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运
这次跟着京东走了一遭乌蒙山腹地的云南省细沙河村。十四个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回来的路上脑袋里反复在想。我们这些弱小的个体虽然浑然不觉。却时刻身处历史进程中。
一个国家的发展像一列过山车。他时而向上仰攻时而向下俯冲。少有平稳的时候。车上的人就随着起伏跌宕。若不是整个国家由四十年改革开放走到了“扶贫攻坚”的二零二零年。若不是以举国的社会和商业力量打一场“会战”。我很难想象细沙河的村民会在何时走出那片泥泞。我也许一生都不会踏上这片土地。
这里正发生的是建国后第二次“上山下乡”。
得先说清楚第一次上山下乡。一九五五年。六十个北京“知识青年”自愿去北大荒支边务农。这是一点星星之火。随后上海各地响应。高峰出现在六十年代后期。两千万城市知青插队。这缓解了当时城市的混乱和就业压力。而其客观结果和最大遗产。是结结实实的在高山荒野、天寒地冻中锻造了一代人。
七十年代后期这批已经成人的知青相继返城。当时城市面临大的就业缺口。这批人推动了私营经济的萌发。然后顺势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他们先是国运的被动承受者。然后是国运的主动成就者。
比如“老三届”。很多人成为各行业的中坚。这群人大都出生在建国前后。经历了建国前三十年的接连不断的各种社会变革。他们的青少年就处在社会动荡的年代。
事后看。这次上山下乡为改革开放准备了思想势能和人才。举一个例子就够了。有个十五岁少年从北京到陕北高原梁家河插队七年。期间过了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
眼下正发生的是第二次上山下乡。改革开放锻造出的城市精英再回到最偏远的山村去扶贫。过去七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八千多万。贫困发生率从10.2%降到1.7%。而二零二零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要彻底消灭贫困。
上一次上山下乡。是城市知青接受农民、农村的再教育。锻造自己。这一次上山下乡。是这群人在成就了国运繁荣之后。反过来把农民、农村从贫困里解脱出来。他们曾经从那片土地获得能量。现在把能量以另一种形式再返回去。
这是一场在不同地域之间、在不同周期上的能量转移和循环。
邓公结束文革、促进知青返城、设计改革开放。八十年代邓公会见美国企业团时讲到中国的整体构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底线是消灭贫困。而扶贫攻坚就在当前。
领导人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回忆说。“十五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二十二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人生目标。陕北高原是我的根。这里培养出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历史是不是很恢弘。
2. 山路
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在这次去乌蒙山之前。对“特困”的理解只在字面上。而一旦有幸踏上了乌蒙山的山路。即使还没最终抵达之前。我已经有切身感触。贫困到底到何种地步。“攻坚”究竟多难。难以言说。
从贵州毕节机场到临近的云南细沙河村有一条公路。一百三十公里。司机说要开四个小时。每小时走三十多公里。
我们上路了。这是一条几乎完全修在连绵高原山峦上的公路。五十米一个小弯。一百米一个大弯。我们肚子里的肠子怎样。这些山路就是怎样。
大部分宽度只能勉强由两辆车擦肩而过。当地正在建高速公路和铁路。路上很多载重大卡车。他们每次在斜坡上通过一百八十度的转弯。都是一场冒险。一不小心就会翻车。
乌蒙山。这名字起得实在。我们下午三点出发。大部分时间一片乌蒙、似雨非雨。能见度只有五十米。
