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释
(1)寻常行仪
寻常行仪即平生寻常之念佛。不必入道场、着净衣、定时间等,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道俗男女日常念佛,课数一万、三万、六万等皆是。
细论有多种不同,且举数种:
(一)约声有四种,即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大声念余人能闻;小声念在口耳之间;金刚念动唇舌,不发声;默念,唇舌不动,念在心中。其中金刚念最能持久绵密,不昏不掉。
(二)约心有两种,即专心念与散心念。摈弃事缘,摄心专注,口念耳听,或心念心听,为专心念。其余如走路、乘车,及做不必太用心之事,随念佛习惯,散漫口称,即散心念。
(三)约数有两种,即定数与不定数。初学多倡定数,多少各任其力,从百至千,乃至过万,克己完成。
行人根据实际情况,互相调节使用,皆成正定之业。
所谓“寻常”,就是平生寻常日子的念佛。
寻常行仪即平生寻常之念佛。不必入道场、着净衣、定时间等,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道俗男女日常念佛,课数一万、三万、六万等皆是。
这样平常念佛就比较宽适,“不必入道场”,在家里也可以,或者在菜市场、在公共汽车上、走路的时候都行,不一定非要到念佛堂去打佛七。
不必穿海青、搭衣,未必着专门修行的衣服,就是穿常服,也不必定时间等,就是平常念佛。养成念佛的习惯,随忙随闲,士农工商,在行住坐卧之间、诸种因缘情况下,都可以念,这叫寻常念佛。
念佛讲三万、六万就挺多了,一万也不少,有的人可能平时非常忙,这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公交车就是你的流动念佛堂,在那里念佛就很好。所以,念佛法门殊胜、优越,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再怎样忙碌,工薪阶层都可以念。
细论有多种不同,且举数种:
(一)约声有四种,即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大声念余人能闻;小声念在口耳之间;金刚念,动唇舌,不发声;默念,唇舌不动,念在心中。其中金刚念最能持久绵密,不昏不掉。
在寻常行仪当中,如果细细地讲,它也有具体的做法,有多种不同,讲三点。
一是从念佛声音的角度。大声念,别人能听到的就算大声念。如果在同一个寮房里,别人想睡觉,你大声念就不行了。小声念,是在口耳之间,从口传到耳,声音就传这么远,四五寸,自己能听到,这样叫小声念。金刚念,就是动唇舌,不发声音,这叫金刚念。也可以默念。默念就是“唇舌不动,念在心中”。
这四种念,各有优点。“其中金刚念最能持久绵密,不昏不掉”,就是不昏沉,也不掉举。有的时候心里憋屈得很,让他闷念,念不出来,他要找个地方大声念:有种种情况,一定要发声,要大声念。
有的时候发大声不方便,怕影响人家休息,那就小声念。
小声念也念累了,那就金刚念,金刚念比较不累。
默念一定相对要比较清净,而且心力相对比较集中才可以;不然的话,往往念了一半不知什么时候佛号就丢掉了。
(二)约心有两种,即专心念与散心念。摈弃事缘,摄心专注,口念耳听,或心念心听,为专心念。其余如走路、乘车,及做不必太用心之事,随念佛习惯,散漫口称,即散心念。
每天早晨起来打坐,专心念佛。平常的话,比如走路、乘车,或者洗菜、拖地等等,做这些不太用心的事情,这时候没有那么专心,就可以随着念佛的习惯散漫口称,这称为“散心念”,功德都一样。不过,专心念,自我的觉受更加摄心一些,更加清净,更加少妄想。我们在一天当中多少要抽一点时间专心念。
