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蓝橡树
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30多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规划平台。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叶目开  ·  手把手教大家在学习上备战小升初 ·  昨天  
老俞闲话  ·  老俞闲话丨南疆自驾之旅(第十八天) ·  4 天前  
考研斯基师兄  ·  很严格!今年报名证件照要求! ·  1 周前  
考研斯基师兄  ·  很严格!今年报名证件照要求!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蓝橡树

什么是理想的职业?如何引导孩子思考兴趣和职业的关系?

蓝橡树  · 公众号  · 教育  · 2016-12-23 07:43

正文



人生不管怎么大的选择,他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试错的,而且真的要让孩子勇敢地去犯错,也知道自己对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在哪里,这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所培养和熏陶出来的。


作者: 秦华;本文来源:“小多童书”(ID:xiaoduoui),以下的文字由“小多童书”整理。


........................................


今天的内容送给读者中的爸爸妈妈们。这是我在一本非常优秀的少年系列读物《少年时》的读者群中做的分享。作为一枚“斜杠中年”,今年我为《少年时》写了一整年的“初级经济学人”的专栏。(《少年时》是“小多童书”的主打出版物,旨在为9-14岁的青少年传播世界最前沿的科学和人文知识。)


我首先要说的是,我不是一个教育专家,我的孩子还很小,一个5岁,一个8岁,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展示的成果。另外,我在这里也不会预测将来哪个行业会热门,所以我现在先跟大家说明一下。


我今天分享的经验和想法是有关职业发展一些根本的思考。主要通过我四个角色的体验来归纳总结的。 


这四个角色是:


  • 第一,我自己作为个人有十多年的职业探索以及转型。

  • 第二,我作为职业和生涯教练所看到的上百个案例以及所进行的上千个小时的辅导,我客户的年龄段从20岁到40岁都有。

  • 第三,我作为妈妈对于培养孩子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 最后,是我作为《少年时》的专栏作者在写 “初段经济学人”创作中的一些思考。


所以我下面的分享,会在我这四个角色中穿梭并提供一些例子。


自我发现和职业探索


首先,我想说一下我个人在自我发现和职业探索上的经历,也算是我的一个自我介绍,这当中我也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也就是我走过的弯路以及我的一些体会。


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学霸,或者说是一个考试机器。好处是,因为学习成绩好,所以一路都是上了好的学校;坏处是,自己不太喜欢的学科我也能考得很好。


这导致了我高考之前就选了理科,因为理科能够出高分,但实际上我内心是一个很纯粹的文科人。那个时候,只有理科太差的学生才会去学文科,所以我根本没敢想要选文科。


长话短说,最终我是没能够读上我心中向往的专业,然后去了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现在光华是炙手可热的,但当时还不是那么热门,不太为人所知。


我选择光华,当时得到的唯一的职业建议是来自我的老奶奶。


她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专业是永远不愁没饭吃的,一个是当会计,一个是当医生。她还加了一句说,这两个职业退休后还会有人来返聘你,所以她就给我建议了这两个选择。当时一想到医生,考虑到我特别怕血,所以就选择了会计。


其实我对会计一无所知,我脑子里出现的是一个经常给人敲图章、打算盘的形象,所以刚进大学,我一想到我以后未来的职业,心里是非常非常惶恐的。


所以,我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体会,特别是对孩子成绩特别好的家庭。我当然非常能够理解,很多成绩特别好的学霸,他自己或者他的家人会觉得——如果他不去考分要求最高的专业或者是去做挣钱最多的工作就是浪费了学霸的天资,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家需要思考或者警惕的东西。


我惶恐了一阵子,我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干什么,从此就做财务会计了吗?想了一段时间也没有特别清楚的答案。我就按照社会上约定俗成的道路走,毕业以后去了当时比较顶级的会计师事务所。


工作了一年以后,觉得很没有意义,觉得每天工作得特别特别辛苦,但是也看不出自己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内心非常不满足。我就想——这样不行,我要去改变,我要去从事一个我认为比较有意义的职业。


我自己在大学期间非常非常地迷茫,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也是如此,我当时特别期望——如果能够有一位导师给我一些指点,能够让我有拨开迷雾见日出的那种感觉,就特别好。所以,我自己就特别想成为这样的一个人,给年轻人做辅导。


当时就想——什么样的职业能够帮我达到这个目标呢?


