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银行家杂志
弹指一挥间,金融二三事。最前沿的行业资讯,最辛辣的时事点评,且看金融界风云变幻,尽在银行家盛宴独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人民银行  ·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  13 小时前  
中国人民银行  ·  【总台央视】激情亚冬 逐梦冰雪 ... ·  2 天前  
进出口银行  ·  黑龙江省分行:深耕龙江沃土,共迎亚冬盛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银行家杂志

​中国银行周景彤 刘官菁:市场环境巨变与银行业转型路径选择

银行家杂志  · 公众号  · 银行  · 2025-02-10 10:58

正文

设置星标 抢“鲜” 浏览精彩内容


2024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增速低位运行,居民消费增速回落,私人投资和政府支出温和增长,总需求增速下滑。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但当前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外需支撑难以抵补内需不足,新兴产业发展难以抵补房地产等传统产业拖累,经济结构性、周期性转换过程中的多重阵痛依然明显。银行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国内外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对我国银行业展业、盈利和资产质量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整体来看,2024年我国银行业经营发展稳健,规模增 速平稳,盈利能力相对稳定,资产质量整体向好,风险抵补能力较强,但也存在经营难度增大、业务转型压力上升、净息差持续收窄等值得关注的“痛点”。



2024年我国银行业经营状况回顾



银行业资产负债扩表速度总体平稳,信贷投放量稳质优。 截至2024年10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余额分别为431.46万亿元、395.65万亿元(按境内机构口径统计),同比增速分别为7.47%、7.5%(见图1),分别较2023年同期放缓2.3、2.5个百分点。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扩张速度放缓(见图2),这一方面是由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减弱,另一方面是受监管对资金“低贷高存”空转套利、银行手工补息等现象规范力度加大以及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优化的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结构不断优化,加大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的资源投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融资需求。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涉农贷款、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4.5%、12%、10.8%、25.1%(见表1),显著高于全部人民币贷款增速(8.1%)。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和市场的持续调整,20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与居民购房意愿均有所下滑,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和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2.3%(见表1),均维持负增长态势。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1 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和总负债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2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同比增速


表1 商业银行部分领域信贷余额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盈利能力维持稳健,非息收入占比上升。 2024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87万亿元,同比增长0.48%,较上年同期增速(8.96%)出现明显放缓。这与2024年货币政策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减负、银行业资产扩表速度有所下降有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快速收窄,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3%,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挤压商业银行盈利空间(见图3)。面对利息收入下降的挑战,商业银行积极拓展支付结算、资管理财等业务,2024年前三季度非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到22.95%,较上年同期上升2.33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3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净利润增速及净息差变化


不良贷款管理能力不断增强,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2024年,国家针对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发布了多项重要政策,涵盖了税收优惠、行政许可、资本管理等多个方面,有力促进了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和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同时,商业银行不断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积极与市场化机构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总体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3.38万亿元,同比增长4.7%;不良贷款比例为1.56%,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见图4)。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4 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


资本充足指标企稳回升,风险抵补能力良好。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聚焦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有利于促进银行改善资本充足情况,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86%、12.44%和15.62%,分别比上年末上升0.32、0.32和0.56个百分点(见图5)。随着实体经济运行企稳,企业经营情况改善,银行加强前瞻性管理,合理计提拨备水平,并运用动态计提拨备机制吸收资产损失,为盈利常态化增长和银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9.48%,比上年末上升4.34个百分点,银行业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升。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5 资本充足率及拨备覆盖率


大银行的全球系统重要性地位稳固,中小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的2024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G-SIBs)名单,全球共有29家银行机构入选,我国共有5家大行进入分组名单,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家大行位列第2组,交通银行位列第1组,与上年一致。在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我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连续七年排前四名,2023年末上榜中资银行税前利润规模为0.3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83%;一级资本规模达3.5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98%。如果剔除美元升值影响,上榜中资银行税前利润规模与一级资本规模分别增长0.1%和8.8%。榜单中,中资中小银行表现亮眼,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长城华西银行、大连农村商业银行、广东南粤银行、新网银行商业银行的税前利润增速均超过50%;广东南粤银行、嘉兴银行、烟台银行、温州银行等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增速均超过30%。