(三)约数有两种,即定数与不定数。初学多倡定数,多少各任其力,从百至千,乃至过万,克己完成。
初学的人多提倡定数,念佛的人都是从定数念佛走过来的。一天定一万太少了,三万也还少了;四万还可以,进步一下,可以定五万,不过,也是要挺用心的。专门念佛的人,自己去念就知道了。
定数有什么好处呢?定数能让你的心有一个指标,有个任务,心里总是牵着它,数字能牵住你,就是说,它能让你形成相续念佛:初学的定数有这样的好处。念佛时间比较久了,一旦相续念佛形成习惯之后,念佛成了很习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也就无所谓定数不定数了。
但如果定得太多,会退心。定得太少,比如一天只定十声,那也容易退心。说实在的,一个人一天定十声,他能坚持下来就算不错了。如果你能相续念下来,一定会增加的。一定要有心,用安心来守护起行。他安心没有定,就守护不了起行。当然,每个人因缘不一样,一旦他遇到某种因缘,发起念佛心,慢慢就会提高。
这样定了之后就会把念佛当回事了。这就像小学生有作业一样,就会把它完成,正业嘛。
行人根据实际情况,互相调节使用,皆成正定之业。
这是寻常行业具体的做法。
(2)别时行仪
先定时处,若一日乃至七日,或三七日、七七日不等,庄严道场,香花供养,穿着净衣,入道场念佛外,更无余言,不得交头窃语,亦不须依时礼佛、诵经,不须数珠,唯一向相续专心念佛,心与声相应,念念作见佛想。可一年一度、三度,一月一回、两回,总为别时行仪:即今之打佛七。
别时行仪跟寻常行仪就不一样了,它是特别选一个时间段、找一个地方正式地专修念佛。
或者专门选一天,或者两天,或者七天,或者三七日,或者七七四十九天,或者三个月,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
收拾一个房间,布置佛像、佛台,摆上香花,庄严起来,这就是庄严道场。然后穿上清净的海青或居士服等干净的法服,入道场念佛。
不讲闲杂话,这一段时间就专门念佛,从早到晚一句佛号,绵密相续到底,连拜佛都嫌打闲岔,诵经也不需要。也不需要拨念珠,拨珠也怕手指一动就身动心也动,就是让心凝定,所以也不数珠。
“唯一向相续专心念佛,心与声相应,念念作见佛想”,善导大师是这样教导的。
可以一年一回或三回,或者一个月一次或两次,总之这叫作别时行仪。
这也就是现在所讲的打佛七。不过,善导大师所定的,比我们所讲的精进佛七还要严格,因为不许讲话,不许交头接耳,除了念佛之外没有别的了。
有心、有能力的人可以试一试。东林寺所提倡的“百万洪名闭关”十天念佛就属于这种。一个人在一间房间里面,房门一关,有人送饭给你,想交头接耳也没人。所以打佛七也是有根据、有来历的,后来的很多规矩都是善导大师定下来的。
(3)临终行仪
①
临终行仪大体同别时行仪,不过别时行仪适于平时,临终行仪适于临终,而由临终之特殊要求,行仪亦少有不同。如西面(或环境所许适当方位)安置佛像,令临终人面对本尊,眼瞻佛像,心思佛迎,“我随佛后,决定往生”;又,同行莲友助同念佛,迭相开导,忏悔除罪,劝慰其心,扶持正念:即今之临终助念。
临终实为升沉关键。三心具足、念佛不怠、平生业成之人,临终固然无虞,任运随佛往生,然若得莲友念佛相慰,则弥增喜乐,大众同受鼓舞。
若平时未信佛之人,杂行之人,不具三心之人,临终或由病苦多恼,或由魔缘障乱,或执著财物,或贪恋妻子,而起种种妄想颠倒,当此危急之时,能有大力成就其事者,全赖善知识。故宜侍临终人之旁,观其苦乐,察知其心,以种种方便安慰,劝厌三界苦,欣求极乐乐,赞如来功德,宣念佛利益;其人愿心一发,即刻随佛往生。
临终行仪大体上和别时行仪差不多。