只有去当大学教授了,这是我当时能够想到的唯一途径。我觉得,大学教授能够接触到年轻人、大学生,能够以一个老师的身份给年轻人做辅导,所以我就决定当大学教授,申请来美国读博士。


但在这里,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或者说是一个疏忽——我是想当然地、很片面地只看到了大学教授可以辅导年轻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根本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或者说这是他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


那么,在成为大学教授之前,整个读博士的过程以及要争取教职的过程是非常漫长和艰难的。这当中所需要的技能是什么?我完全没有做过调研,并且还花了两年的时间去申请——因为第一年申请我全军覆没,第二年重新申请才拿到Offer。但申请成功三个月后才发现:完了,我进了一个火坑。


我马上就意识到博士我是读不下来的,这个当时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作为学霸,一路认为学习成绩好是对我个人身份的认同,从来不会觉得有读不下来的书。


但是,博士阶段的读书与之前我们应试的读书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需要具备相当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造力,还有数理方面要非常强。


我之前说过,我本质上是一个文科生,所以我一看到那么多数理学科需要学习,整个人就傻眼了,也意识到我在这条道路上是无法生存下来的。


于是,我马上开展了自救行动——开始申请MBA。


在进入博士项目一年之后,我就转到了另外一所学校去读MBA。那段时间对我打击很大,我当时的心情就是万念俱灰,忽然人生目标没有了,自信心也没有了。


接下来唯一的一个想法就是我要谋生,我要赶紧拿个学位,找工作,其它的事就都别想了。所以,读完了MBA,很幸运地也找到了一个工作,在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房地美工作了七年。


我也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实际上你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职业追求方面的问题,以前没有解决的,你可以暂时压制下去,但是今后这个泡泡肯定是会再冒出来的。


在金融机构工作大概四年左右的时候,我心里又不踏实了,又想到人生意义、人生价值,这些问题又冒头了,我觉得现在这份工作给不了我这些。与此同时,我经历了人生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及我自己有了第一个孩子。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在金融行业里的很多人都开始了一个自省的过程,思考我们的工作到底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到底在哪里?


作为父母来说,群里很多都是爸爸妈妈,应该能够理解——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真的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会爆棚,会考虑到底什么是有意义的。而且在面对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想到我该怎么教育孩子。


这个时候,如果自己的三观、对世界、对工作的看法,这些本质的东西都没有想清楚,实际上会感到很害怕,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


那时,我就对自己说——一定要直面这个问题,要把我这个问题解决了,把我自己心里的思路理顺了,我才知道怎么去面对我孕育的生命。


就这样,从2008年开始,我开始非常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我一定要折腾到我舒服为止,折腾到我觉得我知道该怎么教孩子了。


在这期间,我有辞职换工作到世界银行,有尝试学习拍记录片,开始写作,最后到教练,到创业,折腾到现在,我觉得是舒服了,并且我对于职业、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了自己的看法。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现在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辅导年轻人,我平时的活动就是沟通,是写作,是传播。


实际上,我是转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回到了我19岁、20岁时心里有过的非常模糊的那个想法——就是我要辅导年轻人、我要传播思想、我是一个文科的人,这个初心没有改变,只是我转了一个很大的圈子,终于找到了实现的途径。


这一路上的探索,再加上我辅导的客户,不论是20岁还是40岁,对比我自己和他们,我就看到了一些规律和常见的问题,希望能够给他们引导,让大家知道要注意什么。


我也不能说,我之前走了多大的弯路,或者说我后悔,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觉得人总是要走弯路的,也是自己之前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我当时如果一下就踩准了,那我现在又是一个不同的自己了。所以,我不是说后悔以前,只不过我觉得人在探索过程中,有意识的探索比糊里糊涂像脚踩西瓜皮那样会更好一点。 




对职业理解的误区


我们开始谈谈我从我的经历中总结的一些想法。首先是,对职业一些理解的误区。


我用误区来表达,其实只是我的个人观念,不代表正确答案,不是说你必须这样去理解职业,只是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 第一个误区:很多人在作职业选择的时候,他的出发点是考虑外部需求


很明显的表现就是——猜热门专业是什么。


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在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很多人去读生物、生命科学,造成很多学生发觉不是这么一回事,或者说发觉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


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我也看到极少数人会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先考虑我喜欢什么。


目前的那些热门专业,考分那么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家在选择的时候考虑外部需求所造成的。


  • 第二个误区:认为职业发展是线性的道路,是一条直线


这个与我们接受多年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模式有关。


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这16年的教育就是一条直线,在这期间我们要应付考试,是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探索的。


这种习惯性思维一直延续到大学、研究生,到找工作,觉得每一个选择都非常重要,一步走错,步步皆错,以后就根本没有纠错的机会,职业和专业必须要对口等等。


这些线性发展的思维有两大坏处。


第一个坏处是,它让你做每一次选择的时候都极度极度地焦虑。


因为如果你觉得你的每一个选择决定了你以后所有的事情,那这个选择就太重了,他担负了很大的责任,所以会犹豫不决。这时,可能你追求的并不是这个职业最后是不是能够让你实现理想、实现梦想、带来多大的满足,而是实际上在追求安全感。


我觉得尤其是父母,特别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幸福、能够稳定,所以在职业上的建议也通常不自觉的都是在从安全稳定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说让他怎么样能充分发挥潜能,让他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第二个坏处是,它真的限制了我们个人的发展和潜力的挖掘。


我越来越觉得人的潜力真的是无穷的,你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能够做成的事情。但是如果说你是遵循这种线型思维的话,你就不自觉地把自己很多可能性的那些门、那些窗全关上了,因为你不会去探索一些别的路径,去开发别的能力。


