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韭菜的成长记录
深度研究行业及公司基本面, 一起探索大牛股的内在基因, 与企业一起分享净利润的增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爱大北京  ·  2月20日 | 京城事儿全知道 ·  昨天  
最爱大北京  ·  痛悼!“国医大师”在京逝世 ·  昨天  
TGB湖南人  ·  【2.18复盘】高位股继续退潮,DeepSe ... ·  2 天前  
最爱大北京  ·  新学期,北京发布“体育八条”!亮点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韭菜的成长记录

华为&赛力斯人形机器人交流纪要

小韭菜的成长记录  · 公众号  ·  · 2024-11-03 23:45

正文

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准时收到推送。为了不与小韭菜失散, 请将“ 小韭菜的成长记录 ”点亮为星标账号,并常点文末右下角的“ 在看 ”。


关于赛力斯人形机器人业务,早期的时候几个院士、重庆大学和两江新区政府在撮合这个事情,赛力斯下面有个科技公司后来承接了这个任务。赛力斯目前资金实力不错,政府也给了很多研发补助。需要机器人的场景包括园区工厂还有很多政府场景。我们规划了包括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目前,买了个基于英伟达Orin、可以快速原型验证的平台,团队已有一百多人,现在整体参与项目的有大概200多人,目前整个项目已经点亮,还邀请了微软研究院AI团队的原成员张博士来牵头这个团队。目标明年底量产。

赛力斯机器人是与华为汽车BU合作?
华为有专门的机器人公司「极目机器人」。

华为在机器人行业的定位或者战略是什么?华为制造机器人的战略是否与汽车相同?
目前来看,对于华为消费者BG来说,包括电风扇、空调、电视机等实际上都是外部制作。模式是跟很多家基于鸿蒙系统合作,给鸿蒙系统去开发机器人操作系统,类似于ROS。基于模拟搭建操作系统,基于华为的深层芯片搭建控制器方案,逻辑非常相似。这对华为来说利益最大化。 华为最终想要卖芯片与系统,这与英伟达是一个逻辑。更直白地表达,实际上扮演了售卖铲子的角色。

余承东是负责汽车BU,而极目团队是李振国,他们之前是相互竞争的团队。余承东为什么也会负责极目的项目?
最终肯定都要走向消费者BG。现在两家是合作的。毕竟华为内部的核心逻辑是带货,将内部20万的华为集团部件带出去售卖。

华为和宇树的合作模式是什么?希望从宇树方面获取什么或者学习到什么?他们下一步如何操作?
在机器人业务合作中,华为提供部件给宇树应用。按照华为的做法,华为会给很多check list,例如对传感器的要求是什么,最后成为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紧密合作,华为提供部件和操作系统。都需要对合作方提出要求,而且需要联调。通过这种方式,华为基本上可以了解对方的整个系统。宇树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在知识产权各方面表现非常薄弱,对华为而言简直如履平地。华为能同时验证技术方案在车辆、机器人领域中的应用,进程间调度等方面以达到何种程度,模型如何适配各维度参数等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大量konw how。

宇树在未来会扮演什么角色?是否会成为像赛力斯那样还是会被完全抛开?
宇树有自己的目标,实际上与赛力斯不同。赛力斯是以华为整体的全栈技术为主,宇树则有自己的技术方案、路线以及主要脉络或者整体规划,因此我认为这种合作关系不能长久地持续。但如果采用华为的部件,那么华为也愿意持续供应。然而整体深层次合作,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华为是希望机器人的方向采用inside技术方案,即华为提技术方案。但是目前也在尝试这条路,不一定能一步到位。

机器人与汽车行业的情况有什么区别?
与汽车行业不同,汽车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体系。机器人在国内整体上是比较新的一个领域,门槛不高,可以选择的余地比在车里面要多得多。当时华为在车行业中没有几家买账的公司,而机器人完全不同。大家都处于起步阶段,也是比较初阶。赛力斯只是华为其中一个重要选项,并非最终决定。

华为还寻找了哪些同一水平的公司?
达阔机器人、小众的乐聚等。还有一家专门为机器人制造套件的公司通过鸿蒙系统与华为合作。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情况怎么样?现在研发进度如何?
公司目前整体情况是刚搭建一个团队,200多人先将这套设备点亮,购买了一套成熟的产品,包括机器狗、足行人形机器人。