在这样的路上。总会发生点什么。
先是堵车。我们在一个狭窄的转弯处跟对面车流相遇。我们倒车回去把路让开。让对面的车流先过。这一让就是一个小时、几百辆车。临近过年。大量人回家和来往接人。我们望着远处连绵的车灯长河。心里什么滋味都有。
导航指错了路。我们在一条烂泥坑山路上跌跌撞撞好远。司机感觉不对。再顶着一片雾气重回大路。
距细沙河村还有三十公里。我们的车在一个斜坡上坏了。大家下车来冒着雨把车推上平地。再摸黑四处找石头塞轮子。完了一手烂泥。
大城市都5G了。可联通手机这一路上完全没信号。移动的信号时强时弱。另外一辆车开出去几公里去找信号。打电话找救援、找乡长派车来接。再回来跟我们一起等。
当时一片漆黑。除了车灯。看不见任何光亮。只听见附近的水流。
我不敢坐车里等。怕万一刹车再坏了滚下山坡。打着伞在雨里死撑。领队的京东小哥来找我借伞。说一个女同学憋了几个小时着急出恭……
乡长找来的车一个小时才到。剩下三十公里又走了近两小时。司机是当地人。一路上问了好几次细沙河村怎么走。生怕拐错了哪个岔口。
到细沙河村已经晚上十点。这一百三十公里用了整七个小时。我们饥寒交迫。大口享用当地山笋火锅。一次次的站起来接受轮番敬酒。看苗族人用民族乐器演奏、歌唱。我们都大概明白了。他们为什么如此热情。
3. 系统
京东物流二零二零年要在千县万镇实现二十四小时达。目前覆盖88%的乡镇以及五十五万个行政村。不过我们经历七个小时到达的杉树乡细沙河村。还不在京东物流的效率半径之内。除了邮政。还没有任何物流包括四通一达的踪影。
在路上和村里。我的联通手机一直没信号。通信的背后是信息流。公路的背后是物流。物流和信息流没有建立。那资金流就不可能建立。钱是很难挣到的。
这时我们就明白了。若没有高速路和通信设施。电商巨头再有效率。外面的经济体系再昌盛。他们跟贫困区也发生不了关系。今天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可细沙河村还有几千的建档特困人群。
之前听人民大学的翟东升教授讲过。为什么只有中美两国才发展起来互联网巨头。为什么欧洲同样作为大经济体却没有。因为中美两国提供了互联网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欧洲没能提供。除了物理基础还有制度基础。比如欧洲为保护出租车和税收就打压了优步、滴滴这样的共享平台。
所以回到扶贫。这首先是一个政府工程、系统工程。以我们这次到达的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杉树乡、细沙河村为例。近距离看看扶贫攻坚是如何实操的。
首要是鼓励外出务工。这是最快能见效的。外出务工把工资寄回来。家里老小的生活能立刻改善。这是在贫困区的物流和信息流没建立起来之前。直接把人力投入外部市场、直接获取资金流。
镇雄县一百八十万人。六十三万人外出务工。占三分之一。据说县委书记亲自带队去广东、江浙等地找企业谈。这些农民工出去后。县委跟踪服务。让镇雄人在外面有问题也能找到组织。在组织里。大家相互介绍工作、相互扶持。
农民工在外。会牵挂家里。要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家里无非一老一小。以前镇雄人生病。一般就是去临近的贵州毕节或者四川。镇雄县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本地建立了区域联盟中心。老人得病不用出县。
再跟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合作办校。去年考上四个清华北大。以前的数字是零。这一下子把所有学生和背后的家庭心里点亮堂了。
老人有医院。孩子有学校。在外务工的人心里就踏实。
可外出务工不是根本。本地乡村经济还是起不来。光靠输血不行。接下来要自己造血。
先是退耕还林。因为劳动力外出务工了。家里只剩老小。田地荒废。就不如顺其自然。给每个家庭补助。退耕还林。把环境搞上去。同时把人从山间林地解放出来。让他们搬到安置点聚集。
安置点由政府出钱盖房子。让村民从山间林地搬出来免费住。直接好处是孩子读书的问题解决了。以前要翻山越岭。现在就在安置点附近上学。杉树乡安置点有五千户。集中在一起方便有不错的校舍和老师。