  • 第三个误区:职业所需要的知识,都必须从学校获得


这一点可能与线性思维也有关,觉得我们以后用来谋生的那几把刷子,都是从学校获得的,如果你找工作很难的话,那咱们就继续读书,再多读点书,可能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实际上,现在我越来越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儿。


在我转行以后,所需要的一些专业的培训,全都是我自己去找资源,有很多是在网上进行的。因为我自己有两个孩子,不太可能在职学习或者说到学校里去学习,所以我都是通过在线学习实现的。


每天都是在上培训的课程,洗碗的时候、叠衣服的时候见缝插针,开车的时候我也会听东西。然后就发现我自主学习、无时无刻学习的这两年,好像是在我的整个求学生涯里面,学得最带劲儿的一段时间,是学得最开心的一段时间。这也让我觉得有点悲哀,好似以前的学习真的是很被动。


当你开始自主学习,接受终身学习这么一个概念,你会发觉——学校里的学习真的是你人生学习的很小一部分,职场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原来有那么多的渠道可以获得。


  • 最后一个误区:对职业缺乏想象力,对职业的可能性缺乏想象力


我们在想到一些职业选择的时候,通常局限在我们看见的、已经存在的、非常常见的职业,但实际上是存在很多种职业的可能性。


很有可能是,你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比如说教练这个职业,我以前就根本不知道这个职业的存在,但等到我发现以后才知道,在美国原来这是这么大的一个行业。相对来说它是比较新兴的行业,但也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行业,在中国可能现在也刚刚开始兴起,这是一点。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职业发展太迅速,每天都可以有新的职业产生。所以,人完全是可以把自己的各个长处、技能,各个资源整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职业。而这些职业,你从学校设立的那些院系是根本看不到的。


比如说做教练,你是很难看到有个什么专业是教你怎么做教练的,对吧?然后现在蓬勃的发展的自媒体,很多人通过自媒体,开发出一个回报很丰厚的、独特的、属于他自己的一个职业,没有一个学校会教你这个。


实际上,学校现在都在追赶,追赶这个时代的发展。追赶就是说,先有了这个现实,然后学校再去补缺,我感觉是这样一个状态。因为这个相关的研究或者教授,都还没有产生。


所以,上面我说到的,是我觉得很多人对职业理解的几个误区,也导致了我们做职业选择的很多时候,是非常狭窄的。



对金钱理解的误区


下一个,我想分享的是,对于金钱的理解误区。


关联到我给《少年时》写“初段经济学人”专栏,以及我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让我联想到我应该怎么样给孩子进行一些金钱观、价值观的启蒙。


对金钱,对物质,我觉得有两种比较极端的态度。可能大部分人在中间地带,但是我个人觉得对以下两种比较矛盾的态度需要引起注意。


  • 极端态度一:我自己的成长过程所经历的,我爸爸妈妈从来不会跟我谈钱。


从小到大,我不知道家里有多少钱,他们挣多少钱,挣钱是怎么回事儿,一无所知。


大人会说,你只要一心学习,不要为钱分心,甚至说感觉对钱有一点清高的态度,甚至让我觉得追求金钱是比较肮脏的事情,我们不能唯利是图,对金钱应该视如粪土。


所以,这就导致我从小到大,感觉跟现实生活是隔离的,根本不理解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那些经济活动是怎么回事儿,对最基本的经济原理、财富管理缺乏很根本的常识。


这种常识的缺乏,毫不夸张地说,我甚至在读完了北大光华的本科、读完了MBA,那个学习还是书本的学习,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我对生活的理解。


我记得我买第一个房子,到要付按揭的时候,即使我工作的金融公司还是个专门做房屋按揭方面的金融产品的公司,我都对此觉得毫无概念,这个是非常匪夷所思的。


好像从小到大,没有接受这种熏陶,这种和生活结合起来的理解,甚至是从书本上获得这个知识以后,我都没有办法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


当然,这也许是我一个人的个例,但是我见到很多学生也是这样的。另外,不是说每个学生他都会去学经济、学金融,但是不是他们就不需要懂的呢?


我觉得这个是必须要懂的,不管是你以后如何来管理你的生活、以及经营你的职业,我觉得经济的基本原理以及财富的基本常识,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必须掌握的。


  • 极端态度二:把金钱或者物质的回报,当作了对学习的一种激励,那我觉得这个也是很成问题的。


父母可能会常常对孩子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就会很穷,就不会有好生活。”


实际上,在我看来,金钱它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它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它就是一个一般等价物。


我在“初段经济学人”这个专栏里面,就是讲金钱、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价值是如何产生的。货币就是个中性的东西,它只是代表一种信用。


别人说你拿这个东西,这张纸出来,我愿意给你同等价值的东西来交换。所以,本质上它只是一个工具,对于我们追求人生、职业发展,它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工具。


我经常会问客户,你们的白日梦是什么?他们会说:“我希望实现财务自由,我希望有很多很多钱。”但是实际上,谁都不会在那里停止,说我只要很多很多钱。难道你会跟钱一起睡觉吗?