实际上是购买半成品,买了成品机器人回来,通过我们拥有的200人研发团队,在此基础上进行适配和调配。

购买成品进行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需要开发技术,开发整个数据链路,例如传感器数据接到100flops的英伟达平台,以及数字图像的处理等各方面。首先需要能够接通,然后代码得能运行。基本需要能够把它跑起来。这是第一步。赛力斯现在也看到了这样的趋势,自己是主机厂,又和两江新区政府有合作的背景,以及自己工厂也有需求,还有园区里面也有场景需求,所以在快速推动这个事情。并且上市公司也需要一些新增长极,所以先整体打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东西,先把它跑通,跑通之后再做一个现在整体的技术方案,进一步的去优化,包括做一些替换,整个的产业链补齐。两江新区给赛力斯的课题叫做「新质生产力」。

机器人属于赛力斯自己开发的项目,华为提了什么需求要求?
目前提到后续是否可以使用华为的os生成芯片,控制器,MCU以及系统,云端和大模型。目前购买的产品整体来说比较基础。

极目那边是否有大量招聘的计划?
应该没有,公司已经有千把人了。

购买的机器人只是本体类似或者电机关节模组有点类似而已,相当于所有东西都需要更换新的东西。某种意义上而言,比现在新建一台机身要难得多。如果都使用华为的全套设备,那么调试需要投入巨大的力量。那赛力斯是否需要大量招聘呢?


刚才提到的那些器件,现在可以在平台上复用,并且已经相当成熟。造机器人对整体功能安全并没有严格要求,这个与造车并非同一概念。因为整体功能安全并没有严格要求,无论是选型还是技术底座都相同。执行层、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甚至在事实的SLAM建图方面,这套技术站都是相同的。 唯一的难点在于它是多轴、多维,而非2D。所以核心人员重点是「规控」,尤其是控制和规划。要把整体协调性很好。四足狗简单的多,做两足人行机器就很难,需要很多技术人才。

赛力斯没有制造机器人的经验,是否会因此进行并购?
目前与赛力斯凤凰智创合作承接,并且寻找了行业内的张博士来牵头。目前给了明确的计划,明年底直接量产。

量产代表什么?
我们将其定义为平台具备量产状态。是比较激进的计划。但这种量产不是与特斯拉的概念。因此刚才说赛力斯现在是购买现成的去调整。与量产状态并非同一概念。人能行走、动作或者各种动作,其中有很多细节区别。对于赛力斯来说在量产过程中,只要具备一定的功能,可以完成一些基本工作就行了。

凤凰智创是做什么的?
赛力斯旗下的类似于软件中心科技公司。其拥有智能驾驶团队。现在相当于在进行联调,把工程部署团队负责模型部署。目前主要工作是把他点亮,做标定。现在使用的双目测距,实际上需要在线进行标定,以便测距更准确。此外还需要进行一些开发工作。在完成这一步之后,对传感器和其他部件进行调整,包括MCU方案的上半 身身体和下半身整个控制逻辑。整体而言,赛力斯拥有现成的技术方案和架构,并会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

如果采用购买成品机器人的方式,会将自己原来从事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商导入到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商么?例如电机、结构件等。这是否比较困难?


目前对赛力斯定义的量产最大的难点是更换哪些部件以及更换到何种程度。目前汽车行业中有减速器部件可以选择。同时公司也关注华为的选择,这部分有各种参照,有些器件还没有完全确定,总体来说现在才刚开始。

现在购买的是哪家机器人半成品?
现在是买的小公司的宇树的GO2。 这个是小机器人。赛力斯只是先进行运动控制,走一遍技术路径,技术路径跑通。公司也在准备自己的硬件结构,并且在了解它的技术路径之后就搭建自己的硬件了。 严格的意义上讲,公司刚梳理出技术架构,在与供应商谈。整体思路仍然按照车的思路,一年的时间也只能这么玩。

接触过特斯拉的供应链吗?有接触哪些企业?
目前都有。接触过一些企业,例如伺服电机,包括雷赛、科力尔等,还有柯力的的六维力产品。我们直接跟供应商聊,不经过华为。还没到工程阶段。

是打算自己进行关节模组关联模组的总装,还是会找一个供应商来做关节模组?


目前仍然需要寻找供应商。现在是跟着特斯拉和华为的路径去联系的。有跟富临精工线上会议沟通,但目前还没有拿到样品。

哪些有过接触或者可能在备选之列的?
机器人软件方面:润和,以及做过开源人形机器人的富佳。这个公司软件硬件都做。主要做通用机器人OS。

硬件:科力尔的伺服电机,技术指标更好。雷赛也在对接。

总体而言,开发还没到细节的阶段。很多公司都是主动来找的,有些和我们的技术方案不匹配。

关节模组总成为什么选择富临精工?
一直是白名单,也比较符合目前状态。同时拓普也在做关节总成还 有其他几家公司,他们只是过来交流,算力训练是软通。

但目前赛力斯还不能做大的战略平台的事情,相当于模型都是现成的。这也是华为的优势。可以对自己的平台进行仿真。虽然软通也来了,目前我们更倾向于使用现成的方案。

机器狗和机器人在技术规划上有区别吗?
从结构或者技术站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区别较大。控制逻辑不同,4足或者2足在平衡性各方面都有所不同。