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重冲击下银行业经营基本面承压。 2025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提高,可能呈现总需求、总供给同步回落的特征,全球居民消费回落(见表2),贸易、投资与经济活动仍将受到地缘政治风险及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影响。特别是在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再度加剧,或将引起新的大宗商品和供应链扰动。2024年11月,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提名关税政策的忠实支持者霍华德·卢特尼克为商务部长,并在社交媒体表示将在上任首日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商品加征25%的关税,对来自中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特朗普政府对关税和产业回流的强硬态度使得保护主义成为未来全球贸易的最大风险,或将导致新一轮全球关税政策博弈。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稳定面临全球债务水平上升的挑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公共债务水平预计到2024年底将超过100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93%,到2030年将接近全球GDP的100%,主权债务风险不断演化,成为威胁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预测,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7%,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下行至2.6%,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在多重外部冲击下,银行业经营和全球化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


表2 全球主要经济体零售销售额/指数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从国内经济运行情况看,2024年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外需和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经济企稳回升动力持续提升,但仍存在内需不足、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拖累经济发展等问题,居民及企业消费和投资意愿不强(见图6)。在房地产价格下跌、股市低迷、疫后消费习惯改变、产品与服务供给同质化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倾向于将收入用于储蓄或还债,2024年消费明显走弱,大部分种类的商品消费增长放缓(见图7、图8)。未来,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政策可能对我国出口造成冲击,但中方可通过反制措施或谈判协商减少负面影响;一揽子稳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未来增量政策进一步加力的空间,将成为推动内需回升、风险化解、信心增强的重要力量,预计中国2025年GDP增长5%左右。虽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但短期内在出口形势不明朗、企业利润下降、消费和投资意愿较弱等因素影响下,银行各大板块业务均会受到影响,未来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6 “三驾马车”对GDP的拉动作用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7 主要种类商品消费增速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8 居民杠杆率与购房贷款余额增速


欧美主要经济体开启降息周期,降息路径的不确定及不同经济体间利差走阔将加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 2024年,随着通胀治理成效初步显现,部分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重心开始转为稳经济,陆续开启降息周期(见图9)。美联储2024年9月降息50个基点,11月继续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4.5%—4.75%。2024年10月,欧洲央行宣布三大关键利率再降25个基点,为2024年以来的第三次降息。英格兰银行在2024年11月降息25个基点,将利率从5%下调至4.75%。欧美降息潮将改善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可能提高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机情绪,增加跨境资本流动的短期性、波动性,造成金融市场不稳定。但是,特朗普上台后其加征关税、限制移民等一系列政策主张可能使美国通胀压力卷土重来,并使美联储延缓降息步伐、缩小降息幅度,增加降息路径的不确定性,加大金融市场波动。此外,不同经济体间经济及就业基本面的差异将使得货币政策分化,利差走阔,部分货币汇率波动率与对冲成本上升:欧洲经济及就业的疲弱将使欧央行在2025年有较大概率连续降息;日本央行2024年结束了长达8年的负利率时代,未来将保持渐进式加息路径;俄罗斯、巴西央行则在通胀压力下选择继续加息。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未来需要关注和防范金融资产价格、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对财富管理、跨境借贷、外汇衍生品交易等业务的扰动,合理配置资产负债。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9 部分经济体政策利率变化


