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农庄园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51好读  ›  专栏  ›  三农庄园

农民工兄弟,疫情过后会留在乡村吗?

三农庄园  · 公众号  ·  · 2020-02-11 23:04

正文

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 ,广西特聘专家)

谁也没有想到鼠年的春节会这样度过,一场发端于武汉的新冠病毒疫情,把全国人民困在家里,以“吃喝拉撒睡”的方式默默做着贡献!这讨厌的病毒之所以惹上人类,按照科学家的调查推断,跟一些人喜欢吃野生动物的恶习有关,这是给人类的一个教训!但是,这场疫情之所以影响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边远的乡村都不能幸免,则与我国的城乡人口流动有关。中国农民在城乡之间的钟摆式迁徙,使如今的城市与农村都面临着疫情扩散的重大考验!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应对的主要办法都是极力强调—— 停下流动的脚步! 然而,一旦人的流动成为谋求生计的主要方式,脚步还能停得下来吗?显然是很难。如果说春节假期人们还可以一改传统,放弃走亲访友拜年的脚步,那假期过后回归工作岗位的脚步,停留下来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因为它关系到农村人一家老小的生计。所以在我看来, 根本的办法是,不要让农民总停留在依靠外出的脚步寻找生计的怪圈中,应该让流动的农村稳定下来,成为“物”的创造空间,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由“人的输出”为主转变为“物的输出”为主。 若能如此,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农村小康,也能减少诸如这次疫情那样来自大城市的风险。
传统的乡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村子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使得农村可以完全独立于城市而生存。一旦象今天这样的疫情发生,只要把进入村庄的路一断,基本上就可以自保。这几天呆在家里,总听见我那80岁的老母亲说,她活到现在从来没有见过今天的情形,我问起2003年的非典,她似乎一点印象都没有,这也许因为那时的“非典疫情”是发生在春节之后,或者是因为那时的城乡人口流动不像今天那样频繁吧。今天看到一则发改委专家的专访报道,说相比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由于城市群的发展及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铁发达,今天的人口流动规模大约是17年前的6倍,所以在非典时期农村的疫情,远不像今天的新冠病毒那样难防难控。百度百科里说,武汉市2019年末户籍人口大约908万,流动人口却有510万,武汉市成为周边的湖北地市及邻近的河南、重庆、湖南等省农村青年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地,因此专家时刻提醒要防止疫情向农村蔓延,绝不是杞人忧天!很多人在这次疫情发生之后,改变了原先对大城市优先战略的看法,领悟到“农村存在的意义”。在那些保持着一些乡村本色的地方,视野开阔,空气新鲜,门前一块菜地,新鲜蔬菜随手可摘,完全不像城里人,尽管口罩手套全副武装,硬着头皮进一次超市,回来许久还要提心吊胆!可是,如果没有这次疫情,乡村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是人们争先恐后逃离的地方,谁能想到今天乡村的好处呢?

我想问的是,农民工兄弟们,疫情过后会留在乡村吗?我猜想,很多农民工兄弟可能还是迫不及待地盼着疫情快点结束,他们好重新收拾行囊,奔赴外乡,继续打工生涯!对许多农民工兄弟来说,这既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现实选择。但是,如果要我来说,经过这次疫情的洗礼,农民工兄弟如果条件允许,请留下你的脚步,留在乡村要比继续出去打工更有前途!
首先,外出打工能谋得眼下的生计,但会累积未来的风险。 我们知道,传统农业年代的农村收入很低,外出打工是一种理性选择,打工收入远高于在家种田。早期的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回家盖起了房子,改善了生活,这是事实。但是,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工就业跟不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需求变化步伐,不断下沉到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最底层,从而使农民工成为拉低城市工资 平均 收入水平的主力,工资收入水平较高的就业岗位,大多数被大学毕业生所获得,这是农民工与大学生能力差距的结果。与此同时,随着城市房价物价的攀升等原因,导致生活消费水平也不断上升,农民工的收入除了应对房租和高企的物价水平,很难有剩余。因此, 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外一年,增长的是年龄,消耗的是健康,顾及的仅仅是眼下的生计。 没有积蓄与事业基础的农民工,随着年龄的增长,累积的生计风险越来越大!今年的疫情之下,我们发现那些常年在外的农民工回到家乡,生活所需的一切依赖于市场,一年打工的节余勉强维持过个年,相比之下那些在家的农民,田里有蔬菜,仓里有粮食,不管怎么说心里还是要安稳得多。 之前很多人说,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几乎不存在了,这次疫情告诉大家,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到底有多强大! 另外一件事情是,因为疫情控制的需要,各地都不得不推迟开学,于是出现一个令人激情迸发的新式口号——“停课不停学”,造就了轰轰烈烈的线上课堂。然而在农村,尽管国家已经把网线拉进了大多数村庄,但那些常年没有人在家的农户,屋里很少有安装WIFI的,相反,那些没有外出的农户,大多数都用上了WIFI,这样一来,农村家庭的孩子是否能够平等享受新式教育,就跟家庭的流动性相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流动的农村存在的局限性。