临终行仪大体同别时行仪;不过别时行仪适于平时,临终行仪适于临终,而由临终之特殊要求,行仪亦少有不同。如西面(或环境所许适当方位)安置佛像,令临终人面对本尊,眼瞻佛像,心思佛迎,“我随佛后,决定往生”;又,同行莲友助同念佛,迭相开导,忏悔除罪,劝慰其心,扶持正念:即今之临终助念。
“不过别时行仪适于平时,临终行仪适于临终”,两者适应的时间段和对象不一样。再由临终的特殊要求,所以行仪上也稍有不同。如西面安置本尊,一般来讲,临终行仪的佛像肯定安放在西面——如果环境不允许,未必放在西面,就是要在环境所许的适当方位安放本尊。
临终的人他眼睛能看到佛像,心里想的是“佛啊,您快来接我往生吧!我有病痛,不想在这里停留了,我随佛后,决定往生”,他有这样的想法。
“又,同行莲友助同念佛,迭相开导”,开导什么呢?无非是劝他信愿往生西方净土。对他讲,此世界是苦,彼世界是乐;这个色心五蕴让我们受种种的大苦恼,到了极乐净土就会自在安乐,讲这些让他发起愿生心。然后对他开导阿弥陀佛本愿救度,让他知道乘佛愿力决定往生,不用怀疑。临终的人这样一听,心里当下落实,愿意往生西方。
“忏悔除罪”,这时可能他心中还有很多过节,或者是怨家债主前来逼迫,这时候就要帮他忏悔:“某某人,我们曾经造作了很多业。对于这些,我们仰仗阿弥陀佛光明,向佛忏悔,就能忏悔干净。我们就一心求愿往生。”
临终的人,总之我们要安慰他,要鼓励他,要给他希望,给他光明,给他安慰、安乐,这是一个大原则。
可能他心力很弱,让他自己念,他念不了。可以用念佛机,或者你在旁边一道念,慢慢地带他念。这时候要观察他,把他的心引着跟你一道走,就像手牵着别人走路一样,他只能走得慢,你就要放慢一点,随着他。他的心很弱,你不能念得太快,也不能很急切。这个时候一定要站在临终人的立场上来考虑。
尤其是临终的时候,不要念很长的佛号调子,如六个字嫌长,就念四个字“阿弥陀佛”;如果四个字还嫌长,就念一个字“佛”,让他知道是佛就可以了,让他心里跟佛有感应道交就可以。这就是临终助念法。
扶持正念很重要,如果不懂得临终人的心,也不懂得助念的善巧方便,可能会增加他的负担。
临终实为升沉关键。三心具足、念佛不怠、平生业成之人,临终固然无虞,任运随佛往生。然若得莲友念佛相慰,则弥增喜乐,大众同受鼓舞。
临终的时候是一个人上升还是堕落的最关键时刻。
第一种情况,平常三心具足、一直念佛的人,他心行具足,所以他属于平生业成,平常已经定了,往生就没有任何问题。他早就往生决定了,到临终的时候当然没有任何担心、害怕,他不会害怕不能往生。
虽然说他个人往生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有莲友来陪他一道念佛,也是一件很欢喜的事情,能更加增长他的喜乐;而且来助念的人看见他走得这么自在安详,也会受到鼓舞:这是助念的好处。当然,如果没有旁人助念,也没有必要特地打电话请人家来,自己一个人静悄悄地在半夜一两点钟就被阿弥陀佛接走了,就可以了。这种情况是说,有助念对大众更好,没有助念自己也没有遗憾。
下面第二种情况,助念就特别重要。
若平时未信佛之人,杂行之人,不具三心之人,临终或由病苦多恼,或由魔缘障乱,或执著财物,或贪恋妻子,而起种种妄想颠倒,当此危急之时,能有大力成就其事者,全赖善知识。故宜侍临终人之旁,观其苦乐,察知其心,以种种方便安慰,劝厌三界苦,欣求极乐乐,赞如来功德,宣念佛利益;其人愿心一发,即刻随佛往生。
他平时没有结到佛缘,没有信佛;或者他虽然信佛,但是信心不具足,信念不坚定,行法也不专一、专心,修杂行;或者三心不具足,有缺失。这样的人,他一生个性很坚强,临终时也没有放下,病苦很多。或者有种种冤亲债主来障碍、动乱——我们每一个人过去、现生所作的业,自己都记不清楚。
或者执著于财物,“或贪恋妻子”。凡人,说实在的,都是忧悲、苦恼、迷失的,各人在业力的带动下轮转,也是很痛苦的。
