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印象笔记  ·  节后复工“丧”到不行?3招让你满血复活! ·  23 小时前  
学习曾国藩  ·  内核强大的人,都有这5个特点! ·  2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不低于1000亿!又一长期资金来了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破90亿了,全球第一! ·  4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泽连斯基“急了”:将“非常危险”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感觉的相同性

周国平  · 公众号  ·  · 2024-03-19 17:52

正文


周老师的视频号更新啦
主题:如何处理基于有用的友谊

欢迎您关注留言哟~


人的社会性和爱的宗教



马克思曾经认为,费尔巴哈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当作理论的基本原则。同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相比,费尔巴哈确实更接近人的社会本质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这样的话:“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但是这个统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面的。”“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 如此等等。

17-18世纪唯物主义者在谈到人的社会性的起源时,往往不要任何中介,直接从人的生物性引伸出社会性。费尔巴哈则寻找了一个中介,叫做类的意识。动物仅仅以自己的个体为对象,而人却以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为对象。这就使人有了一种与他的类、他的本质相联系的内在生活:理性、意志和心情。它们是“人自己意识到了的人的本质”,是“人所以为人的绝对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必须感性地表现出来。
人的本质是类的意识,特别是心情,它的感性表现就是人与人的交往,特别是爱。所以,费尔巴哈在说了“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之后,立即这样来论证:“因为有你存在和与你共处,我才是我。只是由于你作为一个明显的可触知的我,作为一个他人而与我的意识相对立,我才意识到我自己。”

也就是说,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个别的人才能意识到自己是人,才能获得类的意识。同时,人也是在相互的交往中形成概念,获得一般理性。因此,“人是由两个人生的——肉体的人是这样生的,精神的人也是这样生的:人与人的交往,乃是真理性和普遍性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


从个人追求幸福的角度来看,人同样离不开同他人的交往。利己主义的人的存在以他人的存在为条件。婴儿从母胎出来后,就必须同自己周围的亲人们分享人生的幸福,因此,在吸食母亲的奶和摄取生命的各种要素的同时,他也在吸取互相依恋感、公共性等道德的要素。男人要满足自己对于幸福的追求,必须同时使女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得到满足,反之也是一样。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个人才能完善和幸福。


费尔巴哈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作人的本质表现,这是他的深刻之处。 但是,由于他对人与人的交往同样持一种直观的理解,因而终于仅仅是接近了、而并没有真正达到对人的社会本质的理解。 他从感性直观出发,把人与人之间感觉的相同性视为交往的基础。他所说的交往,大多是指人与人之间基于生物因素(血缘或两性差异)的交往,因而仅仅是一种自然关系,而不是社会关系,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最初级的社会关系。

在人类的意识中,他强调的是心情。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强调的是爱。在费尔巴哈看来,爱是直接以类为对象的 ,爱表明一个人忍受不了孤独,迫切地需要同类,把他人看作自己的本质。 因此,爱最感性地表现了一个人的本质。在爱之中,他又最强调性爱。男人和女人是他喜欢谈的话题。他认为,两性之所以在情感上互相需要,正是为了结合起来,共同表现出类,成为完整的人。 费尔巴哈甚至把爱和性爱尊崇为新宗教。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深刻思想在他那里堕落为空洞的爱的宗教,这一事实最清楚地暴露了对人的感性直观概念的严重缺陷。



读者:高昂,网名go on,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民悦读全国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山西广播电视台职业播音20余年,专注于纪录片解说。听到他更多声音,公众号:声境界,ID:tyreader


商务合作请联系:阿树(zhidao8782)


好课推荐





蓝袜子博士15天魅力女性私塾课






(点击上方音频,可收听)

课程购买及收听方式



方式1: 微信关注 “蓝袜子说”公众号 ——在公众号菜单栏中点“已购课程”——“魅力女性”
方式2: 在微信搜索 “ 小鹅通小程序 ” 去上课(需绑定购买时留下的手机号)
方式3: 下载 小鹅通app ,用购买手机号登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