电机和减速机方面又找了哪些合作?
豪能和蓝黛两家只是接触还没有送样。这两家属于白名单,保障没有问题,后续进入体系可以优先考虑。这两家的减速机部分都在重庆。所以可以在现场交流,或者将办公室设在公司附近,这样交流非常方便。从硬件包括结构件的角度考虑,会优先考虑在重庆有工厂的供应商。 上市公司中,装备能力强、项目管理厉害的公司是首选。是体系并且在附近。整体工厂的生产资质各方面没有问题,会作为优先项。

谐波减速器接触了哪家?
尚未开始。

关节模组的形式是旋转模组还是直线模组?
直线的,可借鉴的点是宇树,实际上也重点参照了特斯拉的方案。宇树已发布的机器上肢很好大家争议不大。

宇树优点与缺点都非常明显。 优点是它跌倒后能够爬起来,大家认为特斯拉目前可能无法爬起来。 公司会结合大家的优点和缺点做选择,但还暂时没有定论。

公司将分为三个阶段,A阶段是初步阶段,明年五六月份有B样。

第一阶段12月30日年底可以达到特斯拉2022年9月30日发布的第一代水平。到明年6月30号可能达到他们第一次发布9月30号时坐在椅子上的机器人的状态。我们预计无法赶上特斯拉的节奏。虽然从短期来看,公司能力可能不如他强,但没有天壤之别。并且毕竟是后发,所以实际上有作业可以抄袭后发优势。我们团队找了北美猎头公司,接触了特斯拉团队的人。特斯拉华人很多,有很多顶 尖的CV计算机视觉专家。后续不排除引入全球顶尖团队,倾向挖掘 这样的光环人才,但是目前对挖掘这样的人才信心不大。

公司是否有意向或者动向去做华为层面的事情?之前都是小打小闹,未来是否会有一些关于机器人的较大发布?
会发布各种技术装载产品,并执行夸父政策。后续还会有更具特性的全栈产品。吸引行业的to B玩家。

赛力斯团队的工作强度如何?
996,比较高强度,学习华为。小董事长管。机器人会在两江新区做。

赛力斯是否有远期规划?
之前公司主要是制造,现在需要科技属性,甚至AI属性。从战略层面来看,这件事是处于较为初级阶段。初步设想是大胆尝试,一旦启动,会推动战略层面的事情。一方面是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是智能化,集大成者。目前大家都处于同一个起步节点,赛力斯作为上市公司,在股价各方面也需要正能量的引入,所以公司希望整体在这块走得更远,也不排除与机器人公司,例如华为等进行更深度的合作。

集团内部的支持力度?
集团内部上下整体都是支持。现在肯定是最大的热点。公司目前比较坚决地投入各方面。目前拥有资金,政府也给予支持。

华为之前寻找的公司并不尽如人意,导致大家认为华为在机器人业务线条上不重视这个事情。怎么看这个事情?极目现在的的定位是否有些模糊?
华为在做任何事情时一定是要通过决策委员会,这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商业上成功是他的终极目标,华为一定是把商业事情想得非常透彻才会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当年也是这样。公司现在这样定的方向和人签这个事情,是否能否带来成功还是未知数。但同时,现在没有一家机器人公司把商业模式跑通,之后机器人市场在哪里还是未知数。行业的商业模式是有隐忧的。华为的计划是「做铲子」提供工具。但现在to C还是to B,目前仍然存在摇摆。核心问题可能是华为最早是一个运营商,后来突然加入这个行业。目 前仍处于烧钱阶段。但华为的优势在于纠错,一旦发现方向不对会调整。

特斯拉推出后,公司是否觉得自己to B可能还行,但to C可能无法完成,需要余承东出来带货,或者后面还需要合作?
从了解的信息来看,现在确实存在可能性。需要看时机。如果方向不行,可能需要更换人牵头或者更换模式,但不会表示放弃。华为讲究生态,车是载体和大端,手机就不用说了。机器走进千家万户也是个端,端盘里面很多东西才能串起来,与手机相同。

电子皮肤在看哪些?
有几家公司表现不错,市面上和电子展也有所关注。接触了能斯达。

减速机有接触哪些公司?
暂时还没有。只有蓝黛主动来接触过。

—END—

投研工具—小韭菜好友办的一个专门分享上市公司调研纪要的知识星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