大部分人想追求财务自由,他想获得很多的财富,他是有别的目的、目标想要实现的。因为有了财务自由之后,大家就会觉得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了。所以,实现你自己的理想、你的梦想,这个是你的终极目标,而金钱本身只是实现这个理想的工具。


从另外一点上来说,如果你找到自己喜欢的,当然我不是说做你所爱的东西就一定会有很丰厚的回报,但是你如果做你喜爱的东西,并且你如果有商业思维,你如果好好做,非常努力的话,你会有成果。所以,物质回报,我不能很鸡汤地说钱一定是会来的,但是它是你努力的一个结果。


我在写经济学的时候,想传递给孩子的一个信息就是——金钱是中性的,货币是中性的。在我们的追求中,它不是目标本身,而只是一个工具以及你努力工作的结果。


我记得有一期讲过效用方程式,其中说到经济学里面的效用方程式,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跟孩子去讨论的方式。任何的消费,物质也好,精神体验也好,它给你带来的是什么?它给你带来多少效用?这是一个挺好的自我认知的工具。




教育上的缺失


前面分享了我看到的对职业以及金钱的一些理解误区,或者我认为的理解误区,接下来,我想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客户辅导的经验,谈谈我们在职业方面,教育上的缺失是什么。


这些东西我觉得真的是学校里不会教的,可能它的培养很大部分是发生在家庭以及社会当中。


对于缺失是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认知能力,核心能力,心理或者思维。


  • 认知上的最大的缺失就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自己缺乏认知。


简单说就是不知道自己内在动机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创造什么价值。


我碰到的最极端的案例,不论我怎么问他,从各个角度问他,那个客户都跟我说:“我就是好像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我们先不说可能心理上有什么问题,但是有些人真的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这种情况,仔细挖掘是有他的根源所在的。因为如果你问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由于自己对这自己缺乏认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障碍。


因为你如果认识不到自己喜欢什么,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你是很难真正有激情地去推销自己的。这时,你的求职过程,就是一个很套路的、很机械的推销,是很难打动人的。


第二,是对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缺乏深入的了解。


我之前说到过我自己也是这样子。你觉得好像这个职业是这样子的,实际上你是从表象去想当然,你根本不知道从事这份职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它真正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些你都不了解。


我曾经碰到一个大学生,她跟我说她对文书工作很感兴趣,当时就要本科毕业了,问我硕士是不是要去读一个行政管理专业。这样的情况让我大跌眼镜,这个学生觉得自己对写作感兴趣,但是她很少写,她只是自己觉得对写作感兴趣,就觉得自己要去学行政管理,这之间的逻辑是很脱节的。


还有那些对设计、建筑、奢侈品牌管理有兴趣的,特别是一些90后的孩子,自己生活中物质条件比较丰富的那些孩子,他们消费这些东西比较多,就觉得这个挺好玩的、挺酷的,但是对真正地去做品牌管理、去做设计到底需要学什么,他们是一无所知的。


  • 核心能力的缺失,主要也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缺乏做选择的能力。


他不知道如何做选择,从小到大根本没有决策的经验,缺乏对处境进行分析的能力,缺乏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缺乏面对不确定性和混沌的能力。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是考试,考试最大的好处是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职业当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那么他们还是企图去寻找一个最优的标准答案(他们是相信是有标准答案的),他们希望找到这个标准答案就可以一劳永逸。但是,当面对很多不确定性的时候,就完全不知所措了。


第二,是不知道如何建立人际关系,不懂得沟通技巧,不懂得推销自己的价值。


这一点在求职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家可能觉得在中国需要关系,在美国可能不太需要。实际上人和人是比较相似的,在美国找工作一样需要建立自己的人脉,只不过建立人脉的方法不太一样,沟通的方法不太一样,沟通的渠道不太一样,但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还是需要的。


我发现大学毕业的学生,读到了研究生,在这方面还是非常非常薄弱的。


  • 最后,心理上的缺失,这个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主要也是有两点。


第一,是缺乏自信。


这一点上,我的样本是可能会有偏差,因为来找我辅导的学生都是不太自信的,可能自信的学生就不会来找教练了。那些来找我的学生,他们大都觉得自己不够好,但有些学生实际上是很厉害的,所以他们缺乏自信并不是因为实际能力高低所决定的。


高能力、高成就的学生也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没有别人厉害,总是在和别人比较,给自己造成了重重压力。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足够好,那在求职的过程当中,是很难让别人相信你是足够好的。


第二,是害怕被拒绝,害怕失败,害怕尝试,没有执行力。


我觉得这也是特别特别关键的。你想,找工作的过程中,探索的过程当中,失败是多么经常的一件事情,被拒绝是多么常见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一点对年轻人心理上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很多人工作或者面试被拒了一次,整个人都不好了,整个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就完全没有了,有的甚至为了回避失败、回避被拒绝就根本不去尝试了。