安置点都靠近公路。这样就把这群人纳入了车辆可以到达的物流区域内。也有移动信号。公路和电信基站不太可能修到无边无际的崇山峻岭里面去。以前是愚公移山。现在是山民出山。
村民聚集在安置点。但还是没收入。接下来就是搞产业。中国地方太大。能搞旅游的还是极少数。那需要独特的景致和大量的投资。绝大部分地方搞产业还是四个字:靠山吃山。
细沙河村处于乌蒙山腹地。高海拔。终年雾雨阴湿。这是出产野山笋的得天独厚之地。把山笋保鲜、加工出来卖出去就好。市、县、镇、乡从上到下都为这个事情找资源、找人。
今天细沙河村的“云笋”能卖到全国甚至出国。中间有无数人出力。比如县农业局副局长下调的乡长。由昭通市招商办牵线引来的投资人。去东莞开厂赚到钱回来还愿的老乡。上央视为产品做宣传的县委书记。从四川敬聘过来的总经理和她一同来的老公。昭通市驻京办在北京的推广。国家指定的对口帮扶单位五矿集团的大量采购。太多。
山笋能卖出去。村民直接受益。笋在本地之前卖一块五。现在笋厂收购价四块五以上。能卖出去。就不至于满山的宝贝只能烂在地里。出笋的季节是三月和九月。一个壮年男劳力上山采笋再配一个女劳力在家剥笋。每天收一百五十斤。就是七百块。两个月是四万二。有一户四口之家挣了八万。
笋厂不拖欠。每天当场称重、当场给钱。村民拿着几张百元红钞离开。乐开花。干劲太大。收笋的两个月笋厂都是通宵。老头小孩都来帮忙。很多外出务工的这两个月也会回来。
最后。笋厂每年利润的8%分给几千户乡民。
但瓶颈还有两个。一个是路。现在这条要走上七个小时的公路。其运输成本是每吨每公里七毛钱。成本高售价就高。今年高速公路要开通了。新建的笋厂离高速公路只有五百米。一小时到镇雄县。运输成本降到每吨每公里三分钱。
有了这条高速公路。京东物流、四通一达也就接着下来了。联通的信号也会有了。
最后的瓶颈。只在电商平台上接入卖货远不能解决问题。就算给予流量支持也只是一时。网货多如牛毛。如何能脱颖而出。
这就是为什么京东要带着我们进山的原因了。最开始扶贫是1.0。就是直接捐赠。授人以鱼。2.0是帮着卖货。开始授人以渔。现在是3.0。要帮云笋们打造品牌。摆脱低附加值。而品牌不是凭空来的。他得有实在的内涵。
4. 入地
王兴在二零一六年提出“互联网下半场”。那会儿互联网渗透率过半。也就是人口红利将要见顶了。企业得比内力了。王兴提出三条路:上天、入地、全球化。
上天是搞高科技。全球化是去东南亚、欧洲跟美国人正面刚。如果赢不了最大的市场。收入比美国少太多。那就难有足够的投入去搞高科技。最终也会输。
最有趣的是入地。不是隔靴搔痒的“连接”。这件事情没有人会比微信更擅长。而是要卷起袖子赤脚插进泥土里。要改变每个产业。
当时王兴拿小黄车和摩拜举例子。表面上都是共享单车。但本质不同。小黄车是“连接”的思维。把存在了很多年的单车再造大量造出来给人用。摩拜是“入地”的思维。重新设计单车。比如摩拜能定位到每辆车的具体位置。小黄车就不能。于是很多小黄车被扔在郊野找不回来。还有内部员工把车低价卖给厂家后。再用公司的钱高价把车买回来。
朱啸虎跟马化腾对这点在朋友圈里争执过。马化腾把不能双向通信的车比作哑终端。称其不算智能会被淘汰。而朱啸虎认为没必要搞那么高端。性价比最实际。可以多造车抢市场。后来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入地”的思维惨胜。
回到扶贫。其实各家电商平台都响应国家号召。各自签了战略合作、领了任务。可若是把商品直接放到网上卖。就算给流量支持一时多卖一点。这也只是“连接”。而要进入到农产品的生产。就像重新设计单车。才是“入地”。
各家电商平台在“入地”上各有办法。这次主要说京东。首先是众筹。
农产品自古就有“多收了三五斗”的难题。就是生产跟市场不匹配。如果卖不出去。那种多了就白白烂在地里。浪费人力物力。种得多反而亏得多。可如果需求很大却种少了。就错过了。
京东众筹就是让农产品提前上线。由京东来背书其品质。让买家提前付钱。这样农民就能提前拿到钱投入生产。也能提前知道该种多少或者收多少。让生产周期和筹款周期合拍。
细沙河村的云笋跟京东就是由众筹结缘。在京东跟红十字会联合搞的“众筹扶贫大会”上。云笋是全国第二。实际众筹到的钱是预计的七十倍。期间京东会手把手教参赛团队如何选择适合网上销售的产品、如何做包装等等。
最有想象空间的是技术。京东在河北武邑县落地“扶贫跑步鸡”。给鸡带上脚环再加上区块链溯源。每只鸡要跑够一百万步、养够一百六十天才能上市。这样的鸡养多少卖多少。
