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七个作家
“七个作家”是由蒋方舟、费勇、李海鹏、慕容雪村、冉云飞、土家野夫、王小山七个作家为主,易小荷主编的同仁电子杂志,传递某种有趣的思想。
51好读  ›  专栏  ›  七个作家

冉云飞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国教育思考录(五)

七个作家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2-26 09:40

正文








冉 云 飞

编辑。出版过《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庄子我说》、《尖锐的秋天:里尔克》、《陷阱里的先锋:博尔赫斯》、《像唐诗一样生活》等十来种书。现供职于某杂志。


81: 我曾写过一篇《像没有明天一样去学习》,说头悬梁锥刺的自杀式苦读,让很多人对读书充满受虐与仇恨。此种读书时的受虐加上仇恨教育的内容,自会出现湖北红安00后的暴力;要么就会出抑郁乃至像衡水二中装防护栏防止学生自杀。学校最大限度地模仿监狱,完成了福柯意义上的社会规训。

82: 不管你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狼爸虎妈的称呼一般说来都是与华人挂钩的。因为华人教育大多以胜出为指针,以世俗结果为衡量基准,没办法享受教育的过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强权哲学,配上不管你以什么手段,只要胜出即被喝彩的变态成功学,成为狼爸虎妈被追捧的社会心理及认同基础。

83: 教书是个职业,但这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若你不喜欢,则不能散发出那种吸引学生的光芒。这光芒是由你对知识的热爱、未知的好奇、对人的丰富性的期待等方面组成的。好老师除基本人格外,其根本在于要教自己思考过且相信的东西,要有知识上的诚实。很遗憾,如今这样的老师也并不多。

84: 在家庭教育中为何总是身教胜过言传?因为说漂亮话,讲大道理来要求孩子是天下最容易的事。父母自己行不出来,就靠手中不受约束的权力,撒谎敷衍、诸方强逼,使孩子倍感勒索而内心鄙视。身教是发自内心而行,而非为教育他人的刻意表演,且行为可重复试验、多方应证,颇有点实证精神。

85: 中国传统教育大多不堪,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却深惬我意。一个人阅读广博,思考得有深度,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中心和研究方向;同理一个人有接地气的思索,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头脑风暴不会在一潭死水中升起。一枚小女孩差点把父亲问崩溃的视频,红遍网络是有道理的。

86: 中国教育的重心在于教育强者——父母与老师,为何只抓住弱者孩子不放呢?因为在成人看来接受教育是孩子的事。学校教育固以孩子为中心,尚有不少考级产业针对他们,皆因商机太多之故。很少有人意识到是父母与老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不翻转他们的教育理念,孩子们的未来何在?

87: 古希腊神庙的“人啊,认识你自己”,在很多人看来是一句大废话。不少人一生不知自己兴奋点何在,受大概率价值观左右,终身营役而不快乐。若说学校免不了有一套标准化程式,则父母最伟大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发现其兴趣而成全之,但其间得承受孩子不断试错、兴趣变迁所带来的不适与挑战。

88: 在线教育的规模化与数据可存及分析,对解决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与节约时空差异成本,有较好的作用。但教育事关个体的差异化需求,远比人们打车对UBER的同质化需求更为复杂。人的知识增益仅靠记忆远已过时,倘能就个体的订制化需求提供在地专家服务,或许是未来教育O2O的前途。

89: 心灵鸡汤似的车轱辘话和工具主义的家庭教育说辞带来两大即时效应,前者带来一种乌托邦似的现实麻醉剂,后者带来马上解决问题或者一劳永逸的幻觉。不解决家庭教育背后的哲学、心理学与家庭结构诸问题,想通过看一本书或几句格言,来解决家庭教育的困扰,除忽悠外,实无它种可能。

90: 你是否对外人彬彬有礼,与亲人说话反而不耐烦呢?此种反差为何频现中国人群中呢?不善于处理亲密关系,已是不少国人通病。中国家庭代际养老体系与孝道的显隐规训,让爱充满诸多回报的压力。父母越矩铺排孩子一切,孩子深感爱里的控制与勒索,这种冲突代代相传已内化为某种心理疾患。

91: 生个孩子干什么?绝不是可以不用探讨的伪问题。社会学家西蒙研究得出,有孩子父母的负面情绪多于没孩子的夫妻;心理学家吉尔伯特研究显示,婚姻满足感在孩子长大离家后才重新回升。美国样本不一定匹配中国情形,但养育孩子确非服两碗心灵鸡汤就完事的,其艰难与调适只有过来人才知此中甘苦。

92: 西方家庭教育由教会及相关NGO完成普及,再加上大学中家庭史、家庭社会学、家庭教育、家庭经济学等选修课程,其系统性得到了加强。民国如燕京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家政系等对家庭教育多有措意,四九年后改为学前教育,因为要向组织靠拢,完全取消家庭教育版块,至今大学没有家庭教育公共课。

93: 且不说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单是从教育消费及首要效用来看,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实乃天经地义。但十九世纪以降且于民国输入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四九年后至今均未落实。教育评价中的三率及其体系,为的是方便教育官员、学校及教师,很少注重学生的自尊、情感及成长心理。

94: 以我的观察,应试教育太死板,民间教育较放任,能否革除二者之弊,做得专业而诚实一点?专业就是按听者的接受心理与认知程度,讲授应试教育中没有或者不重视的课程,自编教材,注重启迪与疑问之法,培养孩子的审辨思维。诚实就是不忽悠,讲授自己相信的东西,方可为教育自救的起点。

95: 有人问中国教育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是教育父母。有父母问教育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是知道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若父母不能永不停歇地学习与反省,没有人能拯救那些不想自我改变的父母。自己想要孩子好,却不能持之以恒地示范出那种好,最终都会变成对孩子的勒索与强加。

96: 学校官僚化而师德不无可议,且令学生在非常态天气给领导汇演,下属给官员打伞令人痛恨,这是学生给老师打伞事件发酵的社会评判心理基础。其实这事的专业角度在于角色倒错与界限不清,当事人与许多论者均未及此。师生倒错、强弱倒错,无独立人格之平等确立界限,易滋奴化教育的联想。

97: 怕你早恋,帮你填志愿,替你找工作。大龄不结婚,忙着给你举牌相亲。结婚了,帮你带孩子。对这样的父母,不少人开始纠结,后来却会感激涕零,一代代中国人就这样生存繁衍下来。每个人都没活过不受控制的独立人生,却通过控制他人,完成了由傀儡到导演的转变,但从没当过自己人生的主演。

98: 今安徽一小学,出现学生被班主任授予检查作业和背书的权力,勒索其他学生钱财,被逼吃屎喝尿的事。这只不过是权力寻租在学校的一种隐喻。倘班级管理由学生选举,实行自治,轮流服务,老师只是协调,便不会出现上述诸事。名师李镇西就这样实行过,班主任节约不少精力,而管理亦有序。

99: 学校借母亲节大搞孝心节,公开表演孩子为母亲洗脚,说这非常有教育意义。爱是平等且个人化的表达,不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癫狂。教孩子把给父母的爱当作表演,父母又把给孩子的爱当作市(示)恩的武器来捆绑孩子,导致情感及利益勒索,没有比这更丑陋的了,中国人代代受此奴役而不自知。

100: 体育作用被小看,只有锻炼身体是大家认可的价值。其实它涉及到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游戏与合作、进取自立、良好风范的铸就等一系列让学生社会化的养成教育。但四九年后学校体育成为“头脑简单,四肢疲软”的鸡肋。像马约翰既能实践又能从生物学、心理学等论述体育教育价值的人几乎绝迹。


这是第 254 篇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