虽然我跟他说,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你自动就失败了,他们却说,至少我没有被拒绝,这样心里上好像好过一点。这就大大限制了自己的成长空间,限制了自己去探索一些有风险但是对成长有利的领域,这样你也没有什么执行力。


每个人脑子里都会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我想这样,我想那样,但是最后能否实现都要落在执行上面。如果你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那你是不会有执行力的;你害怕执行,那你就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了。


职业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讲——什么是职业的本质。


我以前对职业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或者比较浅层次的,对职业的理解,感觉就是一个工作。但你去看这个职业根本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你创造了某种产品/服务,你把它提供给某个客户,为他解决了问题,他付给你报酬,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你能够创造什么产品或者服务,帮别人解决问题,别人也愿意付你钱,你就有了职业了。


所以,在职业的定义里面,有3个关键的词:创造、 服务 、交换。


你必须创造什么东西,用它来服务于他人,通过价值的交换来获得报酬。如果我们去思考我们的职业,我们要从这三个方面去理解,去学习——我们能创造什么,我们能为别人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如何实现价值交换。我觉得这三点对职业来说是最关键的。


那理想的职业是什么样的?我这里定义的理想职业(这仅仅是我自己的理解)是我在做了我最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得到了足够的报酬,过上了我想要过的生活,我认为这就是我对理想职业的定义。


在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在职业发展方面泰斗级的人物Richard Bolles,他说过一句话,我认为特别好,我也一直把这句话当做我的的座右铭。他说:“你人生的使命感,就是你最深层次的快乐和这个世界最深层次的饥渴相交集的地方。”


我们前面谈到职业的本质是创造,是服务,是价值的交换。那理想的职业就是知道什么能够给你带来深层次的快乐,知道这个世界的需求,知道这个世界的饥渴在哪里,然后找到能够让这两者交接的一个渠道。这就是找到一个理想职业的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职业未来发展趋势


我想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我不能够去预测哪个行业会热门,在这一点,我觉得《少年时》特别好,它在每一期都给大家介绍目前最前沿的、科学人文方面的一些发展,告诉大家每天在发生什么,预示将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职业未来发展趋势是这样的。


  • 第一个趋势,是变化非常快,不可预测的。


  • 第二个趋势,是未来的产品和服务会越来越个性化。


我觉得大数据,特别是消费领域的大数据,就是为了先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或者习惯后,提供定制服务。我们已经走过了工业革命时期(大批量生产),到了信息革命以后,现在我们大家都需要定制化,追求个性。


那怎么样能够创造出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


我觉得创造者本身,应该也是要追求个性,有创造力。只有在追求你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才更能发挥创造力。


对于创造力来说,我认为每个人都会有,作为人类这个物种,创造力是在我们的基因里的。但是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喜欢做的,所以导致我们的创造力根本没有被挖掘出来。


但是,我觉得未来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依赖于创造性的,非常追求个性的。


  • 第三个趋势,是随着智能化的发展,能够自动化的,往后都会被自动化。


那什么是不能自动化的?


我认为当今科技发展的迅猛程度,我们心理上的发展实际上是跟不上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技术发展以及产品的更新迭代的。心理上的需求其实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我们的环境变化很快,就造成了鸿沟,心理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为了创造出追求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还是为了理解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怎么样去调试心理,对于心理的理解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是现在自媒体的这种传播,还是我做教练这一行,都需要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理解,还有审美能力,我觉得这都是追求个性化所延伸出来的。


  • 第四个趋势,是你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于你一辈子的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与此同时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开放。


所以,我认为大家需要有能力知道能从哪里获得知识,并且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随着信息越来越爆炸式的发展,未来职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获取信息、辨别信息、整合信息,需要你的结构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思维能力去筛选、去综合,只有这样,跨界、转型、迭代才能成为可能。


怎么引导孩子建立从兴趣到职业的连接


接下来,我想谈谈——怎么对孩子去引导他建立从兴趣到职业的一个连接。


我曾经对成年人做过一个讲座——怎么样辨别什么的兴趣才能发展成为一个职业,其中我有讲到一个4s的模型,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


从兴趣到职业我们需要考虑的四个维度。


我在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下,在孩子身上怎么样去理解它。


  • 第一个维度:服务


就是我之前说的职业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成年人来说,他可能会说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是如果你问孩子,孩子是很容易能够说出来的。一个孩子可能会有100种喜欢的东西,你还要担心他是不是3分钟热度,他到底喜欢什么?实际上他喜欢的东西是很多的。


如果想引导他把喜欢的东西变成一个职业,关键是他的喜欢是消费还是生产的行为。如果是一个职业,是要服务于他人的,那就是不光你要消费,你还要能创造什么东西,然后用你创造出来的东西服务给谁,为谁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会回到我们上面谈到职业的本质,如果你能够引导孩子从兴趣转移到这些点,那他就有可能成为职业的发展方向了。


比如,我记得小多童书的杨总,她的孩子下棋特别厉害,下棋本身我不知道能否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但是孩子后来创办了一个非盈利机构,教别的孩子去下棋,然后获得的收入都做了公益事业。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下棋这个兴趣转化成一个能够服务于他人的东西,提供了价值,那他自然就会收获价值,教别人下棋就可能成为一个职业的方向。