特朗普2.0时代,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政策主张可能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新的风险。 一是特朗普政府监管宽松、自由放任的金融政策取向将再度回归,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在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内,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的工作人员被大幅削减,支持机构间协调的基础设施也显著减少;2018年《经济增长、监管救济和消费者保护法案》颁布,监管标准被大大放松。这些政策都为2023年春季的美国银行业危机埋下了种子,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的重要原因。未来,我国银行业应密切关注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政策及国际同业、市场动态,警惕系统性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二是若特朗普兑现其关于支持加密货币的一系列竞选承诺,加密货币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未来可能对银行跨境业务和支付业务造成一定挤压,同时美国银行业可能会加速加密货币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带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同时,若加密货币技术取得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其去中心化、交易隐蔽的特点可能会加大银行在识别可疑交易和反洗钱、反恐融资等方面的难度,增加银行合规及监管处罚风险,也给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挑战。三是特朗普政府可能强化金融制裁手段和限制性措施,增加我国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运营风险。尤其是在金融和技术领域的制裁,可能会限制我国银行与一些美国金融机构的合作,或迫使我国银行遵守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制裁政策,这使得我国银行在进行跨境金融交易时需要更加谨慎。


快速发展的生成式AI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当前技术仍存在诸多风险与挑战。 当前,生成式AI在银行业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招商银行、江苏银行、平安银行等机构已通过自主研发方式构建大语言模型平台;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也对行业通用基础大模型进行加工研发,搭建自身的生成式AI应用;邮储银行通过外包方式接入“文心一言”,在风控、营销等领域成功应用大模型。但是,大模型在训练、使用、监管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风险与不确定性。一是数据训练和模型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隐私泄露风险与安全隐患,需要进行数据脱密、脱敏和防复制处理;二是AI输出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稳定,特别是在涉及复杂金融知识的领域,这与银行日常服务中低容错率的要求相悖;三是若模型被不当训练,可能会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输出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或价值观错误的观点,若处理不当容易引发舆情与声誉风险;四是当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总体而言对AI技术创新持鼓励和开放的态度,但未来监管规则的细化可能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合规风险。



2025年我国银行业经营形势展望



2025年,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下,我国经济有望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在较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保持增长韧性,为银行业提供更为有利的经营环境。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增速预计将会回升,在政策调节下不同机构的扩张速度差距可能缩小;短期内利润增长空间较为有限,政策支持及业务转型将有利于改善盈利的可持续性;不良资产比例将继续稳定下降,但需关注结构变化及部分机构风险;新一轮注资政策将缓解未来资本补充压力,助力大型商业银行更好发挥“主力军”“压舱石”作用。


资产负债规模增速回升,不同机构间的增速差距可能缩小。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在2024年社会融资增长持续偏弱,尤其是私人部门信贷增长乏力的背景下,2025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将带动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增速回升。当前,不同类型银行业机构间资产负债规模增速分化较为明显,但未来在政策调控下增速差距可能缩小。2024年10月,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为9.94%,总负债同比增速为10.21%;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为9.22%,总负债同比增速为9.24%;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速为6.08%,总负债同比增速为5.95%;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为4.1%,总负债同比增速为3.76%(见图10)。相较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扩张速度最慢,且负债端扩张速度放缓更为明显,这与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加依赖同业负债,负债和存款成本偏高,对于零售存款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有关。在吸存难度普遍上升的市场环境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端增长压力进一步抬升。2024年11月29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自律倡议》,要求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的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将紧跟央行政策利率变动,逐渐消除套利空间。这有利于压降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为商业银行特别是负债结构中同业负债占比较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降低负债成本、缓解息差收窄压力带来更多空间,有利于缩小不同机构间的资产负债规模增速差距。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10 不同类型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速


短期内利润增长空间较为有限,政策支持及业务转型为盈利的可持续性赋能。 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落实中央战略决策和政策指引,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积极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持续缩减息差,有效助力经济企稳回暖和房地产、地方债等领域改革化险。2024年前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3%、1.2%、3.4%、2.9%,这主要是由于政策利率不断调降背景下,商业银行息差快速收窄,让利实体经济。特别是2024年积极支持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利润造成较大冲击。2024年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并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各商业银行于2024年10月31日前统一对存量房贷利率实施批量调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此次统一调降的平均降幅在0.5个百分点左右,将节省借款人利息支出1500亿元,同时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每年减少商业银行同等规模的利润,该规模预计约为商业银行2024年利润的6%左右,给净利润增长带来较大压力(见表3)。