打工经济下的山区农村

其次,留在乡村能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具备条件发展新事业。 我们应该清楚,如果让农民留在乡村只能回到传统农业去种田,那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住他们迈开外出的脚步。我之所以认为经过这次疫情之后,有条件的农民工兄弟可以考虑留在乡村,是因为从目前的条件看,留在乡村已经可以逐步摆脱“回到传统农业”的老路,展开双手去开创自己的新事业。这是因为, 一方面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农民工“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之后,国家政府几乎每年都有相应的激励政策,近几年更是密集。比如,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吸引支持企业家…以投资兴业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同时颁布《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17年》;2016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最近,国家发改委等19部门又出台了《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营造创业环境、加大税收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健全用地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给予乡村创业以优先支持。这些国家政策的出台,为农民工兄弟留在乡村发展新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有相对完善的基础条件支撑。 农民工兄弟留在乡村,当然不能再掉进传统农业的陷阱,这就需要有在农村发展新事业的基础条件。我们看到, 从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创业基础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如今的农村已经很少看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农业栽培新技术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已经大大解放了农业劳动力; 农村硬化道路村村通,高速公路县县通,高速铁路市市通的基本实现,完全改变了农村市场的可达半径,为农村拓宽渠道发展新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水网、电网、互联网改造升级逐步推开,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乡村创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就补足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给予了高度关注,涉及农村公路交通、供水保障、人居环境、教育质量、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服务、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乡村与城市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将会大大缩短,若如此,农民工兄弟留在乡村开展新事业,能够享 受到的生活条件将 与城市一步步靠近,到那时,与进城务工相比,留在乡村的优势就会不断显现出来。

农民工返乡进行庭院型创业掠影

再次,留在乡村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可以不断夯实事业基础。 农民工兄弟进城务工如果仅仅是赚点低廉的工资,又没有办法在城市站稳脚跟,那么,我倾向于认为,选择留在乡村慢慢开启自己的新事业更合适。因为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是20年前的农村,无论从政策保障上还是硬件设施条件上,农民兄弟都有更大空间去整合资源,走出传统农业的困局,开创自己的新事业。这需要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回家不等于种田。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所以,农民工即便是回家种田,只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高端化发展,及时调整种养结构,注入技术要素,就有可能获得与传统农业不一样的收益;另外,如今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不仅仅局限在乡村周边,已经具备拓展更宽阔市场的条件,从而需要更多的农业服务业来支持。将来的农村需要在农产品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价值链上去补足短板,这给农民工兄弟留下了极其广阔的创业空间。所以,农民工兄弟留在乡村,既可以更有技术地种田,也可以积极开拓乡村新型服务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 二是乡村不只有农业。 农民工兄弟之所以年年外出打工,一个传统的观念就是认为回家干农业没有出息。事实上,随着城乡联系日益频繁,乡村空间衍生的许多新业态,成为城市生活消费的必需品来源。2019年国务院乡村产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民宿、健康养生、农村电商、乡村产业服务业等,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增长。农村这些新业态的衍生,为农民兄弟留在乡村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已经完全改变了农村只有农业的产业结构格局,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趋势。 三是农民不只有耕地。 人们常把“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 传统农村生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