个精英问答网站,因为他看到的界面是这样的。


怎么说呢?——内容一点也不知乎,充满了最原始的欲望,还有广告。

打开知乎盐选,哪里有盐选,搞不好就是看狗血的长篇小说连载。

但如果打开我的知乎,内容还是很正常的,似乎还是过去的知乎。


现在平台都狡猾了,都学会了千人千面的游戏。

同一个知乎,完全不同地推送给不同的人,这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

每一个人都被信息流推送包围,它们分析我们的一举一动,推荐更符合我们预期的内容,我们塑造了平台, 平台也在塑造我们。


03

虽然知乎在技术上很努力,我还是认为知乎缺乏大规模变现的潜力,我的理由是四点:

1、知乎用户规模没有突破一个临界点,比如日活过亿,在中国很难有想象力;

2、太多人来知乎是即查即用的模式,停留在社区的时间不如抖音快手,也不如微信头条微博。这些平台都能消磨时间,知乎更多是节约时间。

能消磨时间的平台商业价值远远大于节约时间的平台。

3、知乎上的变现模式卖书卖课卖训练营,都很难起量,因为用户年轻,缺乏支付能力。

B站用户也年轻,但B站用户更喜欢看各种好玩的,说明他们家庭收入情况还不错,因而自己的付费习惯就很好。

4、知乎上似乎没有出过爆品,让全网都关注到的爆品。

没有爆品,大家注意力就不容易被带过去。

无非是知乎也做这个也做那个,但是知乎做什么是独一无二的强,这个标签是模糊的。当然知乎问答社区的标签是清晰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