在长白山区落地的是“AI养猪”。是京东CEO们在达沃斯论坛上推销的项目。把猪脸识别等等整合到一起。实现了机器人饲喂、巡检、诊病、投药等等。生猪出栏时间缩短五天以上。每头猪饲养成本降低八十元。若是推广到全国每年可节约成本至少五百亿元。
再有大数据反馈。比如四川金川县的雪梨。京东建议从传统的雪梨膏扩展到雪梨汁、雪梨糖。又建议从原来的绿罐改为喜庆的红罐金字,适合做宴请。雪梨膏增加十克一条的体验装。然后在网上大卖。
然后是线下渠道。早年京东管理层组织了一次到五六线下沉市场的集体考察。他们发现下沉市场消费者实际上有非常强的购买力。一个瓶颈是物流。高速公路没修通。另一个瓶颈是没有合适的商品。
解法之一是京东惠民小站。就是直接开在乡镇上的实体商店。专门挑选适合农民的商品。现在有四万家。覆盖一万多个乡镇。县域覆盖率70%。每个小站都为周围五公里送货到家。另外还有京东便利店。一半以上也就是六千家设在农村贫困地区。
比如金川雪梨。京东在二十个省的九百个惠民小站做了八百场地推。没想到在新疆也大受欢迎。全国一个半月卖出了以往一年的量。金川县政府一本正经给京东发了感谢信。
京东把这一套叫做“买农村、卖农村”。让农村的内循环流动起来。让农村从单纯的“出口经济”转向跟“内需经济”并行。
以细沙河村为例。农户们靠云笋脱贫。村子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没馆子。现在有了。一碗羊肉粉卖到八块钱。以前白菜卖一块。现在两块多。以前最好的招待所三十一晚。现在一百。以前五天一次赶场。现在是三天。赶场的商品也多起来。
最后是点对点的扶上马、送一程。以前云笋都是请经销商在网上代理。这样就拿不到一手数据。跟市场隔了一层。现在云笋接入了京喜。这是云笋第一个自营店铺。京喜给云笋提供大数据以及相应的建议。帮他们迭代。期望能独立转起来。
近四年。京东在全国八百多贫困县上线商品超三百万种。实现销售额七百五十亿。直接带动九十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5. 面孔
这次下乡。最令我有切身感触的不是前面这些道理。而是两天之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人。这些在最底层、最偏远的人。为改变自己命运而振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上图吧。
这老哥是乡长。本地人。曾经在县农业局做副局长。回乡做乡长七年了。
一路上跟我们拉家常。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就喜欢穿新衣服。不喜欢穿旧衣服。老一辈人就穿旧衣服。有新衣服也舍不得穿。
这位小哥是新厂的厂长。我看他稳重老成。听张学友的歌。以为他跟我一样是七十年代末的。没想到人家是八八年的。
云南人。云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做了多年设计施工。后来昭通市招商办找到他来细沙河村投资建厂。他看到振兴乡镇是国策。就来了。
九月份收笋的季节。小哥也卷起袖子加入。熬了几个通宵。小哥说。很多外出务工的人那时都回来收笋了。有人背箩筐。有人骑三轮。还有人开的是奔驰。
这大姐就是总经理了。负责经营。四川人。走路快、说话快。早年建厂时被请过来。他的丈夫也来了。在厂里负责研发新品。
大姐特地说。当年花了九十多万的“巨款”去四川农科院买了配方和工艺。不用硫磺也能给笋保鲜。
大姐还说。这个事业就是给本地人带来财富。给买家带来健康。
排队领钱。你看到小伙子眼睛里那股狂野了吗。
有个本地人跟我说。昭通市的人。可能是因为穷。在云南是敢闯敢干的一群。从政经商都很强。
毫不夸张的说。大地是母亲。山笋是乳汁。
山笋有个莫大的品质。他不需要施肥灌溉也不需要照看。就在三九月天气合适的时候。就自己疯长。等待人们来收割。纯天然有机。
如果给山笋施化肥农药。他反而会空心。也不好吃。真是天生的菩萨心肠。
正宗的采笋装扮。我觉得像大侠。手里拿的是剑。
女同学负责剥笋。每天都穿戴整齐。有仪式感。
有人背箩筐。一边走一边笑。有人骑三轮。有人开小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