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都市报
南都,换一种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青春本就是一片液态的疆域 ·  10 小时前  
浙江大学  ·  浙大病理AI助手,3秒锁定癌症病灶 ·  2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通知|关于公布武汉大学2025年普通本科生转 ... ·  昨天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年味变淡?我们何去何从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都市报

曾被秘召进京,30年没有回家!追忆揭阳籍院士黄旭华

南方都市报  · 公众号  ·  · 2025-02-07 12:26

正文


据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2月7日讣告,广东揭阳籍中国工程院院士、该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 黄旭华 ,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此前报道
痛悼!黄旭华院士逝世,享年99岁


一起来了解
黄旭华同志的更多故事


  • 誓言无声“潜心”永恒:“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黄旭华向媒体介绍我国核潜艇发展状况(2014年5月28日摄)。 新华社发

这是温暖人心的一幕。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拉着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的手,邀请这位站在人群中的93岁老人坐在自己身边。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60载风雨兼程,年逾九旬老骥伏枥。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神秘,更负神圣的使命;无声,却有无尽的力量。






核潜艇是否有战斗力,极限深潜试验是关键。然而,全世界都没有总设计师随核潜艇做极限深潜试验。

1988年4月,中国某新型核潜艇进行首次深潜试验时,64岁的黄旭华决定一试。

深潜试验是检验核潜艇在极限情况下结构和通海系统的安全性。在核潜艇试验中,最具风险与挑战。

核潜艇深潜试验遭遇事故并不罕见,上世纪60年代,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便在深潜试验时沉没,艇上一百多人全部丧生。

“这艘核潜艇完全是中国自己研制的,我们检查了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我非常有信心!但是,还有没有疏忽了的地方?还有没有我知识认知范围之外的东西没考虑到?还有哪些潜在的危险没有认识到?”

黄旭华在葫芦岛试验基地(1988年3月4日摄)。 新华社发

黄旭华说,虽然信心很足,但他非潜不可。“万一深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我可以及时帮助采取措施。我不是充英雄好汉,要跟大家一起去牺牲,而是对大家的生命安全负责,确保人、艇安全。”

黄旭华的夫人李世英也主张他去深潜:“万一试验出现意外,你在现场,大家就有了主心骨!”

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黄旭华下到水下极限深度,完成了四个小时的深潜试验。当到达设计深度时,巨大的水压使核潜艇艇身多处发出“咔哒”的声响,惊心动魄。黄旭华沉着应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试验成功,艇上沸腾起来。握手的握手、拥抱的拥抱,哭的哭、笑的笑。

李世英哭了,压在她心里的那块石头落地了。

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痴’和‘乐’,是我人生的写照。痴迷核潜艇,同时为核潜艇的成果感到快乐。”黄旭华说。

直到今天,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60年风雨兼程,核潜艇事业一直伴随着他,脚步从未停歇。93岁的黄旭华仍然每天8点半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一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年轻人青出于蓝,我信任他们。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当拉拉队,给他们鼓劲、加油和支持,必要时当他们的场外指导,不是当教练,是在必要的时候、需要的时候,指点指点他们。”

黄旭华说,想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三面镜子”,送给年轻的核潜艇科研人员:放大镜——扩大视野,寻找线索;显微镜——放大信息,看清实质;照妖镜——鉴别真假,吸取精华。





  • 揭阳籍院士黄旭华捐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奖励科技人才


2021年10月29日,南都记者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下称“七一九所”)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悉,祖籍为广东揭阳的中国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向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南都此前报道,2020年1月份,黄旭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年9月,黄旭华曾将其中的50万元奖金捐赠予广东省潮汕星河奖基金会。

据悉,为鼓励装备科研人员不断开拓创新,黄旭华向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以助力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装备研制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七一九所遵照黄旭华意愿,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成立相应管理机构。该奖励基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


据了解,黄旭华个人所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奖金逾2000万元,目前,他已几乎捐献出所有奖金,用于国家的教育、科研及科普事业。“我的捐赠,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起到‘种子’的作用,引起社会的响应,让更多的人都来关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黄旭华说。


2020年1月份,黄旭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年9月,黄旭华将其中的50万元奖金捐赠予广东省潮汕星河奖基金会。


  • 黄旭华生平

黄旭华同志,曾用名黄绍强,男,汉族,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祖籍广东省揭阳市,1945~1949年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黄旭华同志先后在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市招商局、上海市港务局、上海市船舶工业管理局、北京船舶工业管理局、海军和一机部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十五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先后担任七院十五所副总工程师、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历任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8年8月离休。

黄旭华同志自幼勤奋好学,但求学经历坎坷,于战火纷飞中树立了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大学期间,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和培养下,加入国立交通大学进步学生社团“山茶社”,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历尽风雨洗礼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启了不忘初心听党话、牢记使命跟党走的奋斗生涯。

黄旭华同志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1958年,因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黄旭华同志被秘召进京,从此隐姓埋名、默默耕耘,30年“人间蒸发”,将满腔热血和智慧付诸中国核潜艇事业,与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一道白手起家、潜心钻研,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铸就深海利剑,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

黄旭华同志的一生,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生。在第一代核潜艇研制过程中,他运用系统论思想,坚持“在综合上发展就是创新”、“综合出尖端”的科研设计思路,大力倡导常规技术系统集成的科学设计理念,与第一代核潜艇其他总师等密切协作,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共同攻克了核潜艇研制的七大关键技术——史称“七朵金花”。1974年,中国核潜艇首艇交付部队使用时,他和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科研人员回顾其艰难研制历程,总结提炼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核潜艇人自立自强、锐意进取、刻苦攻关、创新超越,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旭华同志的一生,是勇毅深潜、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常说:“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1988年,我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以“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豪迈气概和无畏担当,亲自上艇坐镇,随艇下潜至极限深度,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的先例,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