表3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0.5%对银行未来五年利润影响预测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注:根据人民银行数据估算,存量贷款平均年限约为16年,假定该参数在预测期保持不变。个人购房贷款余额预测增速-1.6%为2023年二季度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出现负增长以来的季度同比增速均值。


未来,商业银行将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预计短期内利润增长空间较为有限,而负债端存量存款利率调整相关政策及商业银行自身盈利模式的转变将有助于保障利润的可持续性。2024年11月29日,利率自律机制公布了《关于在存款服务协议中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的自律倡议》,对公客户同银行签订的存款服务协议中需加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当存款利率调整后,客户和银行可协商确定存款利率水平,客户可以选择接受调整后的存款利率,也有权提前终止协议。这有助于降低银行在存量存款中的利率风险,稳定净息差,保障稳健经营及利润的稳定性。此外,积极拓展财富管理等非息收入业务的战略转型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但需关注结构变化及部分机构风险。 自2023年二季度以来,商业银行损失类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比重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24年三季度已较2023年一季度上升88.2%,而次级类、关注类贷款呈现下降趋势,这与风险分类新规实施、风险资产加快下迁有关(见图11)。2023年7月1日《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正式施行,明确规定金融资产逾期后应至少归为关注类,逾期超过90天、270天、360天分别对应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不断增加以及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背景下,次级类、可疑类相对更好处置,会导致损失类贷款的占比上升。不过,损失类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比重上升的趋势也反映出银行未来的潜在损失将增加。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11 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结构变化


分行业领域来看,未来需持续关注房地产、普惠小微、个人贷款、新兴行业、外贸企业等领域信用风险。房地产领域,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了“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导向,从促需求、去库存、防风险、新模式等角度进行了更全面的部署,有助于扭转市场预期,推动房价止跌回稳,提升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稳定性。不过,房地产企业流动性风险依然较为严峻,需要保持关注。此外,未来“保交楼”完成后,部分专项贷款可能重新被划分为不良资产,使风险处置压力快速上升。普惠小微领域,在经历了连续三年增速超过20%的快速增长后,普惠小微贷款2024年增速放缓,前期大规模新发放普惠贷款存在的信用风险开始暴露。特别是住宿餐饮行业受到前期疫情的严重打击,经营韧性较弱,修复进程缓慢,并且该行业的中小企业较多,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居民消费完全恢复尚需时间,影响住宿餐饮营收增长,制约相关主体还贷能力。个人贷款领域,受经济弱复苏影响,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有所下降,从部分披露2024年第三季度个人贷款不良率的上市银行情况来看,个人贷款及垫款的不良率指标较上年同期均有所增高。2025年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等资产质量情况值得继续关注。新兴行业方面,部分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泡沫开始“隐现”,暴露出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已有部分新兴车企出现资金链告急、倒闭,未来需密切关注重点企业信用风险。外贸企业方面,2025年特朗普政府推动贸易保护主义将使外贸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对其偿付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分机构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呈现稳定下降趋势,2024年前三季度均稳定在1.25%左右,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自2021年以来也压降在2%以下,但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仍超过3%(见图12)。值得关注的是,在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占比较高的同时,其拨备覆盖率相比其他类型机构反而较低,这对其未来经营的稳健性构成一定挑战。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12 不同类型机构不良贷款比例


新一轮注资政策将缓解未来资本补充压力,助力大型商业银行更好发挥“主力军”“压舱石”作用。 2024年9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表示,国家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将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2024年10月1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表示,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根据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假设本次注资能够有效缓解大型商业银行未来5年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压力,此次注资规模预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为大型商业银行缓解资本补充压力、提升息差水平、转变投资业务发展模式、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注入一剂“强心针”,助力大型商业银行持续发挥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金融稳定“压舱石”的作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