另外一个例子,我为了让我的小孩能很好地学中文,给他们开了一个公众号(朗里格朗ID lang_lg_lang)。刚开始,他们会觉得什么好玩说什么,然后我就引导他说,为什么别人要订阅你的公众号?你为别人提供了什么价值?你在说你觉得好玩的事情,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听众能够从中学习到什么,或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所以,要引导孩子养成一个习惯,知道不只是我自己好玩,希望能够对别人有用,才能创造价值。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不是物质上的反馈,而是获得更多的粉丝、更多的观众,这样就会让他有动力把这个节目办下去,这也是我引导他从兴趣到服务的过渡。


  • 第二个维度:我们的长处,所谓的擅长


家长常常焦虑的一点是,怎么发展孩子的天赋。


我以前会觉得天赋像是藏在哪里的宝贝,家长要特别观察仔细,火眼金睛,把这个宝贝挖出来,好像发现了金子一样。


我是觉得除非孩子在艺术、体育等方面天赋异禀、特别厉害,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赋可能就是一个挺平常的兴趣以及在某些方面的一些能力。这个是需要发展的,它不是在那里被你发现了能马上用的。


所以,天赋是一种潜力,它可能体现出来都不一定是孩子擅长的东西,或者还没成为他擅长的东西。


比如说写作这件事情,小时候不是我擅长的,我甚至觉得自己写东西很糟糕而感到很自卑,但是我心里特别渴望成为一个写的很好的一个人。另外一个反面就是物理,单看我的成绩,我是可以考得很好的,那么物理是不是我擅长的东西呢?我心里知道,它不是,因为我根本不喜欢。


所以,擅长和兴趣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还有很多时候,可能你的擅长远远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那如果这样,怎么看待孩子的天赋呢?


我最近看到另外一种对擅长的理解,我觉得还挺认同的——擅长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现在可以做得很好的东西,但它一定是可以给你力量的东西。


也就是说,你去做一件事,在这方面的能力慢慢提升,你会心里觉得越来越有力量、特别开心,因为这是你喜欢的,你能有所提升,你就会越来越开心,慢慢你在这方面就会越来越好。


所以,家长不要过早下结论——孩子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就是在这方面不擅长,如果是孩子喜欢的东西,家长要给孩子机会和资源去打磨这个能力,然后孩子就会很有成就感。


  • 第三个维度:要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职业


你再喜欢的东西,当它变成你的职业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让你不喜欢的地方。


让孩子看到一份职业光鲜有趣的地方是什么,以及比较枯燥的地方是什么,让孩子有这样的认知,这个也是挺很重要的。


因为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这些不完美的地方,如果让他们心理上有这个准备,让孩子知道现实就是这样的,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孩子更有可能去接受,去克服这些。否则的话,发现还有自己不喜欢的部分就选择放弃,那就找不到自己合适的方向了。


  • 最后一个维度:是有关坚持


不管你有多喜欢这个东西,你要在这一方面有所发展的话,你必须要坚持,那么在坚持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各种障碍。以目前的水平你觉得很挫折,你跨过去了,到了新的山头你会发现有更高的山头在等着你,所以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的,而且很可能随着你的水平越来越高,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引导他能够察觉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在长大中学会如何坚持,遇到问题什么时候选择坚持什么时候选择放弃,这是孩子需要拥有的察觉的能力。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基于上面所说,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主要是这几个方面,实际上是把上面所有内容做一个总结。


  • 要从小到大培养孩子需要的能力


一是,对自己的认知,真正做到认识自己的能力。

二是,对职业的认知,知道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趋势是什么,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对价值交换的认知,了解价值创造和交换的机制,这个时候经济学上的一些思维就很有用了。

四是,关键技能的培养,做选择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


基于这些,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首先应该创造一个激励孩子自我发展的成长环境。那么,什么是能激励孩子自我发展的成长环境呢?


小孩子会很容易让家长感觉到他只有三分钟热度,有很多的想法不切实际,这个时候父母如果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就很容易会打压他,就会说你这个是异想天开,不要瞎想。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能会去鼓励,等到孩子比较大了,十几岁了,要实际一点了,家长就可能会打压孩子的各种想法。


我碰到过不止一个学生,我会问他,你的白日梦是什么,他起先想不出来,到后来就会说,小时候一些想法一说出来就被父母给否了,说这是不可能的,是痴人说梦,到后来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了。


激励孩子自我发现并不是一味地说,你这很好完全没问题,这也不切实际,但是我觉得可以做到的是:

第一,肯定孩子梦想的价值,“哇,你有这个想法真不错”;

其次,是给孩子提供资源,让孩子对他的梦想进行深度的了解。


比如说孩子想去太空,或者去想爬喜马拉雅山,我会马上说,你知道要到外太空需要懂得什么,需要经过怎样的训练?如果要爬珠穆朗玛峰需要怎样的训练?可以给孩子看已经成为这样的人,比如宇航员、登山者的生平,他们经历了什么成就了他们的目标。