所以要看开,自在一点,生前什么都交代得干干净净,到极乐净土才好。对子女、亲眷最大的恩惠,就是给他们结一个佛的缘分,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好处、最大的慈悲。当然,这不是说对世间的事都不关心,而是站在佛法的立场上,这样就很清净,不被它所纠缠,才自由自在。
世间的事情,情爱、人情捆缚人,用软绳子绑人,把人勒得血丝一道道的,他都不知道,这个特别痛苦。这个时候,他会“起种种妄想颠倒”,甚至有的平时口号喊得很响、愿往生的,到临终就不愿往生了,这不是颠倒了吗?
越到临终的时候,这一辈子很多景象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显现出来,善恶交错,往往都是恶缘很强盛。对于得罪的人、过去对不起人家的事,自己心中就有忧悔、苦恼;对方有强烈的意识,那种念力、业力甚至会显现出一种恐怖的景象,这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平常要多念佛,对这些事情多忏悔,把跟人家的过节都消化掉。到临终的时候,比如有的人就是婆媳关系搞不好,就要把仇怨都化解掉,化得干干净净——不仅是衣服穿得干干净净,心里也要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负担。钱财、感情、爱恨,所有这一切都料理得干干净净。
②
临终行仪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个就是时间上的关键点。这个人的生命已经到临终了,是所谓升沉的关键,是向上超升还是向下沉堕,这是关键的时间点。一生的业力,通通在这个时间点上显现出来,就像放电影一样。
第二个关键点,就是善知识的关键性。在这个时候,起最关键作用的就是善知识,一切亲人都没有善知识亲。世间的亲眷、夫妻、子女,很可能会让这个人起爱恋的心,然后沉堕,滞留在三界当中,因为舍不得情爱,就会牵绊、牵扯。一切的作用都抵不上善知识的作用。真正能起作用的,就是善知识的善言安慰。所以善知识的作用在这时候特别明显。
第三个关键点,善知识之所以称为善知识,是因为他有正确的法义,能正确地引导临终人,以种种方便,安慰其心,让他可以自然地融在阿弥陀佛无条件救度的爱心当中,随着大众的念佛声,安详地归入弥陀的救度,随顺阿弥陀佛,往生极乐。
阿弥陀佛的救度本来就是现成的,但如果是平生没有佛法的缘分、没有信佛的,或者虽然信佛,也念佛,但是求世间福报、不求往生的,或者虽然求往生,但修杂行、不具足三心的,信愿不坚固的,都需要善知识的引导、激发。也就是说,只要平生没有业成的人,通通都需要临终助念,通通都需要善知识的关怀。这个时候善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
上面讲,临终的时候,“或由病苦多恼,或由魔缘障乱,或执著财物,或贪恋妻子,而起种种妄想颠倒,当此危急之时,能有大力成就其事者,全赖善知识”,这时是非常危险、急难的时候,什么力量都不如善知识的力量,这个时候就显示出善知识的作用了。
要细微地观察他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以种种方便安慰,劝厌三界苦,欣求极乐乐,赞如来功德,宣念佛利益”,大致就是这几方面。
“其人愿心一发,即刻随佛往生”,所以往生是很容易的。但是障碍在哪里呢?障碍在自己不愿往生。为什么不愿往生?因为不信往生。为什么不信呢?因为没看见。所以是自己的心障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