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ik
先讲个老掉牙的笑话。
在通往芝加哥机场的公路上,行驶着一辆出租车,车上坐着一位日本游客。
一辆车超了过去,日本人喊道:“瞧,丰田!日本制造!多快呀!”
一会儿,又一辆车超了过去。“看,尼桑!日本制造!太快啦!”
又一辆出租车超了过去。“嗨!三菱!日本制造!快极啦!”
出租车司机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看见那么多日本车超过自己的美国车,加上那个日本人那得意劲儿,很火大。
刚到机场停车场,又一辆车超了过去。“是本田!日本制造!快极啦!没治啦!”
出租车停下,司机指了指计价器,说道:“
150
美金。”
日本游客:“这么近就要
150
美金?”
司机:“计价器!
made in japan
!快极啦!没治啦!”
这个笑话冷吗?
想来,不可否认日本制造一直很牛气,国人通常是在国内买大件,然后跑去日本买各种小件,比如马桶圈。
但是,由于近年来日本制造业发生的一系列“百年名企”事件,“日本制造遭遇最大危机”已经被“提上日程”。
狠吗?黑吗?
最近几年里,日本企业被曝产品质量造假的少吗?这几天又曝出一家制造轮胎材料的企业产品质量造假。
百年老企、名企产品、财务造假,家电巨头东芝又断腿求生,这是怎么了呢?
肯定不能怪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7年财务造假/3年巨亏/核电大坑/退市危机
向前追溯,如果不是财务造假遭曝光,或许现在的东芝也不会如此狼狈。
2015
年
2
月,东芝财务造假丑闻爆发,跨三代社长,持续超过
7
年。
2008
年金融危机来临,日本的电子公司几乎全军覆没,与一些国际化的日本电子企业(如索尼、松下和夏普)一样,东芝的利润开始下降,并出现业绩亏损。
为此,东芝时任社长西田厚聪开始迫使下属进行财务造假。
从
2008
年至
2014
年底,老中青三代社长虚报
2248
亿日元税前利润,超过了这
7
年间税前利润三成。
2014
年到
2016
年,东芝连续巨亏:
2014
财年净亏损
378
亿日元,
2015
财年净亏
4600
亿日元,
2016
财年净亏
9657
亿日元,成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亏损。
这还不够,在
2016
年底,东芝再次被曝光虚报销售收入
5.2
亿日元。
丑闻曝光,东芝业务全都陷入危机,还被东京证交所从主板降到二板观察,如果
2017
财年无法扭亏,到
2018
年
3
月
31
日,将被强制退市。
因为核电危机遇冷的核电业务变成大坑,
2006
年以
41.6
亿美元收购美国西屋电气
77%
股权,身负西屋电气约
70
亿美元债务,还要面对来自西屋电气
20
亿美元的索赔。
东芝的核电梦也走到了破碎边缘。
如何填补亏空?
断腿求生,彻底退出消费电子领域?
东芝,始创于
1875
年。
日本第一个电灯泡、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冰箱、第一台自主生产的彩色电视机,都诞生于东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日本制造”的代表企业。
2015
年末,东芝将其在印尼的彩电工厂和一个洗衣机生产制造基地卖给创维。
2016
年,把以洗衣机、冰箱等主营白色家电业务子公司出售给美的,医疗设备部门出售给佳能。
2017
年上半年,同意以
189
亿美元将半导体业务卖给贝恩资本主导的“日美联合体”。
2017
年
11
月
14
日,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
95%
股权正式转让海信,成交金额
129
亿日元。海信电器将拥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及
40
年东芝电视全球品牌授权。
如果将电脑业务也出售,东芝彻底退出消费电子领域。
东芝的“悲哀”属于整个日本家电业
2007
财年东芝曾创下最高
7.2088
万亿日元的合并销售额,在接二连三出售业务之后,预计其销售额将比峰值时减少一半。
除去预定出售的半导体存储器业务,东芝
2017
财年的销售额为
3.7
万亿日元,然而营业利润只有
100
亿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
5.93
亿元)。
东芝以电视为核心的东芝映像自
2011
年之后持续亏损。
截止于
2017
年
3
月的
2016
财年营业亏损
129
亿日元,
2017
财年预计无法避免连续第七个财年度的营业赤字。
2014
年度在全球的销量为
525
万台,目前在日本国内市场的年销量只有约
60
万台。
2013
年底,东芝在中国停止电视机自主生产,在中国的产销全交给了
TCL
(网上有人称实为贴牌生产)。
除了中国,东芝电视在北美、欧洲、巴西、东南亚、台湾、非洲、中东等全球
7
大区域都将品牌授权给了其他公司。
与日立、松下、三洋等其它几大日本家电企业的做法一样。
五巨头“陨落”,结局虽不同,
但都是扔下烂摊子带着钱走的!