这个时候家长帮助孩子看到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以及所需要的路径,这样才能进一步给孩子努力的动力和方向。而不只是说“你就别想了,这对你来说是不可能的。”之类的话来打压他。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以后,孩子就失去了做梦的能力,孩子会认为梦想只是想想而已,以后就会大大限制孩子成长的空间。


  • 发展自我认知的能力,是指引导孩子察觉自己的情绪、动机,培养一种自我审视的习惯。


这个自我审视不是反省错误,因为我们的文化经常要求人要谦虚,害怕孩子会自大,总是让孩子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如果没有一个平衡,孩子的自信心就很难建立起来。


我觉得自我审视的能力很重要。自我审视是指当你有一些情绪,不管是沮丧、失望还是喜悦,你能不能知道它的来源在什么地方,什么让我高兴,什么让我不高兴,为什么我今天筋疲力尽,为什么我今天像打了鸡血一样。


因为对自我的认知是需要用经验作为载体来发现的,不是说我们坐在那里就能想出来的。我碰到一些成年人问有什么测试的工具,一做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有什么问题问问我,我就能想出来。当然外面有这类的工具,但对这种工具我是持非常保留意见的。


真正深层次的自我认知,是通过实践、通过人生阅历,在这个实践和人生阅历之中不断地察觉自己,进行不断的调整,然后才能慢慢了解自己,而人本身也是不断成长变化的。所以,如果孩子能养成这种习惯和能力的话,那他就会很自然地了解自己。


当我以家长式的语气跟儿子讲话时,他就会跟我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怎么想的?”,这一点让我颇感欣慰。这说明他对自己在想什么是有很高的察觉能力的。尤其后来我跟他读我写的“初段经济学人”,说到效用方程式后,他现在就会用这个工具跟我沟通。


比如说现在需要做选择,他就会说,这个选择给他带来的效用比那个选择更低或者更高,这个效用有可能是物质上的,有可能是精神上的,有可能是情绪上的。如果培养孩子这样的习惯的话,他就会自动地审视自身。


我常常跟人说我们在大公司里做决策是需要数据支持的,那么个人的选择也是需要数据的。这里的数据是什么?是我们过往做出的一些选择。如果从小到大很少为自己做出选择,那么你遇到人生大的选择时一定是手足无措的。


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第一个人生大选择来了,就要决定自己的职业,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之前对自己的各个方面都不了解的话,我怎么做决定;最后就只能依靠外部的反馈、外部的需求,完全无视自己内心的需要。


  • 引导孩子认知各种职业的本质。


之前也提到了,给孩子看到一个什么东西,就要让孩子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不知道,就要去做调研,可以通过网上查资料,还可以通过家长自己的朋友圈,看看你的朋友里面有没有做这个的,让孩子有机会跟专业人士去交谈,去了解这份工作是怎么回事。


平时,在外面看到社会上类似职业可以去问他,进行一些对话,比如这份工作是怎样在创造价值?容易被替代吗?有没有办法可以让这份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曾经和孩子有过类似的对话,这里当作一个例子。有一次,孩子看到麦当劳里做汉堡的员工。

他问:“妈妈你说做汉堡包的员工工资高吗?”

我就问他:“你觉得他工资会高吗?”

接着,他就问道:“要怎么样才能做好汉堡包?”

我就告诉他:“做汉堡包是有一定的流程的,大家按照流程就可以做出一样的汉堡包。”

他想了一下就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说:“那这样他都不用动脑子了,每个人做出来都是一样的,都没有差别,他的工资一定不会很高了。”


  • 启发孩子看到生活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方案。


其实到最后,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你想为世界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很关键的一个引导,从理想到现实的很重要的桥梁。


如果你看到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并有了解决的方案,这就形成了一个职业,这个也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如果你对生活有一些敏锐的观察,生活中能够看到问题并去思考怎么解决,很多创业的人就是看到问题觉得自己能解决,于是他就去创业了。


  • 价值创造和交换,这个话题属于经济学和商业思维。


经济学是一个有关选择的学问,经济学最根本的假设就是资源是稀缺的,每个人是要利益最大化的,这是经济学非常根本的假设。


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你如何做出选择?通过经济学的工具,可以让孩子认识到选择是怎么回事。


有关价值,我也有一个例子想跟大家分享。


我目前是一个人创业,基本上就是我一个人,没有固定的员工。一开始我儿子以为当老板就是什么都不用做,躺在床上数钱,后来发现妈妈其实也挺辛苦的。


他就会问:“妈妈,你怎么当老板这么辛苦,一个员工都没有?”

我跟他说:“我不敢雇人啊,我每个月的收入也不稳定,雇了人还要给人家发工资,我能不能挣到钱还是个问题。”


后来他想了想就说:“如果你要雇员工的话,一定要确保他能为你创造的价值比他自己挣的钱多。”


当时我就有点掉下巴,他竟然能想到价值交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有关选择,还有一个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这个我也曾在栏目中写到。


有些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每增加一个单位给你带来的效用并不是等比例增加的。这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东西不是越多越好,让孩子思考,选择给我们带来幸福满足感的阈值在什么地方,这也是很好的工具。


我今天的分享差不多就到这里,最后总结一下,就是需要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去做选择,去实践,去试错,去承担选择的后果。


我觉得人生不管怎么大的选择,他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试错的,而且真的要让孩子勇敢地去犯错,也知道自己对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在哪里,这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所培养和熏陶出来的。


问答互动内容分享


  • Q1:孩子自律能力不强,没法持续地做好一件事,更没法想得长远,或为理想奋斗,怎样调动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觉得是要回到之前谈到的心理上的问题。我想谈一下我对快乐教育的思考,到底快乐是什么?


我们会很容易觉得把快乐等同于轻松,不用费劲,总是得到鼓励和表扬,这是一定能够为孩子带来快乐的。


但实际上,我觉得任何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知道,克服了很大的挫折,最后把这件事情做成了,这种带来巨大的快乐、成就、满足感,实际上比那种简单的快乐要来得强烈得多,甚至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不管是孩子,还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害怕困难,这也是我们的经历。


我会猜想,如果孩子自律能力不强,没有办法坚持做完一件事,他到底遇到了心理上什么样的阻碍?我会猜,他是不是碰到了困难,他觉得无法解决,会很沮丧,他就不想再做下去了。


如果是这样,那家长需要跟他说,给他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在背后推他一把,让他能跨过这个山头,等他跨过这个山头,回头看,他会有很大的满足感和快乐感的。


这样的体验多了,以后他就会知道——我如果把这件事情做完,我完成了目标,我会是很开心的,虽然现在非常难,我可能真的做不下去,但是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我很想得到它。


我跟我儿子有两个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他弹钢琴,我想家有琴童的爸爸妈妈会有这个体会。没有一个孩子弹钢琴是不痛苦的,没有一个有琴童的家庭,父母不会为这个而头痛或者争吵的,琴童自己也许也流了不少眼泪。


后来我问他:“亲爱的,你是不是不想弹了,是因为它太难了,这曲子太难了,这个阶段太难了,你觉得怎样都弹不好吗?还是因为你即使弹好了,都觉得我也不想学钢琴,这对我来说很没意思?如果是后者,你可以放弃,没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弹钢琴。但如果是前者,那我只能想想办法,怎样让你克服现在的困难。”


然后,他自己选择停一段时间,他停了两个月后,跟我说:”我现在要重新开始。“我不知道是因为心智成熟了还是什么,最后他就过了那个坎,后来我发现,明显地,他的兴趣回来了。


所以,你要尽可能帮助孩子用一个能够激励的手段,千万不要打压他,说“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热度。”这个根本不能够帮他,只会让他更加沮丧。你只能说:“我们想想办法,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帮你一起把这些事情做完。”


完成真的很重要,完美不重要。完成本身就会带来很愉悦的感觉,这会给他更大的动力去完成下一件事情。


  • Q2:孩子自制力差怎么调整?


我觉得自制力差,就得先让他自己去控制,让他承担行为的后果。我现在这么谈可能很抽象,没有具体的事情,家长也没说到具体什么事情。


我自己的体会是,当孩子自制力差,有一定程度上是父母造成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他自制力差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去帮他、去控制,不断提醒催促,恨不得代他去做这个事情,让孩子慢慢地觉得这根本不是他自己的责任。


我觉得自制力跟承担责任密切相关,要让孩子承担他自己行为的责任,让他看到自制力差导致的后果,这个后果还必须自己承担,再引导他去看,跟他说:“我们看看有什么事情你可以自己负责的。


我觉得,人天生实际上是愿意承担的,愿意信守承诺的。如果你和孩子商量,问他有什么事情你觉得可以自己做到,如果他同意的话,那你就完全地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结果很糟糕,你也不要去帮他,这时他就会慢慢知道——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要对自己负责任。


我觉得,孩子也是天生想要向上的,上进的,但是我不能够一概而论,但我感觉真的有这个天性,如果你相信他,他会想要承诺、履行诺言。


  • Q3:老师如何看待跳槽?


如何看待跳槽,这个比较宽泛,我不知道家长指的具体情况。


我觉得看待跳槽主要是看:你要跳槽的原因、动机是什么?如果是你的一些根本矛盾,你觉得在这个岗位上是无法调和的矛盾,那你就跳槽吧!如果是暂时的困难什么的,也许允许给自己有一段时间的积累,我觉得很难说,具体情况分析吧,简单说跳槽本身要根据实际情况。


  • Q4:孩子的责任心如何培养?


我觉得,责任心的培养就是你要给他承担责任的自由,然后让他有承担这个后果的责任,就是一定让他能够去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同时给他行为这个自由,慢慢地应该可以培养。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 国际教育群管家微信号(3-10岁):guanjia070

  •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4

  •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28

  •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3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成为蓝橡树VIP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