1995
年时,世界
500
强榜单上有
149
家日本企业,到
2015
年,只剩
54
家日企。同样,上世纪
90
年代,索尼、夏普、松下、日立、东芝、三洋号称日本彩电六巨头,然而现在只有索尼依然坚守着。
日立,成功甩掉了包袱
日立电视在中国曾经红极一时,
1981
年,日立与中方合建福日电视机厂,成为内地第一条电视机生产线。
当时要买一台日立原装电视,不光要花上一个职工几年的工资,还得找关系走后门。
在平板电视时代,日立也曾创造过中国内地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成绩。
2009
年,日立亏损达
7000
亿日元。上海日立家电下乡产品发货量和销售量也严重缩水,截至
2009
年
10
月底,日立电视家电下乡发货仅为
200
台,销量仅
27
台,而同期“家电下乡”总发货量达
658.74
万台,总销售量达
278.78
万台,总销售额高达
508.42
亿元。
2009
年
12
月,日立电视,正式宣告退出中国内地市场。
2010
年扭亏之后,日立将电视制造业务委托给中国的工厂生产。
台湾冠捷科技接下了日立电视的生产线,还顺带以
4000
万美元接下了日立电视的墨西哥厂,当时冠捷公司高层人士说,“这个高价是看在工厂还有订单的份上才给的。”
松下,虽然贱卖也没得好
2009
年
10
月,京东方以每股
100
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松下北京
CRT
彩色显像管业务合资公司
50%
的股权,原本计划在
2010
年退出的松下,因为全球经济危机和公司亏损,提前一年结束了
55
年之久的
CRT
显像管制造历史。
在包括中国国产品牌的崛起等各种因素影响下,松下北京显像管严重亏损,
2009
年
1
月到
8
月间,便已经亏损
7.45
亿元,死扛自然不如贱卖。
同样,松下平板电视也处境堪虞,比起夏普、三星、
LG
来,放眼全球市场都已沦为二三线品牌。
就连空调领域,不仅在中国市场,即便在全球市场,松下也早已丢掉了领先地位。
松下
2012
年亏损
7000
亿日元,
2013
年接着再亏损
7000
亿日元,在日本企业中实属罕见。
到
2013
年,松下关闭了上海的等离子电视工厂,
2015
年初又关闭了其在山东年产量
20
万台的液晶电视工厂。
至此,松下在中国区域内的电视机生产制造业务彻底结束,后续交由三洋和海信代工。
在中国市场,松下冰箱、空调、洗衣机市场销售情况都在急剧收缩,在小家电市场,也一直无法突破,难以跻身主流市场。
三洋,被收编加剥离,彻底消失
三洋电机于
1947
年在日本大阪创立,鼎盛时年销售额超过
2
万亿日元(约合
1038
亿元人民币),股价远超松下、东芝等竞争对手。
从上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三洋成为第一个在海外委托生产的日本跨国电器企业,并在短期内获得了巨额利润,却因此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代工令三洋的市场形象受损。
2004
年,三洋赤字
1715
亿日元,外部资本的援助却让执掌大权的家族失去了经营权。
2006
年,三洋开始分拆业务,电冰箱业务卖给中国海尔。
2007
年,通用电气获得三洋电机信贷的全部股份;
2008
年
1
月,京瓷收购三洋手机……
2008
年
11
月,松下宣布收购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2010
年
8
月,松下通过股票公开买卖,获得三洋电机
80.77%
股份;
2011
年
3
月
29
日,拥有
57
年上市历史的三洋电机退市,完全子公司化。
2011
年底,松下便表示要全面弃用三洋品牌:日本三洋零售店变更为松下零售店,三洋专卖店更名为松下专卖店。
2013
年,惠而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合肥三洋,三洋电机全面退出中国。
2015
年,三洋转让其在日本最后一家子公司,虽然三洋电机的法人地位依然存在,但日本三洋却彻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